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梅州興寧的一處寧靜小農村,山水相依,田野縱橫,村舍錯落有致地分布其間,宛如一幅古樸的田園畫卷。1993年,趙易誕生于這片充滿鄉土氣息的土地,降生于趙家這戶有著特殊傳承的人家。
趙家小院,獨門獨戶,四周翠竹郁郁蔥蔥,似綠色衛士環繞四周,微風輕拂,竹葉沙沙作響,仿若在低吟淺唱著歲月的悠悠歌謠。院子一隅,簡易雞舍、鴨棚錯落搭建,另一側是豬圈,趙易的母親趙桂英,一位年近五十、面容和善、眼角布滿細紋的婦人,整日在此忙碌穿梭。她身形略顯佝僂,常年的操勞讓她的雙手粗糙干裂,猶如老樹皮一般,可舉手投足間卻滿是干練與溫情。她身著樸素的碎花布衫,系著深藍色圍裙,喂雞時,手中玉米粒簌簌落下,嘴里念叨著:“乖咯,多吃點,好生下蛋。”雞群聞聲,歡快圍攏,咯咯咯叫成一片,似在熱烈回應。趕鴨入棚時,她手持小竹竿,輕揮慢趕,口中念念有詞:“進咯,都回窩啦,別亂跑嘍。”那眼神專注又慈愛,滿是對這些家禽家畜的悉心關照,一心操持家務,守護著這個家的煙火日常。
趙易的姐姐趙萱,比趙易大三歲,二十來歲的年紀,出落得亭亭玉立,面容清秀,眉眼彎彎猶如月牙,透著靈動俏皮,笑起來還有兩個淺淺酒窩,恰似春日暖陽般和煦。性格溫柔且堅韌,懂事孝順,打小就幫襯著母親操持家務。此刻,她正與母親并肩站在豬圈旁,幫忙添食加水,看著小豬們哼哼唧唧搶食,趙萱輕笑著對母親說:“媽,您看它們,吃得可真香,咱家這日子呀,也跟這小豬似的,越來越有盼頭咯。”聲音清脆,帶著少女的朝氣,手上動作不停,麻利地將飼料均勻撒開,絲毫不在意豬圈的臟亂與異味,滿心想著為母親分擔。
趙家的當家人,趙易的爺爺趙德厚,已是古稀之年,身形清瘦卻精神矍鑠,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皺紋,猶如一本翻開的歷史書,每一道褶子都藏著往昔的故事與風水秘術的智慧沉淀。想當年,十來歲的爺爺,不過是個青澀質樸的少年,卻心懷對古老秘術的熾熱向往,毅然決然背上行囊,踏上前往江蘇鎮江茅山拜師求藝之路。
那是個薄霧籠罩的清晨,村子還沉浸在靜謐之中,爺爺身著粗布衣衫,腳蹬草鞋,懷揣著家中僅有的干糧,站在家門口,回望熟悉的小院,目光中滿是堅定與不舍。他暗暗發誓,定要學成歸來,不負家人期許,尋得那通天地、曉陰陽的本事。一路風餐露宿,翻山越嶺,渴了就掬一捧山泉水,餓了啃幾口發硬的干糧,歷經波折,終于抵達茅山腳下。
茅山,云霧繚繞,仙風道骨之氣撲面而來,道觀隱匿于山林之間,飛檐斗拱若隱若現。爺爺滿心敬畏,拾級而上,至道觀門前,輕叩門扉,待門開,一位白發蒼蒼、眼神深邃如淵的道長現身。爺爺撲通跪地,連磕三個響頭,聲音顫抖卻誠摯:“道長,求您收我為徒,我愿一心鉆研易學風水,傳承這古老秘術。”道長目光打量,見這少年雖衣衫襤褸,滿臉疲憊,卻透著股子靈氣與執著,微微頷首,應允入門,卻又神色一凜,說道:“入我門下,可非易事,需經一番考驗,你可有決心?”爺爺聽聞,眼中閃過一絲決然,忙不迭點頭:“道長放心,縱有千難萬險,我也絕不退縮!”
