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隊長和劉會計也恍然大悟哈哈笑起來。陳隊長對孫秀月尤其滿意,看看,有知識有文化有能力有眼界,完全可以培養了以后接班。
孫秀月不知陳隊長的想法,她在認真的思考合作社的運作并落筆。
現在的人很淳樸,干事一條心,可是財帛動人心,以后會有各種事情出來的,所以,很多能想到的規矩,都先定下來,以后,也有據可尋。
綱要生產隊的合作社審批很快通過,不僅大隊給予支持,當然,現在的大隊長是原來的生產隊長,肯定支持自家。
就是公社,有劉木林幫助展望前景,也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劉元彪敏銳的嗅到政績的味道,在詢問有什么困難時,得知資金短缺,他很爽氣的拿了私房錢出來表示支持。
嘗到了宣傳甜頭的劉元彪,直接甩出三千塊作為綱要生產隊經濟合作社的啟動資金。
咱不與民爭利,但是支持是沒問題的,這以后報道起來肯定少不了寫這一筆。劉木林特別懂的搞了個儀式,請了記者現場拍照。
代表何合作社接受啟動資金的陳社長熱淚盈眶的握著劉元彪的雙手,桌子上是一堆擺開的三十疊人民幣。
這篇報道并未掀起太多水花,除了分管農業的副市長打電話問了報社記者。
劉木林從記者那里要來三份報紙三張照片,一份給劉劉元彪,一份給劉陳隊長,還有一份,他替媳婦保存著這見證她前進的第一步。
有了劉元彪的支持,原本想等經濟寬裕些再召開隊員大會,現在趁著還沒農忙,眾人商議還是抓緊召開一次吧。
村民們對合作社熱情談不上高,畢竟,集體了那么久,這才開始分田到戶,大家都不想再合起來。
至于說統一銷售還有什么技術指導,咳咳咳,咱養的雞也罷鴨也罷羊也罷,就沒剩下過,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方法還能有錯?
統一購買果樹什么的,咱家家戶戶都有毛桃樹,還要種啥果樹啊?那玩意又不能當飯吃。
更何況,加入合作社還要交一筆錢。
對于蔬菜大棚,大家倒是熱情高漲,掏錢入股的不少。服裝加工廠就更是收到所有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女性的口頭加入申請。
以上情況是大家之前就分析到的。畢竟老農民想不了很多,只有看到利益才會行動。
所以,經濟合作社就以直屬的服裝加工廠和下轄的果蔬組為運作點,開始運行。不過還是選舉了負責人、監察人員、管理人員。
老農民不懂那么多,反正覺得對這幾人都沒意見,全票通過。監察人員還增加了一位陳姓監察人員,就是陳大夫。
今年劉河灘的蔬菜大棚由兩個變成了四個。劉組長是希望再擴大些的,不過大家都覺得一步一步走扎實了比較好,畢竟,之前還沒在冬天種過大棚蔬菜呢。
為著這由無到有的劃時代的意義,劉組長就差搬蔬菜大棚里住著了,這幾個月他和劉木林的關系飛速發展,因為他經常和公社請農技員指導。
所幸結果很好,蔬菜產量雖然比不上當季,但是也足夠喜人。
劉組長公關能力很強,不僅順利接過了市級機關的供貨,還通過崔素,將蔬菜銷往中國人民銀行。當他得知所有銀行都歸中國人民銀行管理時,激動的都哆嗦了。
他果斷的決定自己拿錢在自家地上再建兩個大棚,然后雇村民幫忙種植。
陳隊長很不高興,這做組長的沒有一顆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著想的心怎么能行!你看看人家孫秀月同志,自己帶來的業務都算在隊部!
他要求劉組長辭職,他要重新找新的愿意為老百姓考慮的人當組長。
劉組長也很不高興。他是把隊里的蔬菜大棚放在首位的,連媳婦都顧不上了,天天泡在大棚里。
根據孫秀月的建議寫的種植筆記都有兩本了,他現在不過是想自己家也弄蔬菜大棚而已,有什么不可以?當初也沒說不給個人弄啊!
兩人爭吵起來,劉四娘好容易把倆人勸住了。合作社的主意是孫秀月提出來的,現在這個問題等她回來再說吧。
孫秀月不是說了什么發展中解決問題么,這個是發展中的問題吧。
孫秀月受謝高安邀請去給服裝廠的另一加工點做指導去了。
服裝廠是不能隨便擴容的,現在銷路那么好,他不舍得放棄,他聽孫秀月說只要核心技術在手里,技術含量低的活可以外包時,感覺找到了應對方法。
于是他就增加了服裝加工的需求。孫秀月表示劉河灘目前只能再加十幾臺縫紉機,然后學員一帶一,這樣才能保證質量。她不愿意盲目擴張砸牌子。
謝高安深受震動。
他壓住自己蠢蠢欲動的心,縮小了腳步,只找了一個經過詳談考察感覺最好的一個公社的小服裝廠。
孫秀月受他邀請去做加工指導,要過幾天才能回來。
孫秀月回來后知道了劉組長的事,一點也不奇怪。未來,自己建大棚的會越來越多,合作社對這部分加入合作的大棚主要就是提供銷售和技術的支持。
這其實就是兩種模式:直營與加盟。
以前鞋帽廠就有這兩種門店。她在倉庫發貨十幾年,和這兩種店都打過多年交道。
那么,劉組長還能不能繼續干果蔬組組長呢?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在劉隊長確保隊部大棚的管理時間管理水平不下降的情況下,業余時間指導下自己的大棚是可以的。
否則,不僅合作社管理班子有權罷免他,監察部門經過評估,發現他有影響隊部大棚利益隊部大棚品牌之類的情況,還可以發起對他的處罰要求并在全員大會上通報。這個,咱們墻上貼著各自的職責,里面不是有么。
其他人聽的一愣一愣的,墻上貼的紅紙,是孫秀月在全員大會通過后寫了貼上去的,不過也沒什么人當回事。不多久就忘腦后了。
現在,劉組長嚇得臉都變色了。
他是想讓自己家賺些錢,但是他更想像孫秀月展望的那樣,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一個名揚省內外乃至全國,甚至史書留名的人。
至少,縣志會記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