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的事許嵐便知道了,十年前各地起兵,其中最強勢的諸侯前趙王朝舊部,他們率先同楚氏王朝展開一場大戰(zhàn),易寒非在其中給前趙出謀劃策,贏了豐都謝氏給楚氏的戰(zhàn)略。此戰(zhàn)一敗,楚氏王朝內(nèi)憂外患,氣數(shù)已盡,就此覆滅。
原本到此前趙大獲全勝,繼續(xù)進軍,然而各城皆認為前趙混著太多胡人,失了正統(tǒng),軍隊還以人為糧,失了道義,不配做天下共主,舉行了中原會盟商討如何驅除前趙。
易寒非借此讓江信帶去了一封信,表示他愿意配合各城行事。他表面是前趙的軍師,其實同中原各都城主里應外合,趁前趙準備繼續(xù)進軍豐都,戰(zhàn)后放松之際,各城軍隊以逸待勞,三面夾擊,將其圍剿反殺,前趙殘部又敗回北洲。
這一戰(zhàn)后,各城皆押寶站隊了幾個強勢諸侯,各自立旗號,攻占豐都,于是前楚氏丞相耿公極力勸阻,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隨后他們暫且都退出豐都,后來中原各地幾經(jīng)戰(zhàn)亂最終議和分治。
蠻洲地勢崎嶇,生產(chǎn)力不行,黑土州氣候寒冷,紅土洲瘴氣盛行,三方糧草兵馬都不足,這些弊端讓他們漸漸只能退出中原之爭。
至于潿海州,本不好戰(zhàn),又不好養(yǎng)兵,三城城主門下被機關道安插在其中的門客唆使誘導,得知上面諸侯要搞事情時,三城直接合力擒了諸侯,分城而治,各自為山大王,都不摻和中原之爭。
而北洲各部和西洲都曾攪入混水,結果敗興而歸,未撈一魚。
北洲失敗是因胡人各異,缺乏戰(zhàn)略合作的大智慧,而那西洲失敗雖主要是兵力不足,但其中也是有些易寒非的手筆的。
據(jù)說他夜訪西洲忠勤伯獻寶,故意挑起西洲南北部之爭,小打小鬧了一番,最終安閔更勝忠勤伯一籌,但如此一來,西洲經(jīng)此一亂,南北部之間結怨,雖未引起大的傷亡,可到底失去了競爭力
隨后易寒非往南過江,入淮南境投驍武侯麾下,建議聯(lián)合淮南各城,集結兵馬準備北上,他則作為使者去皖都和陵都拉攏城主,到時候為過江登陸做好準備。
驍武侯把一切都準備好了,誰知道易寒非轉頭曝光他將剝削迫害百姓之事,譴責其又是征用壯丁修造園林卻不給工錢不給飯,又是工期不滿意隨意填埋活人,草芥人命,又是苛待兵卒拖欠軍費,又是廣羅美人姬妾成群,又是教子無方當街縱馬踩踏數(shù)人……
最后總結一句荒淫無道,罄竹難書,易寒非斬殺驍武侯,帶著少量人馬開始“以德服人”,武德的德,他以少勝多,軍隊擴大。
又總是師出有名,通知被打的一聲,主打一個惡人先告狀,名聲傳出去了,被他坑過的苦主都斥責這個他一向不干人事,陰險狡詐,易寒非于是喜提了個豺狼稱號。
淮南境內(nèi)倒是對他殺驍武侯沒意見,但是對他在那里熱血抗議,動員軍隊百姓和后,就繼承了梧城部下和驍武侯集結的軍隊有很大意見,他憑什么空手套白狼?怎么就輪到他一個外來人做主了?這可就不對了呀,本來挺不滿意他的,各方多次出面干預,甚至直接動手企圖殺他,不過耐不住他武藝高強,又有仇必報,殺出一條血路來,加之他用兵如神,高效治理,不服就殺,淮南的軍隊五體投地,百姓也不敢置喙。
南有易寒非勢如破竹占領淮南,兵貴神速,令人猝不及防。而北又有楚桓風開辟溪徑,帶楚氏舊部入黑土州落腳,隨后一路征戰(zhàn),一路傳播周制禮儀文化,吸引了胡人為他所用,順利收服北洲,形成了如今南北對峙局面。
許嵐想這會不會是現(xiàn)實世界的平行時空?她不算太了解歷史和演變規(guī)律,便猜不出后面能怎么發(fā)展,她原就知之甚少,何況如今她已是身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