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臣依照官階大小,依次緩緩進入大殿。大殿內,穹頂高懸,仿若浩瀚蒼穹倒扣,讓人頓感自身渺小。雕梁畫棟,仿若精美的藝術品,每一處細節都訴說著王朝的輝煌與榮耀,彰顯著皇家的威嚴與氣派。皇上端坐在正中龍椅之上,龍袍加身,威嚴盡顯,仿若端坐云端、俯瞰眾生的神祇,掌控著世間萬物的生殺大權,那冷峻的目光掃視群臣,讓人不寒而栗。宮內總管見眾臣分列已畢,高聲喊:“拜——”
眾臣齊刷刷跪拜,齊聲高呼:“臣,拜見皇上。”聲音仿若雷鳴,震得殿內梁上灰塵簌簌而落,仿若一場小型的沙塵雨,盡顯臣子對皇權的敬畏,這一跪,仿佛跪出了江山社稷的厚重與威嚴。
皇上抬手,聲如洪鐘,仿若天庭敲響的金鐘:“眾愛卿平身。”
眾臣起身,低垂著頭,仿若虔誠的信徒,等待皇上問話,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個不小心觸怒龍顏,招來殺身之禍。
皇上目光掃視群臣,仿若鷹眼俯瞰大地,銳利而威嚴:“各位愛卿今日可有上奏之事?”
文史太上前一步,手中緊握著奏折,仿若握住了關乎國運的命脈,神色凝重,仿若扛著一座大山,深知今日所奏之事重大,稍有不慎便會惹來殺身之禍。但為了江山社稷,他還是鼓起勇氣:“圣上,臣文史太有要事要奏。”他微微顫抖的雙手,泄露了內心的緊張,這關乎國運的大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仿佛肩上背負著萬千子民的期盼與未來。
皇上微微點頭:“講。”
文史太打開奏折,看著上面記錄的文字,仿若審視著生死簿,緩緩說道:“這幾日臣與天師淺予觀天象,現不吉之相,恐怕禍及我朝。”說罷,將奏折遞給太監。他的聲音低沉而沉重,在大殿內緩緩回蕩,似給這原本就凝重的氣氛又添了幾分陰霾,仿佛一片烏云悄然籠罩在朝堂之上。
皇上接過奏折,快速瀏覽一眼,眉頭仿若被一雙無形的手擰緊,仿若烏云密布:“何方來禍?”皇上的眼神瞬間銳利如鷹,緊緊盯著文史太,等待著他的回答,心中隱隱有種不安之感,仿佛預感到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沖擊著這看似平靜的王朝。
文史太深吸一口氣,仿若即將潛入深海的勇士:“天降之禍。”他微微抬頭,目光與皇上交匯,眼中透著堅定與憂慮,深知這話一出,定會引起朝堂震動,可他不能隱瞞,這是身為臣子的責任。
皇上面露不解,仿若迷途的羔羊:“嗯?我朝歷年祭天敬地,何來禍事?”皇上聲音提高了幾分,帶著一絲疑惑與質問,他實在想不通,在這太平盛世,怎會突然有天降之禍,多年的統治讓他習慣了風調雨順,如今這變故讓他措手不及。
文史太深吸一口氣,仿若準備沖鋒陷陣的戰士:“天師講,此禍是天兆,卻源于人間。”他盡量讓自己的聲音保持平穩,可內心的波瀾卻難以平復,這復雜的局勢,讓他倍感壓力,仿佛置身于波濤洶涌的大海,獨自掌舵,艱難前行。
皇上更是疑惑,仿若陷入迷宮,找不到出口:“嗯?”皇上眉頭緊鎖,眼神中滿是困惑,他需要一個更清晰的解釋,這模棱兩可的說法,讓他心中的不安愈發強烈,仿佛陷入了一團迷霧,看不清前路。
文史太壓低聲音,仿若怕驚擾了沉睡的巨獸:“人禍。”他聲音雖小,卻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大殿內炸開。群臣紛紛側目,交頭接耳,議論之聲漸起,仿若平靜的湖面被投入一顆石子,泛起層層漣漪,打破了朝堂原有的平靜,一場激烈的政治博弈悄然拉開帷幕。
皇上微微松了口氣,仿若緊繃的弓弦稍懈:“既然是人禍,就不算是什么大禍。”皇上心中雖仍有疑慮,但聽到是人禍,至少覺得在可控范圍內,不像天災那般難以應對,可他哪里知道,這背后隱藏的危機,遠比想象中復雜,仿佛平靜的海面下暗潮涌動,隨時可能掀起驚濤駭浪。
皇上話音剛落,殿外一聲高喊:“卒吏:報——八百里急報。”
晨光透過大殿的雕花窗欞,絲絲縷縷地灑落在金磚地面上,泛起一片金黃的光暈,仿若給這莊嚴肅穆的朝堂鋪上了一層華麗的錦緞。眾臣們身著朝服,列班而立,衣袂在光影交錯間微微飄動,氣氛卻凝重得如同暴風雨前的死寂。
就在這時,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打破了這份寂靜。只見一名卒吏仿若背著一座沉重的大山,身形踉蹌地奔入殿內。他的面龐漲得通紅,猶如熟透的番茄,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滾滾而落,順著臉頰肆意流淌,發絲凌亂地貼在臉頰兩側,恰似被狂風肆虐后的枯草。“撲通”一聲,他雙膝跪地,高呼:“皇上,麗州急報!”那聲音帶著幾分顫抖,幾分急切,仿若一只受傷后哀鳴的孤雁,在大殿內久久回蕩,驚起一片唏噓。
皇上微微皺眉,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仿若平靜的湖面泛起一絲漣漪。他抬手示意,卒吏哆哆嗦嗦地從背后解下報文箱,拿出那封承載著麗州災難消息的報折,恭敬地遞給一旁的太監。太監接過,邁著小碎步,小心翼翼地呈到皇上面前,仿佛手中捧著的是易碎的珍寶。
皇上緩緩打開奏折,目光掃過那一行行觸目驚心的文字,臉色瞬間仿若被烏云籠罩,變得陰沉無比,仿若暴風雨即將來臨。奏折上清晰地寫著:麗州洪水突發,仿若一條暴怒的蛟龍肆虐大地,無情的洪水瞬間吞噬了無數百姓的家園。淹死百姓萬余人,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仿若凋零的花朵,消逝在滔滔洪水中;毀千戶,曾經溫馨的屋舍如今只剩殘垣斷壁,在風雨中搖搖欲墜;牛羊無數,本是百姓賴以為生的牲畜,此刻也橫七豎八地倒在泥濘之中,慘不忍睹。末尾,是麗州官員請求朝廷發放救災銀兩三百萬兩,以解麗州之患的懇請,字字句句,都仿若重錘,敲擊在眾人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