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辰
現在孩子幾乎都在醫院岀生,并且有出生證明。出生證明上的出生時間都精確到了分秒。倒推我們這一代七零后,基本都是在家出生,把接生婆請到家里來接生。當時已經注意生辰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父母親們會寫字記錄了。
母親于新中國成立后第三年,出生在東北的一個普通的村莊里。十歲上了小學。班里孩子們的年齡差距上下能達到五歲,最小的八歲,最大的已13歲了。幾乎每家的孩子都有好幾個,我媽所在班級的五十多名學生中,就有來自同一家庭的兄弟姐妹兩三人的,而且占五六家之多。
二年級時,一天上課結束,老師鄭重其事地對同學們宣布:“今天回去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你們要回家問問父母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明天我要登記,學校要上報的。”第二天上學來,老師開始挨桌的問:“劉曉玲你問你父母了嗎?出生年月日。”
劉曉玲說:“我媽說我是五二年出生的,月日忘了。”
老師說:“啊,那你大概是哪個月呀?”
“我媽說了,我出生的時候是啃苞米的時候。”
“苞米得啃兩三個月呢!你是剛啃上還是快啃完了呢?”劉曉玲低頭回答不上來,班里哄堂大笑。
老師說:“那就寫八月吧!幾日?”劉曉玲抬起一下的頭又低下了。
老師邊記邊說:“八月六日吧!你記住啦。你的生日是五二年八月六日。”
“鄭秋,你的出生年月日?”老師示意劉曉玲的同桌回答。
“老師,我是新中國成立那年秋天出生的。”他自豪地答復。
“秋天也有三個月呢!你是哪個月出生的?”老師又問。
鄭秋不再得意了,抓了幾下耳鬢說:“俺爹說,我出生那時是剛過完八月節。”老師在本上寫上了九月……
問到我媽時,她站起來回答:“老師我是一九五二年剛開春兒時,我奶說女孩占三六九好,就定三月十三了。”
“都這樣得多好!”老師邊說邊寫著。
老師抬頭看看我媽的后座說:“劉曉芹。”劉曉芹站起來看著劉曉玲說:“我比她大兩歲。”然后便低頭不語了。她倆是親姐倆,老師想著她倆的情況差不多,便邊在她面前的本上寫著邊說:“劉曉芹,你是一九五零年六月六日出生的啊!”
……
“李東偉。”老師聲音已變小變嘶啞了。李東偉站起來,拿起一張紙遞給了老師并說:“老師這是我爹和我媽想好一陣兒,寫的俺哥三個的生日。”老師笑容滿面地接過那張紙,喃喃地說:“這,真好!”
“薛立夏?”老師接著問。
“老師,我是立夏時候出生的。那是哪年?我爹想不起來了。讓你給定。”
薛立夏的母親去世好幾年了,老師也了解她家的情況。邊說邊翻閱著萬年歷:“一九五一年吧!我再查查那年立夏是幾月幾日來著?”
五十多名同學,明確回答出生辰的只有十來名。其余的有的說--快過年了;吃杏了;下雪了;割高粱了;生產隊打場了;西瓜熟了;燕子筑巢了等等……真是五花八門。整個上午教室里的笑聲此起彼伏。最后就見老師側身倚在講桌上,有氣無力地擺擺手,示意“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