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老人便抓滿了一竹筐魚。他隨手拿起木桶,彎腰在溪邊舀上滿滿一桶水,手臂上肌肉隆起,線條分明,毫不費力地一手提起木桶,一手拎起竹筐,嘴里哼著不知名的小調,步伐沉穩有力,向著那間農舍走去。
“老人家……”高睿心急如焚,顧不上許多,大聲呼喊起來。
老人聽到喊聲,停下腳步,回頭定睛一看。只見一個書生模樣的少年,衣衫破舊,滿臉疲憊,正攙扶著一個柔弱的女子,艱難地朝他走來。
女子面容憔悴,雙眼微睜,眼神黯淡無光,一手拄著劍權當拐杖,一手搭在少年后背,搖搖欲墜。
老人見多識廣,一眼便看出這二人是江湖中人,且受了重傷。在這谷中,每年都會有不少人來來往往,他早已習以為常。
這些江湖人士,有的結伴同行,是親朋好友;有的只是匆匆過客。就在白天,還有一男一女路過此地,向他討了口水喝。
這些年輕人,年少氣傲,血氣方剛,每天卻只知道打打殺殺……
老人不禁微微嘆了一口氣。
“這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
此時,在那如夢似幻的蓬萊仙島,巍峨險峻的山峰間,一道石門靜靜矗立。石門之后,兩座山峰緊密相依,僅留一道狹窄縫隙,仿若一道通往神秘之境的秘徑。人若沿著這縫隙向深處前行,視野竟漸漸開闊,仿若置身世外桃源。
眼前是一片幽靜山谷,四周青山連綿起伏,似忠誠衛士將其環抱。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奔騰而下,匯聚于谷中的深潭。
潭水之上,一座蜿蜒曲折的木質長廊凌波而建,仿若一條靈動的蛟龍,向著潭水中心延展。長廊盡頭,一座木亭卓然而立,用材極簡,卻雕工精細,質樸大方之中盡顯典雅韻味。
再看潭水的彼岸,一座木質樓閣依山勢而起,與周邊景致渾然一體。
窗前香爐悠悠冒著青煙,煙霧裊裊升騰,其間不時有粉嫩的桃花花瓣翩然飄落,仿若一場浪漫花雨,影影綽綽,美不勝收,叫人不禁嘖嘖贊嘆。
“允炆,這一局,你又輸啦。”清風道士目光從棋盤上移開,看向對面的允炆,眼中帶著幾分調侃,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促狹的笑。
“師父棋藝超凡,徒兒自愧不如,甘拜下風。”允炆無奈地搖頭苦笑,眼神中卻滿是對師父的敬重,拱手作揖,姿態恭謹。
“哈哈哈……”清風道士仰頭大笑,笑聲爽朗,在山谷間悠悠回蕩,驚起幾只棲息的飛鳥,“來來來,允炆,咱們再來一局。”說著,他抬手輕輕拂去棋盤上的落子,眼中閃爍著興致盎然的光芒,似對棋局意猶未盡。
在山谷的一處山洞旁,一方石桌之上擺放著一副木質棋盤,棋盤紋路清晰,仿若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一位白衣少年——允炆,正與一位百歲老道——清風道士相對而坐,二人沉浸于棋局之中,你來我往,殺得難解難分。
清風道士身著一襲道袍,白須飄飄,正襟危坐于石凳之上,仿若一尊仙風道骨的雕像。他兩指穩穩捏著一枚黑子,目光凝視棋盤,片刻后,黑子精準落下,落子之處,棋盤發出輕微的“嗒”聲,那手指仿若蘊含千鈞之力,盡顯從容與篤定。
雖已年逾百歲高齡,他卻鶴發童顏,面色紅潤,精神矍鑠,周身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讓人望之便心生敬仰。
這清風道士,世人皆不知其姓甚名誰,亦無字號,只因他仙風道骨、修為高深,但凡見過他的人,皆恭敬地尊稱他為清風真人。
談及道家淵源,那可要回溯到宋朝年間。彼時,全真道開山祖師王重陽,機緣巧合之下,有幸邂逅仙人,得授金丹口訣。
待其修行大成之后,便號稱重陽真人。殊不知,當年他所遇仙人,正是集“劍仙”“酒仙”“詩仙”于一身的純陽子呂洞賓。
純陽子呂洞賓,本是棄儒學道之人,自此仗劍天涯,云游四海,所到之處,專行扶弱濟貧、鋤暴安良之事,備受百姓尊崇。
他還嗜酒如命,曾三醉岳陽樓,那豪放不羈之舉,讓他“醉”名遠揚。其心胸豁達似海,詩情豪邁奔放,流傳于世的詩作多達數百首,為后世傳頌。
如今,道家香火鼎盛,備受朝廷重視與青睞。諸多道觀為弘揚道義、造福百姓,假借純陽子之名,配制“呂祖藥方”,用以治病救人,廣受贊譽,深得民心。
當下,全真道分支眾多,計有宗祖王玄甫的少陽派、宗祖鐘離權的正陽派、宗祖呂洞賓的純陽派、宗祖劉海蟾的劉祖派、宗祖王重陽的重陽派,還有那開創不過百年的張君寶所創的武當派。
而這清風道人,乃是親承祖師王重陽真傳之人。年少時,他便心懷壯志,游歷四方,憑借高強武功,懲治奸惡,匡扶正義。
待功成道就,卻悄然隱居于這蓬萊仙山之中,仿若塵世逸客,不問世事。旁人皆不知他究竟隸屬何門何派,只曉得他武功深不可測,且擅長煉制仙山丹藥,藥效神奇,能祛百病,救人于危難。
“師父,徒兒又得啰嗦幾句。”允炆抬眸,望向清風道士,眼中滿是關切,“您瞧,這天氣愈發寒冷,您就別再每日居于這山洞之中了。徒兒懇請您早日搬入觀中安住,徒兒也好放心。”
說罷,他微微皺眉,面露擔憂之色,似對師父的居住環境揪心不已。
原來,清風道士常年蟄居山洞,那山洞內潮濕陰冷,每逢刮風下雨,更是灌風漏水,仿若一座漏風的破屋。
允炆此前就曾動過將師父接入京城悉心照料的念頭,奈何師父生性淡泊名利,視金錢權勢如過眼云煙,決然拒絕。
無奈之下,允炆只得命人在山谷中大興土木,修建道觀,耗時五年之久,才終告落成。怎奈這道觀平日鮮有人至,大多時候,唯有允炆與師妹偶爾前來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