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蘇的公司蓬勃發展,家中洋溢著溫馨與希望之時,命運卻陡然掀起驚濤駭浪。清晨,陽光如常透過窗戶灑在廚房,蘇晴像往常一樣系著圍裙,為一家人準備早餐。然而,她的動作卻突然變得遲緩,一陣強烈的眩暈感如潮水般涌上腦袋,手中的鍋鏟“哐當”一聲掉落在地,她的身體也隨之搖晃起來,險些栽倒。
正巧路過的林蘇聽到聲響,心頭一緊,趕忙沖進廚房扶住蘇晴。“媽,您怎么了?”林蘇焦急地呼喊著,聲音里帶著顫抖。我在臥室聽到動靜,匆忙趕來,映入眼簾的是蘇晴那毫無血色的面龐和緊閉的雙眼,我的心瞬間揪成一團,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
我們心急如焚地將蘇晴送往醫院,一路上,林蘇緊緊握著蘇晴的手,不停地輕聲呼喚:“媽,您醒醒,您別嚇我們……”我則在一旁開車,雙手因為緊張而微微顫抖,闖了好幾個紅燈,滿心只想著能快點趕到醫院。
到了醫院,醫生迅速為蘇晴展開一系列檢查,林蘇和我在走廊上焦急地踱步,每一秒都仿佛無比漫長。終于,醫生從檢查室走了出來,他的臉色凝重,眼神中透著憂慮,將我單獨叫到一旁。“你愛人的腦部發現了一個腫瘤,位置比較棘手,而且從目前的檢查結果來看,情況不太樂觀,需要盡快進行手術。但是,這個手術難度很大,風險極高……”醫生后面的話如同嗡嗡的耳鳴,在我耳邊回響,我只覺得腦袋“嗡”的一聲,整個人都懵了,眼前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雙腿發軟,險些癱倒在地。
林蘇察覺到我的異樣,急忙跑過來,拉著我的手,聲音帶著哭腔:“爸,媽到底怎么了?您別瞞著我,求您了……”我強忍著悲痛,咬著嘴唇,把醫生的話一字一句地告訴了她。林蘇的眼眶瞬間紅了,淚水奪眶而出,她的身體微微顫抖著,但很快,她用手背抹掉眼淚,抬起頭,眼神中透著無比的堅定:“爸,我們一定要救媽,不管付出什么代價,我絕不放棄。”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眼中從未有過的堅毅光芒,仿佛在這一刻,她已經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守護家人的強者。
接下來的日子里,林蘇毫不猶豫地放下了公司里諸多繁忙的事務,我也向單位請了長假,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照顧蘇晴、籌備手術的艱難任務當中。林蘇四處打聽國內頂尖的腦外科專家,她不停地打電話,聯系同學、朋友、生意伙伴,只要有可能提供幫助的人,她一個都不放過。每一個電話,她都焦急又誠懇地詢問:“請問您認識最好的腦外科醫生嗎?我媽媽生病了,急需手術,求您幫幫我……”她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各個醫院、專家的信息,以及打聽到的治療建議和案例。
與此同時,手術所需的高昂費用也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壓在我們心頭。盡管林蘇這些年在事業上拼搏有成,手頭積攢了一些積蓄,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巨額開支,資金缺口依舊很大。我愁眉不展,坐在家中的沙發上,雙手抱頭,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之中。腦海中甚至閃過一個念頭:要不要把房子賣了,只要能救蘇晴的命。林蘇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她走到我身邊,輕輕坐下,握住我的手說:“爸,您別操心錢的事兒,我來想辦法。”
她一方面動用公司的應急資金,仔細核算每一筆開支,確保公司運營不受太大影響的同時,盡可能多地擠出資金用于蘇晴的治療;一方面向合作伙伴、多年的好友誠懇借款,她親自上門拜訪,向他們詳細說明情況,每一個人都被她的孝心所打動,紛紛伸出援手。此外,她還積極聯系慈善機構,準備各種申請材料,一趟趟地奔波,向工作人員講述蘇晴的病情和家庭困境,爭取獲得救助。
在病房里,蘇晴卻表現得格外樂觀,總是強顏歡笑地安慰我們:“別擔心,我這身體硬朗著呢,做個手術就好了,你們別愁眉苦臉的,看著我心里難受。”可我們都知道,病痛的折磨正一點點吞噬著她的身體,夜里,她常常疼得冷汗直冒,難以入睡,卻咬緊牙關,不讓我們察覺。林蘇就像守護天使一般,守在床邊,緊緊握著她的手,輕聲給她講公司里發生的趣事、生活中的溫馨點滴,試圖用這些美好的回憶分散她的注意力,減輕她的痛苦。
手術的日子一天天逼近,壓力也越來越大。林蘇公司的項目因為她長時間的缺席,出現了一些棘手的問題,合作伙伴的電話一個接一個打來催促,員工們也在焦急地等著她拿主意。可林蘇毫不猶豫地對他們說:“現在我媽最重要,其他的都往后放。”她只在醫院的走廊里,趁著短暫的間隙,用筆記本電腦簡單處理一些緊急事務,大部分時間依舊寸步不離地陪在蘇晴身邊。
終于,那個令人揪心的手術日來臨了。天還沒亮,我們就早早地趕到醫院,守在手術室門口。林蘇緊緊握著我的手,手指因為用力而泛白,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手術室的門,仿佛要用目光穿透那扇緊閉的門,給里面正在與病魔抗爭的媽媽傳遞力量。每一分鐘都無比煎熬,時間仿佛凝固了一般,走廊里安靜得只能聽到我們沉重的呼吸聲。
幾個小時過去了,手術室的門緩緩打開,醫生和護士們走了出來。我們立刻像箭一般沖了上去,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醫生摘下口罩,微微點頭:“手術還算順利,腫瘤切除了大部分,不過后續還要看恢復情況,接下來的24小時是關鍵,你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聽到這句話,我們懸著的一顆心總算落了地,林蘇激動得一下子抱住我,淚水肆意流淌,壓抑了許久的情緒在這一刻徹底爆發。
