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有個人性化的地方,新生在入學前自己選宿舍,當時室友是我們自己互相選擇的,開學第一天是大型的網友見面會。
我永遠記得推開門的剎那,她們開心的喊:寧寧來啦,那是我們友誼的開始,也是記憶中最美好的場景之一。
秋秋站在進門的位置,一眼就看到了她,是一卷發微胖的小巧的女孩子,剛好夠我把手放在她肩膀上,走在一塊很舒服。
很幸運的是我們兩個的學號挨著,軍訓、實驗課等分組我們都在一塊,這樣就完全不用太過于擔心找不到搭檔啦。
江城的的山很多,空氣很好,是一個慢節奏適合養老的地方,室友秋秋和妍妍都來自經濟較好的城市,就是我羨慕的那種市區長大的女孩子。
她們兩個在宿舍嫌棄的談論這個城市,說后悔來了這個學校,“下高鐵那會兒心都涼了,好不容易從山溝溝的老家跳出來,結果跳進了另一個山溝溝,甚至這溝比老家還偏僻。”
為了不顯得突兀,我也加入吐槽大軍,是自己也是從“山溝溝”跳到了另一個“山溝溝”。
可是不同的是我們眼底的情緒,我們口中的“山溝溝”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多次慶幸來讀大學,慶幸大學在一個不算特別繁華的城市,對于從未離開過縣城的我來說,這個新城市已經足夠我開眼界了,雖然這里不能比肩省城的繁華,但是生活的壓力也小很多,江城的慵懶,包容了我的不安,也點燃了我的希望:有一天要去省城看看,想趁著年輕往外走走。
縣城的城區只有兩條馬路,四個兩層樓的“大超市”,一家快倒閉的電影院,一個只有兩個小吃攤的步行街,最繁華的就是醫院旁邊對面的菜市場。
而江城,對我來說已經是記憶中最大的城市了,大城市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新鮮的。
學校對面新開的電影院在每個教室免費發放優惠券,一場電影竟然只要花十塊錢,我不記得在江城的第一場電影內容了,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電影”,只記得電影廳的爆米花好香,地毯好軟,關燈之后影映廳好黑。
想起縣城那個快倒閉的電影院,一場一百多,有會員卡都要九十多一張。對于父母輩的人來說,活著并把孩子們送去學校就不容易了,更別提精神的追求,要求她們去看一場九十塊錢的電影,那會比挖心都難受。
以前不懂,只是覺得父母小氣不給看,當自己開始工作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錢好難賺,當勞動強度和成果不匹配時,每筆錢都附加了額外的意義,能讓我為他花錢的人,一定是我愛慘了他。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我們,自然不愿意花費這么多去看一兩小時的劇,大部分人都沒看過電影,來江城的那一段時間,刷新了我對電影城的印象。
后來,在高中同學聚會上,我們討論到各自大學生活的時候,都會說到“我大學期間去看了電影”,
我想:大多數的我們,有個執著想去看電影,其實并非電影內容,而是“看電影”本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