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蘇軾去向蘇洵稟告,又急匆匆趕回來通知。
“父親說事不宜遲,今日著我與子由一同前往查看,你速速吩咐忠叔準備馬匹,蘇誠陪同。”
駱如念點點頭,出門吩咐松月去轉告諸人,又去廚房通知嬤嬤們準備好干糧和飲水。
準備妥當,蘇家三父子帶著蘇誠出了門,一路疾馳,未及半日便到了武陽。
趁著在路邊茶肆喝茶小憩的空暇,蘇誠問起老翁泉,鄉人紛紛指路。四人謝過鄉人,快步加鞭繼續趕路,眼前很快出現一座宏大雄偉的高山。
只見山上樹密林盛,花草繁茂,生機勃勃。蘇誠又向鄉人問路,得知此為安鎮山,老翁泉便在此山東面二十余里處。眾人沿著山路騎行,半個多時辰后,只見山勢漸漸平伏分為兩條山脈,待到了山尾卻回轉環抱,三股清泉從山間順勢而下,統歸山腳處匯聚成一口泉眼。
眾人下了馬,蘇家父子將馬匹交予蘇誠帶去吃草,三人走到泉眼處捧水暢飲,只覺泉水清冽甘甜,飲來齒頰生津。
蘇軾向一位正在井邊大石上乘涼的老者作揖,問:“老人家,請問此泉可是‘老翁泉’?”
“正是。”老者呵呵一笑。
眾人環顧四周,又對望點頭示意,果然是處靜謐佳地。
“‘老翁泉’此名聽來,似有緣由。”蘇轍上前詢問。
老者擼著胡子道,“這泉源自安鎮山之巔,得幽山之精氣,聚日月之光華,冬不涸夏不溢,恬然自居。道來卻也神奇,有鄉鄰曾在滿月之時見一名白發老者從泉中翩然而出,躺在此石上暢然望月,自此便喚為‘老翁泉’。”
蘇洵微微頷首,神色肅然左右遙望一番,又在老人家所指的大石上坐下。
老翁泉的西南邊是一片沿著山勢而起的小山坡,山坡上樹木蔥郁,為老翁泉周邊搭建了一面天然的遮陽篷,山風從林間呼嘯而過,瞬間消去了夏日暑氣,只沁清涼。
“好,好。”
向來言簡意賅的蘇洵伸手招呼蘇軾蘇轍過來,指點著山坡道:“此處視線開闊,景物尤佳;水涼風清,環境清幽,你們母親喜歡清凈,想來定會中意。”
他頓了頓,又道:“明日請陰陽夫子同來選定位置,擇日置柩為安。老翁泉,老翁泉,也是有緣啊,他日,若……就在近旁罷。”
蘇家兄弟會意,只是默默點頭。蘇轍轉頭招呼蘇誠拿來水袋給各人飲用。眾人在泉邊休憩半晌,眼看日落西山倦鳥歸林,也站起驅馬回程。
回到蘇家,蘇軾洗了手,接過駱如念遞來的熱毛巾擦了把臉,點頭道:
“父親相中‘老翁泉’周近位置,明日便請陰陽夫子同往選址。”
他又咕嚕咕嚕喝下一大杯駱如念泡好的檸檬水,一抹嘴巴欣然對著駱如念道:
“多虧賢妻好提點,定下此事心中可舒坦多了。咦,水中放了何物?喝來尤為解渴提神。”
駱如念看著風塵仆仆的蘇軾,拿毛巾為他細細拭去額頭上的汗水。
“想著官人長途奔波必然渴累,妾身早早備下消暑清熱的黎檬子水候著,也給父親、叔叔與蘇大哥都送了些。妾身愿為官人分憂,官人只管吩咐。”
蘇軾輕輕牽起駱如念的左手,眼神變得柔和。
“得此賢妻,夫復何求。妻若安好,夫便無憂。”
突如其來的大情話把駱如念驚喜地小臉一紅眼眶發熱,天啊,這可是男神的表白耶!饒是擅長接梗如她,此刻也變得木訥拘謹起來,輕咬嘴唇臉色緋紅,扭捏不知如何應答。蘇軾看著妻子含羞模樣甚是有趣,疼愛地攬過她的肩膀。駱如念順勢依偎在男神的懷里,幸福地只覺得眼前好像散起了漫天煙火,此刻便是拿世上最昂貴的金石寶物來換,她定是不肯的。
蘇家兄弟同榜高中的消息很快就口口相傳廣為人知,不出一月已傳遍眉山。蘇家向來在鄉中樂善好施,享有賢名,頗得鄉鄰敬重,眾多鄉紳土豪聽聞,都紛紛打聽蘇家兩位公子的婚事狀況,意欲結親。當聽說婚事攀交已然無望,又意圖從其他渠道與蘇家攀交。于是眉山乃至蜀地的至交好友、七分熟者、三分熟者、甚至一分都不熟者都趁機趕來聯絡,程夫人的喪儀絡繹不絕地送進蘇家。鄉里人樸實,送的都是米、菜、紙、香等白事用物,蘇洵看著圍院里滿滿當當的扁擔、籮筐、竹簍,吩咐兩個兒媳做好登記和收納。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蓋必有所由起;禍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你們已是天子門生,日后是要入朝致仕,行走官場的。為官之人最忌污名,勿因微小細節落人口舌,徒生事端。喪儀按風俗不必回禮,但需做好計冊,日后遇上喜慶之機再復賀儀。”
蘇洵說得鄭重,后輩們聽得認真。駱如念和史氏商議后,安排松月和香云各帶領一人負責清點和記賬,兩妯娌在旁督查,不久把賬目記錄清晰,分別造冊留存,以作往后回儀,此為后話。
白駒過隙,轉眼便到了程夫人的正式下葬之日。葬禮正式且隆重,除蘇家族人之外,相熟的鄉鄰皆在門口擺上祭桌以示同悲。
此前蘇洵閉門多日,寫下《祭亡妻程氏文》。待到祭奠儀式,蘇氏兄弟攙扶蘇洵走到祭臺前,又回到臺下并肩站在前排。蘇洵顫抖著拿出祭文,蒼老而哀慟地念道:
“嗚呼!與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棄我而先……”
眾人低聲抽泣起來,駱如念抹著眼淚,不忘抬眼瞥了瞥蘇軾,只見他面容悲切鼻頭微紅,尚能故作平和。
蘇洵繼續念道:“……有子六人,今誰在堂?唯軾與轍,僅存不亡。咻呴撫摩,既冠既昏。教以學問,畏其無聞。晝夜孜孜,孰知子勤?”
駱如念偷眼看蘇軾,他的眼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蘊為深紅,蘇軾低下頭去,不讓別人看見他的正臉。
“提攜東去,出門遲遲。今往不捷,后何以歸?二子告我:母氏勞苦。今不汲汲,奈后將悔……”
蘇洵長嘆一聲,聲音哽咽。蘇軾的肩膀輕微地抖動著,頭垂得更低了。待蘇洵念到“故鄉千里,期母壽考。歸來空堂,哭不見人”時,只見蘇軾的肩膀抖動得厲害,一串串眼淚滾滾而落……
駱如念的心瞬間被揪住了,對程夫人的敬愛與哀悼,對心愛男人的心疼與無助,她望著蘇軾哭得越發悲戚,只覺心絞痛與頭眩暈交纏,一陣氣竭,她眼前一黑,昏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