考驗伊始,道長帶爺爺來到一處靜謐山谷,谷中怪石嶙峋,草木叢生,一條蜿蜒小溪潺潺流過。道長負手而立,目光悠遠,指向溪邊一塊巨石,神色莊重:“此石受山水滋養、日月精華多年,暗藏玄機,你且去,憑自身感悟,尋出石中所蘊風水之象,日落前回來告知于我。”爺爺深吸一口氣,走向巨石,繞著它緩緩踱步,眼神專注,手指輕觸粗糙石面,似在與石對話,探尋其秘密。起初,他滿心迷茫,只覺眼前不過是塊普通頑石,可一想到那神秘莫測的易學風水,心中又燃起斗志,默念著平日聽聞的口訣,試圖撥開眼前迷霧。
烈日高懸,爺爺額頭沁出細密汗珠,衣衫早已被汗水浸濕,緊緊貼在后背,他渾然不覺,沉浸在對巨石風水格局的揣摩中。時而蹲下,觀察石底與土地相接之處,看水流走勢、土質紋理;時而閉眼,靜心感受四周氣場流動,微風拂過,草木沙沙作響,似在給他傳遞隱秘信息。隨著日光漸斜,爺爺心中愈發焦急,思緒如麻,卻仍強作鎮定,腦海中不斷梳理所學,拼湊線索。
臨近日落,山谷被染成橙紅色,余暉灑在巨石上,似給它披上一層金紗。爺爺猛地睜眼,眼中光芒閃爍,幾步跑到道長面前,雖氣喘吁吁,聲音卻透著興奮與篤定:“道長,我觀此石,背靠山巒,恰似有靠,穩如泰山;前臨小溪,蜿蜒靈動,恰似財水環繞,且溪水在石側回攏,聚氣納福。石上紋路,縱橫交錯,恰似天地經緯,暗藏五行生克之理,昭示此地生機盎然,風水極佳!”道長原本平靜的臉上,浮現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微微點頭:“小小年紀,有此悟性,難得。”
可考驗尚未結束,第二日清晨,道長又將爺爺領到道觀后的一片竹林。竹林清幽靜謐,竹影搖曳,地上鋪滿厚厚的竹葉。道長手持一根竹枝,在空中比劃幾下,說道:“這片竹林,亦藏乾坤,你需在竹林中尋出陣眼所在,且不得借助外物,只憑心感、目察。”爺爺躬身行禮,踏入竹林,竹枝拂面,他小心避開,腳步沉穩又謹慎。在竹林中穿梭,他時而抬頭仰望竹梢,看其疏密分布、朝向角度;時而俯身查看竹葉堆積形態、土壤松軟程度,試圖找出那關鍵所在。
時間緩緩流逝,竹林中靜謐得只剩爺爺輕微的腳步聲和呼吸聲,他心中默念卦象口訣,將竹林視作一幅活的風水圖。忽然,他停在一處,此處竹子圍攏,疏密有致,地上竹葉呈螺旋狀堆積,中心處土壤微微隆起,似有股無形力量匯聚。爺爺閉目凝神,片刻后睜眼,篤定道:“道長,此處便是陣眼,四周竹子仿若天然屏障,聚風藏氣,竹葉螺旋,恰似靈氣漩渦,吸納天地精華,滋養此地。”道長聞言,哈哈大笑,走上前拍拍爺爺肩膀:“好小子,果真心誠志堅、慧根獨具,往后便隨我潛心研習吧!”
