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仙又翻開“隱身術”,剛讀了兩句,很快便發現“隱身術”同“定身術”一樣,是門極吃修為的術法。
“隱身術”只需將靈力灌輸全身,發動口訣,隱身即可,修為同等或在施法者修為之下,則不會被發現。
也就是說,這兩門她需要有更高的修為,才能成功實施術法。
這可苦了她了,原本就是要提高修為,達到煉氣四層留在門派。
進入秘境,則是為了獲取更多突破修為的機會,如果術法能彌補修為低的缺陷,進入秘境便可多一分保命的機會,現在看來修煉反倒更是迫在眉睫。
可是修煉何其艱難,她沒有陳玉那樣卓然的修煉好運,又不屬于鄭瑩那樣優異的天賦靈根,也沒有蘇遮的長老蘇父給她資源。
李仙仙心緒難平,有一股無名之氣徘徊在胸中,始終無法散去,巨大的落差和自卑感強壓在她的身上。
李仙仙拼命修煉,恨不得把每天所有時間都用上,她已經有兩天兩夜沒有合過眼,現在感覺整個腦袋發脹,頭暈的厲害,眼睛也漸漸模糊起來。
修煉是個長久的苦差事,不能只爭朝夕,她暗暗和心中陰暗的自己較勁,好不容易堅持到現在,不能輕易動搖信心。
李仙仙盡力平復心緒,看來進入秘境前要好好休息一下,暫時不要修煉了,先養養精神,才能更好的修煉,不然還沒等到妖獸,自己先病倒,可就無法進入秘境。
經過了一夜的修整,她調動周身靈氣,修仙者強大的身體素質讓她恢復如初,可是精神上依舊是失落的,對自己信心不復,一年之期遙遙無望,她的憂慮太重,一度影響到無法集中思想來施法。
她知道無法繼續修煉,再修煉下去恐怕會走火入魔。
既然無法靜心修煉,李仙仙有些好奇的,打開了“辟靈術”。
一本最難修煉的低級術法,這本術法沒有人成功修煉過的記錄。
因為五靈根修煉麻煩,沒有人愿意去花十倍的時間,得到同樣的結果,去學一本沒什么成算的低級術法,修煉的時間都不夠呢。
對于修煉者來說,他們的時間太寶貴了,五靈根本就不如單靈根修煉速度快,卻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修習術法。
李仙仙有些好奇,習慣性的通讀了“辟靈術”。
“辟靈術”有兩重功法,一則可以隔絕靈力,打斷修士施法。
以金、木、水、火、土,五種靈氣凝聚合成五靈氣墻,從而憑空阻斷靈氣,使靈氣暫時隔絕,但是以她的靈力只能攔截一息,若是日后筑基,則可以加強阻斷時間,達到二至三息,隨著修煉境界的提升,隔絕靈氣的時間也可以提高,“辟靈術”是低級術法中唯一一本可以一直用到高境界的術法。
二則煉成一重功法后,可以化靈力為己用,這其中高深莫測,她暫時還看不懂,諸般體會都得到修煉一重功法后才可體會。
作為低級術法,同樣有著很大的弊端,“辟靈術”消耗極大的靈力,需要修煉者靈氣強大,亦需要高深的神魂駕馭,不然亂了心神,會變成失心瘋。
區區低級術法,竟還要求修煉者神魂神識強大,李仙仙如今才煉氣二層,煉氣修士何談神識。
難怪“辟靈術”無人愿意修煉,單靈根修煉不了,五靈根修煉本就慢,修煉它不但需要高深的修為,大量的修煉時間去參悟其中奧秘,而最后修得什么結果,少有人修煉,更少有人知。
四本低級術法,“辟靈術”是唯一一本當下無法修煉的術法,其他三本李仙仙已有了想法,排出個修煉的先后順序,每一種術法都有應對的場景,總能派上用場。
李仙仙按照習慣,既然煩躁的無法修煉,不如先將幾種術法通篇背誦,尤其是“辟靈術”,通篇讀后有種安撫靈魂的神奇暖意。
連背了兩日,雜亂的心思反而沉定下來,她一口氣將靈氣全部補了回來,頓覺身體靈力充沛,不像前幾天無法入定。
“人心得治,天地清寧。”
神清目明,氣爽得神,李仙仙借此時機運行起五行靈氣來。
金木水火土五種靈氣相互轉化,它們原本天生相生相克,利用得法,既可利用相克之法摧毀對手,又可以催生靈氣相互增長,源源不絕的給自身提供靈氣。
李仙仙心神合一,日夜不輟的修煉,一口氣竟直接沖破了煉氣三層的屏障。
“煉氣三層!”
放在兩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入門兩年能夠煉氣二層,于她而言已經是上天眷顧,沒想到今天她輕易突破了瓶口,直接突破煉氣三層。
她本是農家女,修煉至今,胸中頂著一股不服之氣,靠的不過是一日一日不停的修煉,羨慕著旁人擁有的天賦因緣,自己卻不肯放棄,從識字的艱辛,修煉的不易,沒有靈石輔助,她甚至連靈器都沒有,一無所有,可是卻因為自己勤奮修煉,在修煉得到許多益處,增加了很多信心,她可以依靠自己。
李仙仙閉上雙眼,任由眼淚掉落。
距離一年就最后只有一層了……
她還有機會爭取煉氣四層,就可以留下來。
從最初的嚶嚶哭聲,到最后放聲的嚎啕大哭。
哭著哭著,又笑了,笑著笑著,又哭了,邊哭邊笑還能不忘收拾東西。
李仙仙靜下心來修煉,除了練習三種術法,通讀“辟靈術”,便是穩固修為。
既然在進入秘境前意外到了煉氣三層,無疑給這次試煉的她多了一重保障。
明天集合出發去秘境,李仙仙雖有成算,心中依舊忐忑不安。
......
九幽秘境,上古遺跡,按照《從古至今修真史》中所記載的,應該是古修真界遺留了兩代,留到至今,一直未曾開啟過。
秘境開啟的條件極為苛刻,且秘境需要支撐人手眾多,往往一個門派集體出動,人數都不夠,更不要說上古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