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野喧嘩論戰多,薛懷義起引風波。
有人質疑能力弱,武后權謀又一著。
……赫然是太平公主府上的侍女,秋月。
狄仁杰心中疑竇叢生,面上卻不動聲色。他瞇起眼睛,借著昏暗的星光,仔細打量著眼前的秋月。一襲淡青色的衣裙,在夜風中輕輕飄動,更襯得她身形纖弱,楚楚可憐。然而,狄仁杰深知,這柔弱的外表下,或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他緩緩開口,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絲探究的意味:“秋月姑娘,為何深夜在此?”
秋月低著頭,雙手絞著衣角,略顯不安。她咬了咬下唇,似乎在猶豫著什么,片刻之后,才低聲說道:“回大人,奴婢奉公主之命,前來告知大人此事。”
“公主之命?”狄仁杰心中暗忖,面上卻不動聲色,追問道:“哦?不知公主有何吩咐?”
秋月抬起頭,目光閃爍,似乎有些難以啟齒。“公主殿下…公主殿下讓奴婢務必將此事告知大人。”
“將此事告知我?”狄仁杰重復了一遍秋月的話,心中疑惑更甚。他與太平公主雖有合作,但也互相提防,她為何要將如此重要的消息透露給他?
“這消息,是公主府上的暗衛探聽到的。”秋月補充道,似乎是為了增強自己話語的可信度。
狄仁杰眉頭微蹙,太平公主的暗衛?這消息的來源,讓他更加警惕。他深知,情報的真偽,往往決定著局勢的走向。
太平公主?狄仁杰心中反復思量著這個名字。他與太平公主的關系,一直以來都十分微妙。既有合作,也有競爭,甚至還有相互的猜忌和試探。
難道是想試探他?這個念頭在狄仁杰腦海中一閃而過。太平公主或許是想借此試探他的忠誠,或者試探他對突厥的態度。
還是另有目的?
“公主可還有其他吩咐?”狄仁杰的聲音在夜色中顯得格外低沉,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試探之意。他銳利的目光緊緊地鎖在秋月臉上,試圖從她細微的表情變化中捕捉到一絲蛛絲馬跡。
秋月略微遲疑了一下,輕輕地搖了搖頭,烏黑的發髻隨著她的動作微微晃動。“回大人,公主殿下只吩咐奴婢將此事告知大人,并無其他吩咐。”她的聲音輕柔而恭敬,卻難以掩飾內心深處的一絲緊張。
狄仁杰微微頷首,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面,發出有節奏的叩擊聲,一下一下,仿佛敲擊在秋月的心弦上。“嗯,”他沉吟片刻,緩緩說道,“我知道了。”他的語氣平靜,卻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壓迫感。
他抬起手,揮了揮手,示意秋月可以退下了。“你回去稟告公主,就說我會處理此事。”他的聲音依舊低沉,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秋月福了福身,低著頭,緩緩退后幾步,然后轉身,消失在濃重的夜色之中。她纖細的身影漸漸融入黑暗,仿佛從未出現過一般。
狄仁杰的目光注視著秋月離去的方向,深邃的眼眸中閃爍著復雜的光芒。夜風拂過他的臉龐,帶來一絲涼意,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疑慮。
這突厥使者秘密潛入京城,與李義府私下會面,究竟有何圖謀?他們的目的,是挑起大唐與突厥的戰火,還是另有所圖?
而太平公主,又在這其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她為何要將如此重要的消息透露給他?是真的好意,還是另有目的?
難道她是在試探他?試探他對突厥的態度,試探他對朝廷的忠誠?
或者,她是在利用他?利用他去對付李義府,從而達到她自己的目的?
這一切,都像一團迷霧,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感到莫名的不安。這不安,如同夜空中翻滾的烏云,預示著一場風暴即將到來。他必須盡快查清真相,才能在這場風暴中立于不敗之地。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他知道,在這個充滿陰謀和詭計的朝堂之上,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
他必須小心謹慎,步步為營。
突厥使者、李義府、太平公主……這些人,每個人都像一顆棋子,在這盤復雜的棋局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而他,狄仁杰,則是這場棋局的關鍵人物。
他必須盡快找出這背后的真相,才能在這場博弈中贏得最終的勝利。
這一切,都像一團迷霧,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感到莫名的不安。
金鑾殿上,晨曦透過雕梁畫棟,灑下斑駁的光影。武則天端坐龍椅之上,威嚴的目光掃視群臣,緩緩開口道:“朕意已決,命薛懷義為帥,率軍討伐突厥。”話音剛落,原本肅穆的朝堂瞬間如同沸水一般炸開了鍋,嗡嗡的議論聲此起彼伏。
御史大夫崔融立刻站了出來,拱手說道:“陛下,薛懷義乃一介僧侶,不通兵法,如何能擔此重任?臣懇請陛下收回成命!”他的聲音擲地有聲,帶著明顯的反對之意。
兵部尚書裴行儉也緊隨其后,出列進諫道:“陛下,突厥驍勇善戰,此次出征非同小可,薛懷義從未領兵打仗,此舉實屬冒險,還望陛下三思啊!”
