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鹿郎,這邊請!”阿滿見了常客,滿面堆笑。
鹿昀隨他入內,道:“今日可有什么好戲可看?阿愿小娘子可有表演?”
阿滿面色一暗,轉又笑道:“咱們最新的一出,叫做反手弓,這可是京中獨一份兒的呢!至于阿愿小娘子……這幾日抱恙在身,不便出演。”
鹿昀頷首落座,卻覺一道清朗目光籠著他。凝神一看,見樓上雅座里,正有人對他隔窗招袖。鹿昀忙招招手,舉步上樓。
“梁郎,畢郎。”“七日不見,鹿郎一向可好?”
三人相視一笑,鹿昀忽聽得腦后珠玉瑯瑯,轉頭一看,但見一弱冠男子正從簾后轉出。這人生得高大魁梧,寬額豐頤,讓人只覺偉麗俊灑,可若單看他的眼睛,又會覺得那眼角有一股子天然的媚意滿滿地溢出來,讓人疑心他是位女子。
他微微一笑,問:“這位郎君一表人才,還不快引見引見。”
他口中香氣幽淡,鹿昀眸心一閃,不待引見,便恭恭敬敬地作了個長揖:“小民見過高尚書。”
這人微微一愕,繼而大笑道:“梁郎、陳郎的朋友,果然不凡。”轉又請回了禮,謙然笑問:“敢問鹿郎如何得知我的身份?”
鹿昀微笑道:“雞舌香香氣至貴,高尚書氣度華贍,再是相宜不過。”藏在心底沒說的話卻是——全城中再無一人如他風流,他自然需要時時保持口中的芳潔之氣。
幾人歸座閑聊,鹿昀一點也不局促,高澄也對他越看越滿意,推心置腹道:“我大魏啊,一直沿用當年靈太后定下的停年格。其實,在澄看來,這根本就是個混賬法子,選拔官吏怎么能單靠論資排輩呢?”
父母早亡的鹿昀自十歲起便獨自經營米行,將生意做得頗有聲色,不過自古以來,從商便被視為賤業,如今高澄對他彬雅有禮,像尋常人一樣以名自稱,倒讓鹿昀有些意外。
鹿昀聽他說起吏治之弊,不由對他心生敬意。
當年,大魏政局不穩,宣武帝駕崩后,靈太后作為孝明帝生母垂簾聽政。孝昌年間,為了解決官位少應選者多的矛盾,吏部尚書崔亮便奏請以“不問才能,授官一律依年資分先后”的“停年格”來作為選官制度。這么做自然有好處,可若只按年資用人,吏治也會更加敗壞。高澄因此早就決心改革吏治,打算唯才是用。
不過,他所說的“才”,還包括辯才。
這時,他們跟南邊的梁國往來密切,互稱唇齒之邦,也常設下辯局,要在這上頭揚揚國威。梁冠延與陳劭兩人,覺得自己正是這位高尚書所需的英辯之士,趕緊入京來應征,不過才幾日,便憑借出眾的辯才,一躍成為尚書門客,恩隆備至。
“澄聽說繪聲館里有百聞難得一見的‘反手弓’表演,今日正好有空,便想過來看看。”高澄笑道。
說話間,突聽得珠簾“嘩”一聲響,有人嘟囔道:“阿干,什么時候才演反手弓啊?”
聲音憊懶不耐,鹿昀忙起身敬候。高澄笑道:“鹿郎不妨猜猜,這是我的哪位弟弟?”
鹿昀見此人長得憨頭方腦的,正是那個傳說中“高家唯一長得不好看的兒子”,排行第二。鹿昀心里很亮堂,口中卻含糊帶過。高澄不以為意,攀著高洋的肩膊,輕笑道:“阿奴,你睡醒了?別急啊,快了!”【注1】
“不是說還有個姊姊表演口戲么?”
“嗯,一會兒便請她來給洋兒表演,如何?”
鹿昀想起先前阿滿有些閃爍其詞,不禁心下生疑,只沒出聲。鹿昀當然沒想到,接下來的反手弓竟是由秦淵表演的。樓下掌聲如潮,燈光映在秦淵身上,在他巍然側影里添了些秀潤風神。
“這個秦郎還有這等手藝?真是嘆為觀止!”高澄臨窗而望,點點頭。先前,梁冠延還說他認識的秦郎雖貌不驚人,卻很有才學,沒想到他還文武皆通,高澄已打定主意要將他收在門下。
梁冠延讀懂他的心意,忙去為他張羅。秦淵退場后忙徑直上樓,正好與一個低著帽檐躬身奉酪的青衣小廝擦身而過。
秦淵耳力好,嗅覺也不差,心里猛地咯噔一聲:繪聲館從不管賓客的吃食,吃食應該都是隔壁醉霄樓送來的,現下又哪來的生肉氣?他心里一緊,但見那日志在學測字的少年,抓過酪盞就往口里灌。
驚變陡生!
秦淵瞥見那小廝袖間白刃一閃,惶急間不及多想,已合身撲了過去,擒住那小廝。
“惡少,你可認得我?”那人被秦淵箍住,動彈不得,只得啐了一聲,極力甩開他的卷檐虛帽。
“是你?”高澄斜剜他一眼,眼神陰厲。
秦淵估計這俊美郎君作過惡,不禁心下生厭,那人卻已無心掙扎,洶洶罵道:“你,強奪我愛妻;你,你給你大兄出這餿……”
“張大牛!你不過是個操刀賣肉的,也配消受此等美人!這還怪得我了?”高洋驀地跋扈起來,跳腳喝罵,再也不見一貫的憨傻姿態。
秦淵心內不齒,手上力道松了一松,正要為張大牛求情,卻聽得那人悲嘯一聲:“還有沒有王法!你們還在什么麟趾閣議定新制?我呸!你們也配?!你們都給我記住,蒼天有眼,報應不爽!”【注2】
秦淵倏然明白過來,“借刀殺人”四字閃過腦海,他完全卸下了臂力,余光卻瞥見那人嘴角流下一縷鮮血。
為時已晚!
“張大牛,張大牛!”秦淵拼力晃他身子,拍他臉頰,他卻紋絲不動,睜大了眼死不瞑目。
張大牛咬舌自盡,秦淵又悲又怒,抬首時正對上高澄眼里的銳芒。不過,也才一瞬,那目光便轉為和悅。高澄盛意拳拳地邀請秦淵為門下客。秦淵忖度著自己實力,將滿腔的怒氣和殺機收了回去,以才疏學淺為由婉拒了他。
【1】阿奴:南北朝時稱弟弟。
【2】東魏孝靜帝天平年間(534—537年),下詔群臣于麟趾閣議定新制。興和三年(541年)頒布實施,史稱《麟趾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