術后的蘇晴躺在重癥監護室,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昏迷不醒。林蘇隔著玻璃,看著虛弱的媽媽,暗暗發誓一定要讓她快點好起來。她每天早早地起床,趕到醫院,按照醫生的要求精心準備營養餐,定時送進去。為了防止長時間臥床生褥瘡,她還細心地給蘇晴翻身、擦拭身體,每一個動作都極盡溫柔,生怕弄疼了媽媽。她向護士請教護理知識,學習如何觀察各種儀器的數據變化,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在林蘇的悉心照料下,蘇晴的情況逐漸好轉,終于轉到了普通病房。她醒來的那一刻,看到林蘇和我守在床邊,眼中滿是感動:“辛苦你們了……”聲音微弱卻飽含深情。林蘇握住她的手,貼在臉頰上,淚水再次奪眶而出:“媽,您醒了就好,咱們一家人永遠在一起。”
蘇晴慢慢康復,林蘇也開始逐步回歸公司。但經過這場變故,她更加懂得珍惜,公司的業務方向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她深刻意識到醫療健康領域對于智能家居的巨大需求,決心將研發重心向這方面傾斜,希望能通過科技,為像媽媽一樣的病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林蘇召集公司的核心團隊,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她滿懷激情地說:“家人們,我媽媽的經歷讓我看到了醫療健康與智能家居結合的廣闊前景。我們要研發一系列針對病人護理、康復輔助的智能家居產品,讓科技成為守護健康的溫暖力量。”團隊成員們被她的熱情和決心所感染,紛紛表示支持。
接下來的日子里,研發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林蘇親自帶隊,深入醫院、康復中心、養老院等場所,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她與醫護人員交流,了解病人在治療、護理過程中的痛點和需求;與病人及其家屬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期望。根據調研結果,她和團隊確定了幾個重點研發項目:智能康復輔助機器人,能夠幫助行動不便的病人進行康復訓練;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實時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異常,及時預警并通知家人;智能護理床,具備自動翻身、調節體位、按摩等功能,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
在研發過程中,困難重重。技術難題一個接一個地擺在面前,比如智能康復輔助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算法、智能健康監測系統的傳感器精度優化等。資金壓力也依然存在,雖然公司在之前的業務中有一定的積累,但新的研發項目投入巨大,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市場競爭也不容小覷,已有一些企業在相關領域布局,如何讓產品脫穎而出,成為擺在林蘇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面對這些困難,林蘇沒有退縮。她帶領團隊日夜奮戰,查閱大量的學術文獻,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攻克技術難題。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她一方面積極爭取政府的科技項目扶持資金,精心準備申報材料,多次向專家評委匯報項目的創新性和社會價值;一方面引入風險投資,四處參加創業投資路演活動,向投資人展示產品的優勢和市場前景。在產品推廣方面,她制定了差異化的營銷策略,突出產品的人性化設計、精準的功能定位以及優質的售后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公司的第一批醫療健康智能家居產品終于研發成功并推向市場。智能康復輔助機器人在康復中心試用時,得到了醫護人員和病人的高度評價,它能夠根據病人的康復進度,個性化定制訓練方案,大大提高了康復效果;智能健康監測系統走進家庭后,讓許多子女能夠遠程實時了解父母的健康狀況,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智能護理床也在養老院廣泛應用,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舒適度。
產品的成功讓公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訂單如雪花般紛至沓來,公司規模迅速擴大,團隊也日益壯大。林蘇在行業內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她受邀參加各種科技論壇、行業峰會,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理念。
在一次科技論壇上,林蘇站在講臺上,身著得體的職業裝,自信滿滿地講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曾經,我以為成功就是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但當我母親生病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家人的健康、陪伴才是最珍貴的。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人在面對病魔時,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溫暖與力量。”臺下,聽眾們被她的故事所打動,掌聲經久不息。
日子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卻又帶著不一樣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