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轉圜山入口,易寒非借山谷之勢,設下口袋之計,引誘追殺的人入陷阱,他們從坡上以滾木砸傷對方,此法同時還可以封路,然后以剩余的弓箭補傷害。
就在他們反攻之時,得地利卻不得天時,森林之中的大批狼群出沒了,打亂了計劃,一場廝殺過后,雖成功打擊了他們追殺的勁兒,但也并未達到設想的效果。
原本是想趁對方人數持平,重創追兵,這樣他們又可以往皖都走,到時梧城就在淮水對岸,局面不利便回淮南,局面大好便可反攻,叫言風起從西攻,林覺也能過江支援。
可惜!可惜!
易寒非獨靠坐在一樹旁,怪他,是不是一開始就錯了?如果早早的利用好言風起手中四萬軍隊,也許就不會這么狼狽?裴町求雨,天助楚氏,隨后地動,援軍走散,歸路被封,還有狼群圍擊,自然災害之后,玄鴉傳信的鳥兒也不穩定,如今是想聯系其他人都聯系不到,也只能在這山里面轉轉找機會了,瑯都恐怕也不安全了,也不知最后還能不能將莊老的尸身帶回去?
少蟄喚不來鳥兒,正想詢問易寒非該怎么辦?卻在薄暮冥冥中,從側面看著他愣住了,那道孤寂的身影十分沉重,只見他抬手拂過了兩頰,仰頭定定看著透過樹隙可見的圓月。
少蟄沒再上前,轉身之際,沒忍住淚涌而出,他也低頭拂去眼淚,靜靜去一旁點火了。
許嵐在梧城也是沉重無奈,林和說她失去了易寒非的消息二十天了,然而有消息傳來,他現在被追殺入了瑯都轉圜山。
她只能寫信懇請祝安,若是耿家那邊有消息,一定要最快傳過來。
紅土洲在南,知淮南有危,立即趁火打劫,集結四萬軍隊,偷襲饒城,李璱立即請祝安率陽城兩萬兵馬支援,艱難抵抗。
林和本想從梧城調兵增援,但祝安一口拒絕,潿海洲遲遲未動,想來另有安排,他們繼續拖著便是,而梧城五萬軍隊守北,不應南下。
果然紅土洲才動手后沒幾日,西洲竟也集結七萬人馬,對錦城動手,還好,皋都都先傳來消息,吳恙立即派了兩萬將士守關,梧城也派了兩萬人馬支援過去。
而江信在十月初,失去易寒非消息后,便覺不妙,恐淮南危已,他淺淺卜了一卦,掛上顯示他當立即采取行動,于是在沒有易寒非指令的情況下,唯他敢大動兵馬,也只有他才能得領軍將領信任,他先同潿海洲三城城主商議好,一旦紅土洲進攻淮南,三萬將士立即乘船從越城直擊紅土洲大本營,若能拿下,便在圍向淮南收網,若不能拿下,他們也必會回防,可暫解饒城之危。
如今他已借了維以島的快船,行到了蠻洲,同蠻洲首領馬螽商議,若西州進攻錦城,蠻洲兩萬人馬立即支援上。
十一月初,紅土洲大敗,江信率潿海洲將士乘船向北,陽城將士只能留下,此次航海時間長,非潿海洲不能勝任。
為了營救師哥,他要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從黑土洲關口登陸,先抄北方,定北王府正是守備空虛、且最無防備時,如此才能險中求勝。
西洲進攻還未止住,楚桓風見追擊的人馬折損不少回來了,也決定先放一放易寒非,橫豎他已在自己的包圍圈之內。于是他當即返回豐都坐鎮,下令過江攻梧城。
之前支援錦城的兩萬梧城將士連夜回防,將西洲交給皋都和蠻洲,可楚桓風有十四萬人馬,而就算祝安帶領著陽城將士前來支援,梧城也只有七萬人馬,半數之差,人心惶惶。
林和提議,趁現在還有時間,要將許嵐送回機關道避難,她拒絕了。
許嵐當然怕死,可一想到易寒非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便也不覺得對方兵臨城下,有多叫她恐懼。她還記得崔可兒死之前,說了許嵐兮殉城,淮南士氣高漲,民眾一心,這才守住了。
她本來就受淮南百姓納稅供養,若是只要她堅守,甚至殉城,才能守住淮南的話,再怕也不能走,淮南王不在,淮南王妃就是淮南的主心骨,她要守到最后,易寒非一定會回來的,他說過有她等,他一定會回來的。
否極泰來談不上,只是轉圜山內有了轉機,易寒非同之前因地動前失散的援軍匯合了。
原來他們趕到豐都之時,發現旗幟已換成楚氏的,于是又重新折返,路上聽聞瑯都在排查淮南大軍,他們只能便進轉圜山,山口碰到了轉圜山的山主,那人是曾經豐都最大世家謝家的家主謝參商,也是祝安的忘年之交,他暫時留下他們,幫他們躲避搜查,讓他們幫著冶煉,提供了食物。
他們聽聞易寒非也進了轉圜山,便在這冶煉之余,分批進入深山探尋他蹤跡,終于在今日碰上了。
謝氏山莊內,易寒非對謝參商行了個拱手禮,“山主之義,謝家之恩,非不敢忘,只是如今非逆風難行,山主如此相助淮南,就不怕被牽連嗎?”
謝參商也悠然回了一禮,“王爺必定以為奇怪,僅憑老夫與祝安的交情,自然不必做到如此程度,沒錯,老夫之所以如此行事,是為了心中的道?!?/p>
“道?”
“謝氏沉寂良久,雖有入世之心,但絕不是為楚氏效力。二十年前,楚氏火燒瑯都無妄谷,從中帶回了些奇珍異寶,而老夫有幸看過一本《天璣之道》,半腳踏入了天璣門,做這山主,就是為了打造一處避世之地,效仿無妄谷,可惜能力有限,唯一座山莊已?!?/p>
易寒非神色有些意外,“山主是從祝安那里聽說了淮南的天璣思辯,所以才助我?”
“正是,祝安賢弟已經猜到了王爺的身份,應該是當年無妄谷的后人,也就是天璣族人,可是?”謝參商有些期待地問道。
“正是?!?/p>
“天璣乃公天下之道,老夫雖已歸田園,卻知風骨不可丟,然世態炎涼,王爺恐怕不知,淮南之外,仍是朱門勾結,擠壓寒門,百中一人而占錢糧十之八九,如此不公,逼得百姓流離失所、易子而食,楚氏百年禍源,唯爾天璣可除,既然同道,士為知己者死,無悔?!敝x參商語氣淡然,氣質曠達,言語間確實足見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