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就沒給別人介紹過對象,因為自從我記事以來,每當母親與父親發生爭執,她總會咬牙切齒地提及一個名為“老康家”這么個人。并頻繁地向他人控訴,聲稱“老康家”是她和父親的媒人,可把她坑苦了,幾乎是毀了她一輩子。
由于我幼時對“媒人”這一概念尚感陌生,隨著年歲的增長,我逐漸理解了媒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促成婚姻的介紹人。母親對“老康家”的頻繁指責,使我逐漸領悟到父親母親復雜的感情故事……
母親五歲時,隨同姥姥、大姨、大舅、梅姨、山柱舅從山東遷居東北,投奔姥爺。抵達東北后,姥姥又相繼生育了二舅、三舅、小舅、三姨、四姨和五姨。這一大家庭共計十一個子女,生活頗為艱辛。一家十三口的生計,全賴姥爺在藥鋪微薄的收入支撐,顯得捉襟見肘。
我的姥姥是一位極具韌性和堅強意志的女性,她憑借一雙小腳,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接下了各種零工,讓兒女們在家幫她完成。當零工無法滿足需求時,她便會安排稍大的孩子外出尋找零活干。母親自七八歲起便在糖果廠包裝糖果,也曾到制衣廠縫制紐扣。隨著姥姥生下二舅和五姨這對雙胞胎后,母親更是要幫著姥姥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至到解放那年,一位常來家中拜訪的親戚曾對姥姥說:“姐,你得讓二姑娘去上學了,否則將來可能連婆家都找不到。”我母親性格倔強,從小心氣就高,看到周圍的孩子紛紛入學,也和姥姥鬧著要去上學。可能姥姥真擔心母親以后嫁不出去,最終同意她入學。然而,條件是她必須繼續承擔家務、照看弟妹,并自行賺取學費。盡管這些條件苛刻,但母親為了求學,一一接受。
在繁忙的勞作中,母親完成了小學學業。她十三歲入學,十八歲時小學畢業,完全出落得亭亭玉立。母親身材高挑,擁有兩條烏黑亮麗的長發和標準的杏眼。盡管穿著樸素,但她十八歲時的氣質卻透露出未經雕琢的自然美。
如按照常規發展,母親應繼續上當時的女子初中。然而,這次姥姥是堅決反對了。她對母親說:“你已經十八歲了,該找婆家了。一個女孩子能上完小學已經很不錯了。”姥姥擔心繼續上學會耽誤母親的婚事,也會給家中曾加負擔。盡管母親嘗試據理力爭:“我可以繼續上學而無需家庭資助,同時也不減少家務勞動。”但姥姥并未讓步:“你已經十八歲了,再不找婆家就只剩家了。你不嫁出去,你下面的弟弟妹妹怎么辦?”母親反問:“我不嫁與我弟妹有何關系?”但姥姥堅持認為:“你看誰家大的沒嫁小的先嫁了?”這一爭論陷入了僵局。
也就在這個時候,“老康家”作為姥姥家的老鄰居出現了,她為母親介紹了一門親事——我的父親。父親長的五官端正,身材高大挺拔且穩健可親。“老康家”帶著父親來到姥姥家時姥姥,姥爺都很滿意,我的那些姨和舅舅們也都很喜歡,只有母親對此安排深感不滿從此“老康家”便成為了母親口中罪不可赦的“罪魁禍首”,母親常對別人說,是“老康家”坑了她,毀了她一輩子。
由于從小就常聽母親罵“老康家”,長大后我就從來沒給別人介紹過對象,我怕被人家罵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