此后十年,爺爺便在這茅山道觀之中,伴著青燈古卷,日出而作,隨道長研習卦象、勘察山水、感悟天地靈氣,從晦澀經文到實地堪輿,無一不刻苦鉆研,手上羅盤被摩挲得光滑發亮,心中智慧亦如涌泉漸開。
十年荏苒,20歲出頭的爺爺學藝歸來,回到老家。彼時的他,一襲深藍色布衫整潔合身,身板挺直,雙眸透著洞悉世事的深邃,舉手投足間已有大家風范,那柄相伴多年的烏木羅盤掛于腰間,仿佛與他融為一體,成了他洞察天機的得力臂膀。隔壁村的趙大姐,熱心腸且善于成人之美,見爺爺這般有手藝、氣質不凡,心中便琢磨著給他尋個好姻緣。一日,趙大姐風風火火來到爺爺家,拉著爺爺的胳膊,滿臉笑意,眼睛瞇成縫說道:“德厚啊,你如今學成歸來,本事了得,可不能光顧著鉆研學問,終身大事也得有著落呀!我瞧著鄰村有個好姑娘,模樣俊俏,心地善良,跟你那是再般配不過,我給你倆牽牽線,咋樣?”爺爺聞言,臉微微泛紅,撓撓頭,憨厚一笑:“大姐費心了,若真是有緣,自是好事。”
就這樣,經趙大姐牽線搭橋,爺爺結識了奶奶。初見時,奶奶身著素色棉布裙,烏發盤髻,面容溫婉,眼眸含笑,透著水鄉女子的柔情與賢淑。爺爺局促地搓著手,不知如何開口,倒是奶奶大方一笑,輕聲問道:“聽聞你茅山學藝歸來,可有啥趣事,與我講講唄。”爺爺心頭一暖,緊張漸消,遂與奶奶分享起山中歲月、易學妙理,一來二去,兩顆心悄然靠近,終成眷屬。婚后,二人琴瑟和鳴,奶奶持家有道,全力支持爺爺鉆研風水秘術、造福鄉里,家中日子雖不算富足,卻滿是溫馨。
可惜,命運無常,奶奶48歲那年,突發重疾,臥床不起。家中彌漫著愁云慘霧,爺爺守在床前,日夜不眠,握著奶奶逐漸消瘦的手,眼眶泛紅,聲音哽咽:“老伴兒,你可要撐住啊,咱好日子還長著呢。”奶奶氣息微弱,卻強撐笑顏,輕撫爺爺臉龐:“老頭子,別難過,我這輩子跟你,值了,咱家這手藝,可得好好傳下去……”言罷,溘然而逝。爺爺悲痛萬分,那幾日,仿若丟了魂,獨自坐在院子里,對著羅盤發呆,往昔與奶奶的點點滴滴在腦海翻涌,可生死相隔,唯有將思念深埋心底,重拾羅盤,繼續用這手藝護佑一方,只因那是他與奶奶共同的期許,也是家族傳承的使命。
記憶中,老家那扇陳舊卻厚實的木門,經常毫無預兆地被叩響,打開門,一輛輛锃亮的豪車闖入眼簾,奔馳的沉穩大氣、寶馬的動感張揚、奧迪的低調奢華,與這鄉村的質樸格格不入,卻又因著某些緣由頻繁匯聚于此。車上下來的,皆是些身著講究、氣宇軒昂的大老板,有的手提精致禮盒,有的神色焦急又帶著幾分敬畏,踏入院子,目光便急切地搜尋著爺爺的身影。
而其中一次,尤為特別。那是個陽光還算和煦的春日,一輛锃亮的黑色轎車緩緩駛進村子,停在趙家小院門口,引得村里孩童紛紛圍攏觀望。車上下來一位身著筆挺西裝,皮鞋锃亮,戴著金絲眼鏡,渾身透著精明干練氣息的中年男子,他便是從浙江溫州慕名而來的大老板林生。林生滿臉堆笑,快步走進院子,雙手抱拳,微微彎腰,恭敬說道:“趙老爺子,久仰大名吶!我從溫州趕來,實是有事相求,想請您移步溫州,幫我家先人尋一風水寶地作墓穴,還望您成全。”言語間滿是誠懇與急切。爺爺抬眼打量一番,見此人雖滿身富貴氣,卻也不失謙遜,便微微點頭應下。
幾日后,爺爺收拾好行囊,帶上羅盤等工具,坐上林生派來的專車,一路向著浙江溫州疾馳而去。路途遙遠,爺爺坐在車后座,閉目養神,手中輕輕摩挲著羅盤,心中暗自思量此番任務的要點,既關乎逝者安息,更關乎家族福澤傳承,絲毫不敢懈怠。窗外風景如幻燈片般快速閃過,從青山綠水的鄉野逐漸切換到高樓林立的城鎮,爺爺的思緒卻始終沉浸在風水秘術的世界里。
