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兒,把紅薯喂給你妹妹吃了,慢點哈~娘現在去準備飯菜,一會兒你奶奶她們就回來了。”
楊素梅拿著溫熱的烤紅薯來到床前,交代完又急沖沖的出去了。隨即響起了忙碌的聲音。
江硯剝開紅薯的皮,里邊橙紅色的紅薯香極了,“咕嚕”江硯忍不住吞了一下口水。
“嗯,好香啊!哥哥也吃~~”
“嘿嘿,哥哥不餓,寶兒吃吧~”
“寶兒,你還沒回答我呢,你是怎么掉河里的?”江硯繼續之前的話題,轉移紅薯的誘惑。
“哥哥,對不起,是我自己不小心掉下去的。”王春花害她掉下水的事情,沒人看見,說了也沒用,也說不準她不是故意的呢。
兩兄妹說說笑笑的,就聽到了家里其他人回來的聲音。
江淼淼在江硯的幫助下穿好衣服,跟著跑出去。她扶在堂屋大門邊看著走進來一個老太太,頭發有點白,凌厲的眼神在看向江淼淼的時候,瞬間轉成和藹的笑容。
“喲,我們寶兒醒過來了。”苗翠花快走兩步,在地坎上放下背簍和籃子,用樹杈上晾著的彈子拍了拍衣服上的灰塵。
“來,瞧瞧咱們寶兒,可糟了大罪了哦~”苗素花抱著江淼淼不撒手,又是伸手摸額頭,又是親臉蛋的。
江淼淼,怯生生的摟著苗素花的脖子。
“奶奶~寶兒沒事噠~”5歲的小丫頭要有5歲的可愛,身為大網紅的小江江可是見過世面的,此時最應該展露的就是原主的乖巧可愛。
“真乖,我的乖寶。走,奶奶給你煮雞蛋去。”苗翠花寵溺的親了一下江淼淼的小臉蛋,抱著她就朝灶房去了。
“老二媳婦兒,打兩個雞蛋,給寶兒蒸蛋花。哦,記得滴兩滴香油啊。”說完又抱著江淼淼挪到灶臺邊坐下,把江淼淼放在旁邊的矮凳上,撤掉灶洞里邊燒紅的木炭。
楊素梅愣了一下,欲言又止。
答應了一聲,又開始忙碌起來。
“來,咱們乖寶來烤烤火,就不會冷了哦。”隨即又添了兩塊柴進灶洞里。
江淼淼看著苗翠花這熟練的操作,開心極了。這個奶奶很好,不像以前看的網文里的極品老虔婆,動輒打罵,還有發賣孫子孫女的。”
心里感念了豐都閻君一把。
“奶奶,以后寶兒要掙很多錢錢,給奶奶買漂亮衣服,戴漂亮首飾,亮閃閃那種哦~”江淼淼盯著苗翠花的眼睛,鄭重其事的道。
苗翠花看著小不點大的孫女,真懂事啊。誰家有這福氣,能有這么漂亮又可愛的乖孫女呢,全村上下也就她苗翠花獨一份兒了。
看著祖孫兩人在一起溫馨的畫面,楊素梅心里也暖洋洋的。她自從嫁到江家來,雖然不是大富大貴的生活,但是卻過的比別家媳婦兒好。公婆不苛待她,也心疼自己的兒女,只要自己照顧好家里就行了。
“娘,準備吃飯了。我先把飯菜端過去,您跟寶兒去喊爹他們吧。”楊素梅麻利的把飯菜陸續上桌,碗筷擺放整齊。
不一會兒,下地的人們都回來了。江老爺子和江三叔也出了書房。
苗翠花帶著江淼淼坐在了江老爺子邊上,江燕燕緊挨著江淼淼坐過來,擔憂的摸著江淼淼的手。
江淼淼給江燕燕投去一個安心的眼神,這個小姑姑可是救了她一條老命。以后吃香的喝辣的一定不能虧待了她去。
江淼淼打量著桌上的眾人,先是主位上的江老爺子,他的頭發梳得很仔細,沒有一絲凌亂。眼窩微微凹陷,一雙深色的眼睛微微有些落寞。濃黑的眉毛,眉間的川字紋甚是明顯。他似有許多愁緒一般,看不出開心的樣子。
其次是江三叔,江三叔跟原主記憶中的不太一樣。因江三叔多數時間是在鎮上讀書,見面次數太少,偶爾在家吃飯的時候才能看到。
江三叔,名江承舉,今年15歲。在大河鎮的大河書院念學,個子一米七八左右,穿的是書院統一的靛藍色學子服。頭頂方布扎的發髻后有兩條淺藍色布帶子,垂在腰間煞是好看。
江承舉的臉長的白白凈凈的,一雙瑞鳳眼繼承了江老爺子,頗有靈氣和神韻。他的眉眼中帶著溫和與從容,周身散發著寧靜和儒雅的氣息。映襯著那句“腹有詩書氣自華”。
江淼淼挺喜歡這個三叔的,她能感覺這個三叔以后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這條大腿得抱緊呢。
江淼淼的大伯江承嘉,是一個面容剛毅的中年男人,腿腳不方便,因兩年前在行軍打仗中被敵軍射中了右腿,古代的醫療條件不發達,痊愈之后也還是有點跛。目前在家中跟著江淼淼的爹操持著家中的田地。
大伯母李菊英,她面色清麗,顯得家中其他女人遜色不少,眉羽間有絲絲愁容,她大大方方的坐在大伯邊上,水紅色的短襖襯的臉頰紅潤不少。
“寶兒,來。把這碗雞蛋羹吃了。”
苗翠花把雞蛋羹從江老爺子面前挪到江淼淼的面前,拿著木勺子遞給她。
江淼淼環顧四周,看著大家面色如常的用著飯,三叔寵溺著看著她怒了努嘴,示意她可以吃雞蛋羹。
江淼淼心里感動極了,經歷了前世的災難之后,唯一掛懷的就是親情,現在桌上的長輩們對她來說是天賜的禮物。她可以繼續過著有人疼愛的日子了。
“嗯,謝謝奶奶~”江淼淼接過勺子,把雞蛋羹給旁邊的江燕燕碗里扒拉了一半。自顧自的吃起來了
“蛋羹…好吃”
江燕燕像個三歲小孩子一樣,開心的拍手掌。苗翠花按了按她的手,示意她專心吃飯。
飯罷,江老爺子讓大家留下來,拿著煙桿拍了拍椅子腿道。
“今天,村長跟我提了一下今年進貢的事情。本著按照往年的1000斤春絲,因上面的端王爺戰敗,現在咱們大盂國成了大夏國的附屬國了,大夏皇室覺得咱大盂的春絲最好,今年的春絲有1000斤要貢到大夏國。村長說,今年咱們每家每戶要多養兩萬只春蠶,才能將將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