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p>
“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盻
“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p>
三人對視幾眼,都知道對方嚴陣以對不愿認輸,態度俱鄭重起來,一張張聚精會神的小臉瞬間標注了三個字“我要贏”,接令的聲音此起彼伏地在池邊響起。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p>
“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p>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暝色投煙鳥,秋聲帶雨荷。”
一輪行令下來,兩兄弟笑容輕松,駱如念已經頗感吃力,很為自己的不自量力苦惱,也只能硬著頭皮接招了。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綠池荷葉嫩,紅砌杏花嬌?!?/p>
“一夜綠荷霜剪破,賺他秋雨不成珠?!?/p>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p>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p>
“采蓮歌有節,采蓮夜未歇?!?/p>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p>
駱如念楞了楞,“傷春悲秋”的情緒猝不及防抓住了她。她看著蘇軾,想著自己不知何時就要離開,思緒頓時凌亂起來,喃喃念道: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蘇轍愣了愣,道:“此句有‘荷蓮’意,卻無‘荷蓮’字,二娘輸了?!?/p>
他開心地跳起來,蘇軾也撫掌大笑。
“是,我輸了?!?/p>
駱如念郁郁在荷池邊坐下,蘇軾看著悶悶不樂的堂妹,以為她為落敗而不快,便繞過蘇轍走到駱如念身邊坐下,撿起草地上的碎石子有一丟沒一丟地打水漂。
“父親常教導我們兄弟,二伯自小勤奮耕讀,既冠之年得中進士,為蘇家出仕第一人,可謂博學高才光耀蘇家門楣,我與子由自小對二伯多有崇敬。今日見妹妹閱讀甚廣,哥哥心中也是佩服的?!?/p>
“二娘再對多兩句,我眼看就要輸了?!碧K轍也善解人意道。
駱如念知曉兩兄弟的心意,不舍之感更加強烈了。她托著腮,木木看著小石頭在荷池里蹦蹦跳跳,情不自禁問道:
“軾哥哥,你我若須離別,你可會惦記妹妹?”
兄弟倆驚訝地看著駱如念,蘇轍的小眉頭更是皺成一團,脫口而出:
“二娘何出此言?你我同屬一家,定然會在一起!”
“況且母親說二伯此番回鄉長住,又何來離別一說?”
駱如念意識到自己失言了,畢竟“穿越”這事任和誰都說不清楚,趕緊轉移話題。
“丁憂慣例三年,此后父親授職上任,定然是江海為家,四處奔走……”
駱如念的聲音漸漸低落,兩兄弟一時不知道怎么回應。蘇轍終究年紀小,看見一只紅蜻蜓飛過便追著過去看究竟。蘇軾靜靜思索著,須臾轉頭看著駱如念,鄭重道:
“二娘妹妹,此后不論山高水遠天涯海角,哥哥定記掛你,設法與你相見。”
駱如念情不自禁紅了鼻頭。
“嗯,二娘記著軾哥哥的話,哥哥可務必來尋我。”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兩人擊掌為約,駱如念深深凝望著蘇軾,眼見蘇軾也微笑望著她,瞬間羞紅了臉……
蘇軾看著這個粉雕玉琢眉眼靈秀巧笑倩兮的小堂妹一時愣了神。他原以為女孩子都像八娘姐姐一樣文雅內斂,沒想到這個小堂妹卻活潑開朗嬌憨可愛,讓他意外又驚喜。
伯伯蘇渙年少進士及第,仕途平順亦不免隨任行走。許是自小跟著父親致仕見多識廣,這個小堂妹雖然年齡尚小,卻毫無鄉中女娃常見的膽怯拘泥之態,反而大氣淡定談吐不俗。剛回到眉山她就自來熟地迅速與兩兄弟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的忠實跟班和可靠盟友。而他也巴不得天天與她相伴,不需要說什么做什么,只要她在目光所及之處便滿心歡喜。
這時蘇轍也蹦蹦跳跳回來了,他模糊聽了些言語,大聲問道:
“二娘是要記什么?父親道瑞家池清幽靜謐,最宜背詩記書。我與子瞻可是常在此背書呢?!闭f完指著池子一角以作介紹。
“背書?”
蘇軾回了神,猛得跳將起來。
“父親明晚要考《春秋左氏傳》,我方讀到‘恒公’……子由快走,回書房!”
蘇軾顧不上和駱如念多說,拉著蘇轍就急沖沖地往回跑,只留下呆若木雞的駱如念。
駱如念站起身,遲疑著要不要跟上去,轉念一想:
他們兩個要去臨時抱佛腳,我跟過去豈不是打擾了他們?再說了,這里可是一千年前的蘇家宅院耶,有機會當然是要多走多看多感受?。?/p>
駱如念打定主意,便沿著小路張望前行,眼前很快出現一塊菜地。地里瓜豆青菜蔥蔥郁郁長勢喜人,蝴蝶蜜蜂花間飛舞,自有一番田園風光。駱如念看著水靈靈的嫩青瓜,特有扎進菜地一摘為快的沖動——讀書時代的寒暑假她常寄宿在鄉下親戚家,時常跟著哥哥姐姐們到田里摘瓜偷菜,以至于長大后每每看見田里新鮮嬌嫩的瓜果就手癢。
想時遲那時快,她的小手立即向青瓜伸去。眼看即將得逞又猶豫地停住動作,警惕地四下張望。罷罷罷,自己初來乍到保持端莊矜持很有必要……若給人傳出蘇家二娘小姐竟有偷菜摸瓜之癖好,實在是有辱家風。我千辛萬苦穿越來到北宋,本想一親芳澤,可不是來農家樂一日游捏~罷了,還是等哪天兩兄弟有空,由他們帶著來采摘比較得體。駱如念想清想楚,微微嘆了口氣,悻悻走開。
她順著蜿蜒小路隨意晃蕩,遙遙望見一座屋檐深遠的廳堂,好奇地過去一探究竟。只見堂前花壇種著海棠花和菊花,海棠艷紅,菊花綠濃,花壇一側修竹成蔭更顯風骨,正門牌匾上寫著“木假山堂”四個大字。
駱如念走向主廳,看到廳前貌似有三人并排背對門口而立,嚇得她趕緊縮到竹林后面。等了許久一片寂靜無聲,不似有人活動的跡象,便大著膽子起身走到門邊查看——佇立在門口的哪里是三個人,原來是一座三峰形狀的木頭老根!只見這木雕如真人般高大,根上凸石云洞如天工造物般生氣靈動。其中中峰最為雄偉高聳,意滿氣高,似以身勢傲睨自若;左右二峰身高稍弱,卻凜然鼎立不卑不亢,并無謙卑討好之勢。三峰精巧大氣連綿而起又自成山形,各有風姿。
順著木雕望進廳中,駱如念的視線被左側琴案上的一把褐色古琴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