車子一路疾馳,抵達溫州郊外的那處山地時,夕陽已然西斜,余暉給山林輕柔地披上一層暖橙色的紗衣,那山地地勢起伏跌宕,連綿的山巒仿若一條條巨龍蜿蜒盤踞,山間云霧繚繞,絲絲縷縷間,隱隱透著祥瑞之氣。爺爺剛一下車,本習慣性地要打開羅盤開啟勘察事宜,卻猛地想起行內規矩——傍晚以后不開羅盤,便深吸一口氣,暫時收起動作,只是抬眼,憑借著豐富的經驗與敏銳眼力,放眼眺望整座山脈走勢,口中念念有詞:“龍要真,砂要秀,穴要的,水要抱。”眼前山脈來勢雄渾壯闊,恰似一條奔騰呼嘯而來的活龍,兩側山巒高低錯落、形態秀麗,恰如其分地擔當著護砂之責,呈環抱之勢守護其間,不過那滋養風水、至關重要的水脈,一時還隱匿蹤跡,需得細細尋覓。
天色漸暗,林生等人見爺爺停下動作,便上前來詢問,爺爺把風水行規一說,林生忙道:“趙老爺子,是我們考慮不周,那今兒個先歇著,明兒個再細細勘察,定不耽誤事兒。”爺爺微微點頭,神色平和中透著沉穩,隨著眾人返回城里。
當晚,林生在城中一家雅致酒樓熱情款待爺爺,餐桌上擺滿了山珍海味,杯盞交錯間,林生滿是感激與期待,頻頻向爺爺敬酒,說道:“趙老爺子,您大名如雷貫耳,我這滿心盼著能仰仗您尋得那風水佳處,讓先人得以安寢,家族福澤綿延吶。”爺爺只是謙遜地擺擺手,淺酌一口酒,回應道:“林老板,這尋風水寶地,講究順應天地自然,我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托。”酒過三巡,賓主盡歡,臨了,林生與爺爺約定好,明早八點準時派車來接爺爺再赴山地。
第二日清晨,天才蒙蒙亮,爺爺就起身洗漱,整理好行裝,又仔細擦拭了那柄烏木羅盤,待指針穩穩立定,才小心掛于腰間。八點一到,林生派的車準時停在門口,爺爺穩步上車,再次向著郊外山地進發。
車子抵達山地腳下,此時日光朗照,山間景致愈發清晰明朗。爺爺一下車,便神色莊重肅穆,迅速打開羅盤,正式開啟勘察周遭環境之旅。沿著山間小徑緩緩拾級而上,爺爺腳步沉穩篤定,每一步都似與大地相融,目光如炬,不放過周遭任何一處細微末節。時而駐足彎腰,俯身仔細查看土壤質地,手指捻搓著泥土,感受其干濕、細膩程度;時而仰頭凝望山巔,觀測那云霧飄動走向,仿若能從中解讀出天地密語。
行至山腰一處,爺爺突然身形一頓,雙眼放光,此處背山面水,背后山巒厚實穩重,恰似天然的柔軟靠枕,給人以踏實安穩之感;前方不遠處,一條山溪潺潺流淌而過,溪水清澈見底,蜿蜒曲折,恰似靈動玉帶呈環抱之態,正是那“玉帶環腰”的大吉之象,聚財納福,祥瑞滿盈。爺爺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先是放在鼻尖輕嗅,泥土的質樸清香中似裹挾著蓬勃生氣,又捻搓一番,細細感受其質感后說道:“此地土質細膩溫潤,飽含生氣,且這穴位處于山龍結穴的精妙之處,氣場匯聚凝結,藏風聚氣,實乃難得一遇的風水寶地。”林生等人在旁聽得心潮澎湃,面露欣喜之色,對爺爺精準敏銳的判斷欽佩不已。
待確定墓穴具體方位與朝向時,爺爺更是全神貫注,他手持羅盤,校準方位,口中默念口訣:“子午卯酉四山龍,坐向乾坤艮巽宮,乙辛丁癸單行路,甲庚丙壬盡來通。”那羅盤指針在日光下閃爍,依據山勢起伏、水脈流轉走向與羅盤指針精準所示,爺爺最終精準敲定墓穴朝向,使其能最大限度承接天地靈氣、順應自然造化之勢。諸事完畢,爺爺長舒一口氣,臉上滿是欣慰之色,仿若肩頭卸下重擔,又似圓滿完成了一件神圣莊重、關乎家族傳承福祉的使命。
