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的大殿上,燭火搖曳,映照著張子安堅毅的面龐。他跪在地上,深吸一口氣,將邊關戰事的詳細經過一一稟報。殿內的幾位權臣神色不定,似乎在等待著他的每一句話,而皇上的目光則冰冷地注視著他,絲毫看不出情感波動。
“啟稟皇上,邊關戰事初起時,敵軍勢大,而我軍兵力不足,糧草匱乏。劉將軍與臣親自督戰,力圖死守邊關。但因援軍遲遲未到,城內糧草耗盡,士兵疲憊不堪,最終敵軍強攻,我方寡不敵眾,城池陷落。”張子安言辭懇切,語氣沉穩,每一個字都在陳述著真相。
皇上依舊沒有作聲,眉頭微蹙,似乎在思索什么。
就在此時,一位身著華麗朝服的權臣——許大人走了出來,拱手說道:“皇上,張子安此言雖看似合情合理,但邊關失守,乃是重大失職。臣以為,不論局勢如何,作為文官監軍,他未能及時向朝廷傳達戰情,延誤了戰機,罪不可赦。”
張子安聞言,心中一震,立刻明白了這些大臣想要將責任推給他。他轉身朝許大人拱手,冷靜地反駁道:“許大人所言不盡不實。臣自到邊關后,每日皆與劉將軍商議戰事,親自書信報送朝廷,請求援軍,但邊關情況險惡,臣實在是鞭長莫及。”
許大人冷笑一聲:“你雖有此說法,但為何邊關的援軍遲遲未到?你身為監軍,為何不能協調調度?此事必有蹊蹺,皇上應徹查。”
張子安聽到這話,心中頓時一片寒冷。他知道,這些人早已在背后布好了局,想要借此機會將他推入深淵。他不甘心地望向皇上,期望能從皇上的眼中看到一絲信任或支持,但皇上的目光依舊冰冷,似乎并未完全站在他這一邊。
皇上沉默片刻,終于開口:“許大人所言也有幾分道理,邊關之事確實重大,朕不能輕易下結論。張子安,朕問你——邊關之戰,劉將軍戰死,你身為文官,為何還活著?你可知,朝中有人質疑你茍且偷生、逃避戰事?”
這句話如同利刃一般刺向子安的心臟。他跪直了身子,抬頭直視著皇上,聲音堅定:“皇上,臣絕無茍且偷生之心。劉將軍以身殉國,臣痛心疾首。臣當時身受重傷,昏迷不醒,被士兵僥幸救出,絕非逃避。若皇上不信,臣愿以性命擔保。”
皇上的目光冷冽,似乎在衡量子安的話語真假。就在此時,另一位權臣——魏大人站了出來,冷笑道:“張大人,你言之鑿鑿,稱自己被救。可邊關數萬將士戰死,你卻獨活,此事豈能簡單解釋?”
魏大人的言辭咄咄逼人,張子安心中憤怒,但他明白,此時絕不能沖動。他深吸一口氣,平靜道:“魏大人所言未免過于武斷。邊關戰事險惡,敵我力量懸殊。臣能僥幸逃生,也是上天眷顧,臣并無任何不忠不義之舉。”
皇上此時終于發話,語氣中帶著幾分威嚴:“夠了,邊關失守已成定局,朕不再追究細枝末節。但朝中有言,邊關糧草不足,援軍遲緩,是否有官員貪腐徇私,導致戰事延誤?張子安,既然你身處其中,是否能為朕解答?”
這一刻,張子安明白了皇上的真正意圖。皇上并非完全站在那些權臣一邊,而是想借此機會徹查朝中的貪腐和權斗。他意識到,自己如果能配合皇上的旨意,將矛頭指向那些真正阻礙戰事的權臣,或許還能保住性命。
他深吸一口氣,冷靜說道:“皇上,臣在邊關期間確實多次書信請求援軍,但糧草遲遲未到,臣也曾懷疑其中是否有貪腐之事。臣愿協助皇上徹查此事,還朝廷一個公正。”
皇上的目光瞬間銳利起來,似乎對張子安的態度有所滿意。他沉聲道:“好,既然如此,朕便命你與大理寺聯手徹查此事。若真有貪官污吏徇私貪腐,朕定不輕饒!”
張子安聞言,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暫時躲過了一劫,但接下來還有更多的風浪在等著他。皇上顯然已經對朝中的一些權臣失去了耐心,若他不小心應對,自己隨時可能再次被卷入漩渦之中。
許大人和魏大人對視了一眼,雖然面上不動聲色,但眼中卻閃過一絲不甘。他們顯然也看出了皇上并未完全站在他們這一邊,但暫時無法再出手。
張子安起身行禮,低聲說道:“臣領命,定當盡力徹查此事。”
皇上點了點頭,擺手示意他退下。張子安深深鞠躬,轉身離開了大殿。
走出宮門時,夜色已經深沉。張子安站在宮門外,望著京城那片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自己雖然暫時逃過了朝中的陰謀,但接下來仍有無數的挑戰在等待著他。
他不能再讓自己陷入被動的局面,也不能再讓嫣然為他擔驚受怕。此刻,他必須振作起來,為自己、為劉將軍、為邊關那些犧牲的將士討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