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廂,蘇軾在案幾提筆寫下“喚魚池”三字,又龍飛鳳舞簽下大名:眉山蘇子瞻,走出人群把箋紙交給書僮,微微退了回去。書僮接過書箋,快步上前呈送王方,王方高聲念道:
“喚魚池,眉山蘇子瞻”。
“眉山蘇子瞻”五個字一出,人群出現輕微的騷動,稍遠的踮腳伸脖張望,近旁的則交頭接耳議論起來。
“‘喚魚池’既動靜相宜,亦顯靈氣!”一位老儒生頷首稱贊。
“此前名字各有千秋,但都流于平常,并無新意。‘喚魚’二字既出新又點睛,妙啊!”又有一位年輕書生點頭附和。
“早聞眉山蘇子瞻才學過人,尤工詩文,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
臺下眾人紛紛稱許,王方擼著胡子沉吟片刻,神情也頗為贊賞。駱如念趕緊望向蘇軾,生怕他那直白率性的小尾巴還難壓過喀秋莎家的AK。沒想到蘇軾聽到眾人夸贊,只是低頭拱手謙遜道:
“子瞻學淺才薄,諸位兄臺謬贊了。”
看來蘇洵“敲山震虎”一策確有成效,駱如念的大妹子心終于放下了。
這時,方才小廝打扮的丫鬟恢復了女裝,捧著一個紅色茶托從書院走出,徑直走向王方。王方打開茶托上的紙箋,臉上的表情從驚訝到沉思再到贊嘆。
“不謀而合,不謀而合啊!”
王方頷首而笑,輕輕把紙箋放回盤子,又對著眾人拱手道:
“既然諸位心儀蘇子瞻之起名,王某當遵循眾意,此池便命名為‘喚魚池’。”
眾人皆拍手叫好。駱如念興奮地一拍蘇轍肩膀。
“成了!”
“什么成了?”蘇轍茫然問道,駱如念只是笑著并不回答。
圍觀人群漸漸散了,王方走下石臺,向著正與眾人拱手道別的蘇軾走來,駱如念連忙去扯蘇軾的衣袖提醒。
蘇軾當即向王方恭敬作揖行禮,“學生蘇子瞻見過夫子。”蘇轍和駱如念也一并行禮問好。
王方大笑道:
“我與徽之乃多年好友,前時他上門敘舊,夸贊子瞻博聞強記詩文不凡,他已傾囊相授不敢耽誤,故推薦子瞻到中巖書院入讀。老夫既欣喜又期待,不成想初次相見竟得了魚池命名之喜!”
說完,他對蘇軾做出相請的手勢,“請移步書院品茶。”
蘇軾和蘇轍連忙還禮,蘇軾道:
“今日學生三人奉家父之命特來拜訪夫子,謹遵師命。”
蘇家兄弟跟隨著王方往書院里走去,駱如念也屁顛屁顛地跟上前去,又瞥見那丫鬟捧著茶托走在自己后面。許是她記得駱如念“無意”報信的功勞,看見駱如念回頭張望,露出淺淺一笑。
駱如念趕忙回以微笑,作揖道:
“敢問姐姐芳名?小生隨哥哥在書院讀書,日后想必多有相見。”
丫鬟恬然道:“奴婢松月,方才不知公子是蘇家貴客,招呼不周,還望見諒。”
“松月……似有‘明月松間照’之意。”駱如念很喜歡這首詩,忍不住聯想了一下。
沒想到松月竟然連連點頭,“正是。我家姑娘喜好王摩詰的詩畫,尤愛《山居秋暝》一詩,故為奴婢以此取名。”
呀呀呀,我與王弗如此眼光一致興趣相投!我不當這媒婆都說不過去了!!
駱如念眼睛溜溜直轉,滿腦子都想著怎樣為蘇軾和王弗牽線,一眼看見茶托,頓時有了主意。望著王方和蘇軾兄弟走遠,駱如念指著茶托上的紅色箋紙,裝作好奇問道:
“松月姑娘,不知道方才將此箋呈給王進士,所為何事?”
松月道:“今日魚池征名,我家姑娘也湊個熱鬧。”
“哦,不知所取何名?”
松月抿嘴一笑,“與蘇家公子竟是一致。”
駱如念知道自己猜對了,但還是做出一副十分震驚的樣子。
“果真如此?心有靈犀,不約而同啊!”
松月也笑著點頭。駱如念靈機一動,轉身對松月深深作揖道:
“松月姑娘,在下有個不情之請。”
松月連忙福了福,“蘇公子禮重了,請講。”
“今日魚池命名之事甚是巧合,可否將你家姑娘所寫之名贈與在下,以作留念。”
松月愣了愣,道:“奴婢不敢擅作主張,此事當稟告姑娘。”
她向駱如念點頭致意,轉身往游廊右邊去了。駱如念也去追趕隊伍來到正廳。
王方在主位就坐,蘇軾、蘇轍和駱如念順次在右邊客位就坐;王方叫來子侄在左邊位置坐陪。
雙方分別相互介紹己方人員。在介紹駱如念時,蘇軾說她是堂弟“二郎”,王方也并未生疑。主客循例聊了些禮節性談話,駱如念百無聊賴,眼睛溜溜地打量周圍環境。就在這當兒,她望見屏風后有綽綽人影走動,身形纖細,像是個女孩兒搬了張凳子放在屏風后;很快,又有一個影兒翩翩走到屏風后坐下,不久有微微馨香飄來,合著是桂花的胭粉味,駱如念便猜著了幾分。
看來王弗對蘇軾真是心有所屬,用情至深,難得有此良機,我當多找機會為他們牽線說辭,成全一對璧人。
王方細細問了些蘇家情況,蘇軾一一作答。喝了兩盞茶,蘇軾看著時候不早,起身向王方告辭,道:
“多謝夫子款待,學生就此告辭,明日開學再來聽夫子教導。”
王方起身吩咐王家子侄送蘇家兄弟出門,眾人將要走到正門時,后面有個女聲急急招呼:
“蘇家公子請留步。”
眾人停步回望,松月小跑著來到駱如念面前,拿出一個信封雙手呈上。
駱如念大喜過望,急忙行禮答謝。蘇軾看看駱如念,又望望松月,一臉問號又不好當面發問。
上了馬車,蘇軾立即詢問:
“你這丫頭,初次拜見夫子還管人家討東西?若是貴重物品,改日可得回贈才是。”
駱如念嘻嘻笑著望蘇軾,道:
“是否貴重物事,可得軾哥哥說了才算。”
“此話怎講?”
“今日魚池命名,聽說建言為‘喚魚池’的不只軾哥哥一人。”
蘇轍也來了興致,湊近了問:“還有何人有此高才?”
駱如念不說話,拿出信封中的箋紙,緩緩展開。
只見紅色信箋上書寫著一行娟秀而筆挺的小楷,正是“喚魚池”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