回到溫州城里,林生備好晚宴,酒足飯飽后,林生起身,雙手捧著一個厚實的信封,滿臉誠摯感激地走到爺爺面前:“趙老爺子,此番多虧您了,讓我家先人能有如此好的安息之所,這是一點心意,還望您收下。”爺爺抬眼一看,便知信封里裝著不菲酬金,他神色平靜淡然,擺了擺手推辭道:“林老板,我幫人看風水,只為順應天地、福澤蒼生,并非貪圖錢財,您的好意我心領了。”林生再三堅持,言辭懇切,爺爺執拗不過,只得收下,待回到住處,打開信封一看,整整十萬現金。爺爺皺了皺眉,心中暗自思忖,這筆錢于自家而言雖不算小數目,但風水秘術傳承向來講究初心純粹,不可沾染過多銅臭。于是,爺爺留下些許用作路途盤纏,其余皆匿名捐贈給了當地的慈善機構,盼著能助困扶危,讓這份善意延續風水之德,廣施福澤。
此后,家里依舊賓客不斷,父親穿梭于城市鄉村之間,為各家各戶排憂解難、指點迷津。每次出門,父親都會身著一襲素色長袍,腰系布帶,將羅盤小心掛于腰間,背起那裝滿卦簽、筆墨等工具的布包,腳步匆匆卻又堅定有力。一回,城里一家大公司開業在即,老板聽聞父親大名,派專車接父親前去相看風水。父親踏入那裝修豪華的寫字樓,水晶吊燈璀璨奪目,大理石地面光可鑒人,他卻仿若未覺,神色專注,手持羅盤,在各個樓層、房間踱步丈量,時而抬頭觀測天花板布局,時而俯身查看墻角方位,口中向隨行人員講解著風水宜忌,“這前臺,宜開闊明亮,聚納財氣,可此處綠植擺放稍多,略顯阻滯,需挪一挪;還有這辦公區,桌椅朝向要契合五行方位,方能助員工運勢順暢,提高效率……”那老板聽得頻頻點頭,對父親的見解欽佩不已,當場許下豐厚酬金,父親卻只是淡淡一笑,收下心意,留下囑托,便告辭離去,他心里裝著的,始終是對這門手藝純粹的堅守,而非錢財名利。
時光如白駒過隙,趙易在這充滿易經氛圍的家庭中茁壯成長,學業之余,也開始漸漸接觸家族傳承。可弟弟趙宇,性格活潑跳脫,對國學、對易經風水毫無興趣,整日沉迷于外面新奇的科技玩意兒,擺弄著玩具汽車、電子游戲,心思全然不在這古老的秘術上。對此,父母雖有遺憾,卻也不強求,目光便愈發落在趙易身上,畢竟家族手藝傳承不能斷代,而趙易,隨著對易經了解的深入,內心也悄然滋生出一股使命感。
那是一個靜謐的秋夜,月光如水,灑在趙家小院。一家人圍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父親神色凝重,將那羅盤輕輕放在桌上,看向趙易,目光中帶著詢問與期許:“易兒,你也知曉咱家這門手藝,爺爺傳我,如今我年歲漸長,弟弟無心于此,這傳承的擔子,怕是要落在你肩上了,你可愿意?”趙易心頭一震,抬眼望向父親,又環顧四周熟悉的家,腦海中閃過爺爺的神秘身影、父親的奔波操勞,那些古籍中的晦澀文字、羅盤指針的奇妙轉動,似有一股力量在心底涌動,他深吸一口氣,鄭重點頭:“爸,我愿意,我定好好學,不辜負咱家的傳承。”父親欣慰一笑,眼眶中似有淚光閃爍,伸手拿起羅盤,遞到趙易手中:“好,從明日起,我便悉心教你,這羅盤,便是咱洞察天機、順應自然的鑰匙,你可要握緊咯。”趙易雙手接過羅盤,觸手冰涼,卻似握住了家族的命運與未來,月光下,那羅盤的輪廓仿佛鍍上了一層銀輝,熠熠生輝,開啟了他傳承之旅的新征程。