“是啊,陛下,讓薛懷義領兵,豈不是羊入虎口嗎?”一位老臣顫巍巍地站出來,擔憂地說道。
“薛懷義只會念經拜佛,讓他領兵打仗,簡直是兒戲!”另一位大臣也忍不住出言反對。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啊!”一時間,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朝堂上幾乎亂成一團。有人質疑薛懷義的能力,認為他根本不懂軍事,讓他領兵出征無異于自取滅亡。有人則認為武則天此舉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排除異己,任人唯親。更有甚者,將薛懷義與武則天之間的私情拿出來說事,暗諷薛懷義是靠裙帶關系上位,竊居高位。
“陛下,薛懷義與您關系匪淺,此番任命,恐落人口實啊!”一位言官大膽進言,話語中暗藏機鋒。
“臣附議!”
“臣也附議!”
越來越多的官員加入了反對的行列,他們的聲音越來越大,幾乎要將金鑾殿的屋頂掀翻。
武則天端坐龍椅之上,臉色陰沉,一言不發。她聽著群臣的議論,眼神中閃過一絲慍怒,但又很快被她掩飾下去。
“朕意已決,眾卿不必多言!”武則天語氣冰冷,每個字都像冰錐一樣,砸在眾臣的心頭。她臉色陰沉,眼眸中閃爍著寒光,一股無形的壓力籠罩著整個金鑾殿,令人窒息。殿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眾臣噤若寒蟬,不敢再發出任何異議。
武則天的威嚴,如同實質般壓迫著他們,讓他們幾乎喘不過氣來。她緩緩掃視群臣,目光銳利如刀,仿佛能洞穿人心。看到武則天如此堅決,原本還心存一絲僥幸的大臣們,也徹底放棄了勸諫的念頭。他們明白,再繼續爭辯下去,只會招致龍顏震怒,得不償失。他們低著頭,沉默不語,不敢直視武則天的目光。
金鑾殿上的氣氛,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來。片刻之后,武則天緩緩站起身,拂袖而去。
“退朝!”尖銳的太監聲響徹大殿,打破了壓抑的寂靜。眾臣如蒙大赦,紛紛起身,魚貫而出。狄仁杰卻并未離開,他靜靜地站在原地,看著武則天離去的方向,眉頭緊鎖,陷入了沉思。他知道,武則天此舉,必有深意。他必須弄清楚,這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
等其他大臣都走得差不多了,狄仁杰才邁步走向武則天。武則天也似乎料到狄仁杰會留下,她并沒有離開太遠,而是停留在偏殿等候。“狄卿,你對朕任命薛懷義出征一事,有何看法?”武則天語氣緩和了一些,看著狄仁杰問道。
狄仁杰深知武則天的心思縝密,她選擇薛懷義,并非僅僅因為所謂的軍事才能,更多的是因為他對她的絕對忠誠和服從。這背后,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政治考量,或許與朝堂上的權力斗爭有關,也或許與邊境的穩定有關。他明白,武則天此舉必然有其深意,只是目前還無法窺探全貌。
“陛下圣明,臣相信陛下自有安排。”狄仁杰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他既沒有明確表示支持,也沒有表示反對,而是選擇了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他知道,此時此刻,任何明確的表態都可能引火燒身。
武則天深深地看了狄仁杰一眼,目光中似乎帶著一絲探究,一絲贊賞,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警告。她沒有再說什么,只是微微頷首,示意狄仁杰可以退下了。
狄仁杰躬身行禮,緩緩退出金鑾殿。
走出大殿,他抬頭望向天空,萬里無云,陽光卻顯得格外刺眼,仿佛預示著某種不安的到來。他心中隱隱感到,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而這場風暴的中心,或許就是薛懷義的出征。
他轉身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腳步堅定而沉穩。他要去查清楚,李義府和突厥使者究竟在密謀些什么,這或許是解開謎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