面對國際文化交流的驟然變向,海外文創“出口”之路仿若被巨石橫亙,截斷通途。沈卿白卻迅速鎮定下來,沉心鉆研各國新設限令細則,發現癥結多聚焦于產品文化標識解讀不明、質量認證標準差異等層面。
他第一時間召集多語種翻譯專家、民俗學者,將文創產品蘊含的民間音樂文化淵源、藝術寓意,精準翻譯成各國語言,編撰詳細釋義手冊,隨貨附贈,以消除他國海關對文化“誤讀”;同步聯絡權威質檢機構,針對不同品類文創,依循目標市場質量規范,優化生產工藝、嚴選環保材質,逐項攻克認證關卡,像為木質樂器擺件取得歐盟環保木材認證,為棉質文創服飾適配美國面料安全標準,重燃“出海”希望之火。
可即便解決基礎準入,海外營銷渠道匱乏仍是棘手難題。原本合作的國際經銷商,因政策風險顧慮,紛紛削減訂單、暫停合作,尋覓新伙伴在嚴苛貿易氛圍下舉步維艱。沈卿白轉換思路,借助跨境電商平臺“直郵+海外倉”模式,繞過傳統經銷層級,直接觸達終端消費者。在平臺開設“民間音樂文創全球館”,聘請當地網紅、文化達人擔當“虛擬導購”,用本土視角講述中國民間音樂文創故事,直播帶貨、拍攝趣味開箱視頻,激活海外市場熱度,訂單量從零星點滴漸至細水長流。
與此同時,寧子渲將目光轉回國內,深挖本土潛力,謀劃“民間音樂+鄉村振興”融合項目。選址偏遠卻文化底蘊深厚鄉村,欲打造集音樂研學、民俗體驗、文創產銷為一體的文旅特色村落。可剛起步,就遇村民質疑,擔憂商業開發破壞寧靜生活、瓜分土地收益;且鄉村基建薄弱,道路坑洼、水電不穩,難以承接大規模文旅流量。
沈卿白協同地方政府,組織村民大會,展示成功案例,承諾優先聘用村民、共享項目紅利,打消顧慮;牽頭引入基建投資,翻修道路、升級水電設施,結合鄉村風貌,修建音樂廣場、民俗工坊等,將古樸與現代舒適巧妙融合,讓村子有顏值、更有內涵,為文旅融合筑牢根基。
音樂研學板塊,邀請民間藝人駐村教學,編制鄉土教材,從田間地頭汲取靈感,開展“農耕韻律”課程,教孩子用農具敲打出獨特節奏,于山水間學唱古老歌謠;民俗體驗則設計“一日民俗傳承人”活動,讓游客參與剪紙、刺繡制作,沉浸式感受民間音樂烘托下的傳統技藝魅力;文創產銷依托鄉村工坊,吸納村民就業,以本土物產、音樂元素開發專屬文創,像用麥秸編就的“嗩吶造型”裝飾、土布縫成的“山歌手帕”,線上線下同步售賣,助力村民增收。
就在鄉村文旅項目蓬勃興起、游人漸至時,行業新挑戰又悄然而至。數字化文旅體驗興起,傳統民俗村落面臨游客“審美疲勞”危機,年輕客群被虛擬現實里奇幻文旅場景吸引,到訪率下滑;且周邊競品跟風模仿,同質化嚴重,如何突出特色、持續引流成“燙手山芋”。
寧子渲揪心不已,沈卿白則緊盯前沿科技,引入全息投影技術,在音樂廣場“復活”古代民間樂舞盛景,讓游客穿越時空領略古韻;開發手機端“民間音樂鄉村探秘”APP,內置AR尋寶、智能導覽,增添互動趣味;深挖村落小眾民俗,舉辦“孤本戲曲音樂節”等特色活動,從內容到體驗差異化破局,挽住客流,續寫民間音樂助力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