起初,學習易經風水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那些古老的經文、復雜的卦象,猶如一團團迷霧,讓趙易暈頭轉向。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進院子,趙易便在父親的督促下,坐在書房誦讀《易經》,“乾,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字句拗口,含義深邃,他讀得磕磕絆絆,額頭沁出細密汗珠,心中不免有些焦躁,想著:“這咋這么難懂,何時才能像爺爺、爸爸那般精通啊。”父親在一旁,看著他的模樣,微微皺眉,輕聲呵斥:“心浮氣躁,怎能領悟其中真諦,誦讀需平心靜氣,逐字琢磨。”說罷,拿起一支筆,在紙上細細拆解卦辭含義,從天文地理到人事興衰,深入淺出地講解,趙易漸漸收起雜念,沉浸其中,似有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門,悄然打開一道縫隙。
隨著對理論知識的積累,實戰觀摩更是關鍵。一回,村里一戶人家建新宅,邀請父親前去相看風水,趙易自是隨行。到了宅基地,那是一片開闊的空地,背靠青山,前臨溪流,景色宜人。父親帶著趙易繞地踱步,手指山水,講解道:“這宅子,選址講究藏風聚氣,背后青山如靠,穩固根基,可擋煞氣;前面溪流蜿蜒,恰似財水環繞,靈動生財,但需留意水流走向,不可直沖宅門,否則財氣變煞……”趙易聽得入神,眼睛緊緊盯著父親的一舉一動,手中筆記個不停,時而抬頭觀察周邊環境,對照所學,努力在腦海中勾勒風水格局,心中對這門學問的精妙又多了幾分領悟。
歲月悠悠,趙易在不斷磨礪中成長,易經風水之術日漸嫻熟。他褪去了年少的青澀,身著一襲青衫,氣質沉穩,眼神透著洞察世事的深邃,宛如當年的爺爺與父親。如今,他也開始獨當一面,接過家中那些求卦問事、相看風水的委托,繼續書寫著趙家三代的易經傳承傳奇,那古老的智慧,在他手中,于這片熟悉的鄉土乃至更廣闊的天地間,熠熠生輝,福澤眾人,延續著與自然、與命運對話的神秘紐帶,守護著一方風土人情背后的精神根脈。
《趙家風水承》
梅州山水幽,趙氏藝長留。
祖赴茅山險,心求秘術謀。
爺尋佳穴處,德拒厚財酬。
易繼家傳志,福澤歲月悠。
——南離夫子(2024-11-28周四14:33)
譯文如下:
《趙家風水傳承》
在廣東梅州興寧,那里的山水景色清幽秀麗,趙家所傳承的風水技藝,長久以來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延續流傳著。
趙家的先輩(爺爺),曾經懷著對古老風水秘術的熾熱向往,踏上了前往江蘇鎮江茅山拜師求藝的路途。這一路充滿了艱難險阻,要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渴了只能掬一捧山泉水解渴,餓了就啃幾口發硬的干糧充饑,但他一心只為求得那神秘的風水秘術。
后來,爺爺憑借著自己精湛的技藝,為他人尋找風水極佳的墓穴之地。當完成任務后,面對對方送來的豐厚酬金,爺爺堅守自己的品德和初心,毅然拒絕了這筆錢財,不為金錢所誘惑。
如今,趙易繼承了家族傳承下來的這份志向,繼續研習并運用風水之術。他秉持著先輩的精神,讓這門技藝在歲月的長河中,持續為人們帶來福澤,庇佑著一方水土和眾人的生活。
——南離夫子(2024-11-28周四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