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個,咱們參與集資建房的人家最短的也加入合作社兩年多了,對這群人也做個時間要求,不是一定要兩年,至少參與合作社一年總是要的吧!
這一年不過里多開會,多給這群人學習,還怕管不好?
要是實在怕管不好這群人......五爺,咱合作社搞得好,這‘幸福村’建成后肯定是市里頭一份,沒準就是第二個‘華西村’。
華西村是和俺劉河灘一樣的村子,不過村里企業搞得好,村民富裕得不得了,家家戶戶都住村里蓋的小洋樓,村民結婚就分一套小洋樓。我去看過發現人家確實搞得好。
咱們好好發展,說不準過幾年就趕上華西村,也能給結婚的人分小洋樓。
到時候想進村子的人會越來越多,村子也會越來越大,沒準以后發展成了劉河灘大隊劉河灘鄉,到時難管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還能不管?
五爺,咱劉河灘還有個優勢:革命干部多!
這些老干部慢慢的都要離休了,你弄個專供老干部住的樓,每年邀請老干部回鄉看看,順便匯報匯報工作,請老干部給提點一下,誰還敢鬧騰?
五爺?”
陳隊長被劉木林的大餅吸引的口水啦啦,腦海中浮想聯翩。聽到劉木林喊才恍然大悟,“對對對!劉助理你說的太對了!”
“五爺,叫助理就見外了,你喊我名字就行。”
“那哪成呢!你現在可是市里的干部了!”
“咋不成呢,俺媳婦可是五爺你侄媳婦呢!”
啊哈哈!陳隊長與劉木林相視一笑,自覺關系親近許多。
陳隊長和劉木林到會議室的時候,史克浪一群人畢恭畢敬的坐著,全然沒有了之前要打要咋的跋扈樣。
原來,之前陳隊長向后示意時,加工組的劉圣林組長立即上前將這群人領進議事樓,就是“幸福村中心樓”,村民稱“議事樓”。
但是他沒有直接將人領進會議室,而是領著人快速的參觀了一遍樓上樓下,這既給劉木林他們說話爭取了時間,又震懾了這群人。
果然,只會村里橫的一群人被這六層大樓給鎮住了。鄉里最高的宿興超市也才五層,劉河灘比鄉里還厲害?
乖乖嚨嘀咚!那得老實點,不然真鬧的不可收拾可就“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這群人的本意是先要好處白沾光,要不到好處那就加入,加入了總不能再不給好處了吧?反正他們在本村已經是貓狗都嫌了,怎么算賴在劉河灘都不會比原本差。
......
陳隊長讓劉圣林帶著這群人學習合作社規章制度,然后很有心眼去邀請劉元年和余蘭芬來視察指導。
劉元年因為劉老太到劉河灘就好起來了心情正好,見這陳隊長這么會來事,也就答應了。
史克浪一群人正圍在一起學習,就見陳隊長領著一看就是老干部的人進門,劉四娘劉木林劉組長等人跟著。
老干部倒是和藹可親的和他們說了句“學習呢?挺好”,史克浪等人卻是被鎮住了。乖乖,這劉河灘這么有名?這至少得是縣里甚至是市里的干部吧?不然沒有這派頭。
過后一打聽,原來是劉河灘出去的老干部,今天陪媽回劉河灘來著。這才想起劉河灘是出了不少革命干部的地方,不禁為自己的魯莽后悔起來。看來以前在三隊時的滾刀肉做法要改改了。
.
因為要上班上學,一群人安置好劉老太后第二天就回城了。孫秀月留了下來。余蘭芬雖然不用上班了,但是也跟著小車回城了。
羅中華等人只來得及匆忙趕過來見上一面,萬分不舍大舅大舅媽還有小表妹好容易來一趟只吃了頓晚飯就走了。
劉二姑劉新梅得到消息趕過來時,哪里還有她爸的人影,被劉老太中氣十足的罵跑了。
孫秀月留下來一是照顧劉老太,雖然有三丫和劉老太同住,但是還是不放心。二是她要開始做拖鞋和睡衣了。
當第一雙拖鞋做出來時,看到的人都驚呆了,這拖鞋毛茸茸的,很可愛,穿進去應該很暖和,可是,沒有腳后跟,不凍腳?
還有,這鞋底,鞋底就是兩層層毛茸茸的布,中間夾了一層紙板。
這鞋能走路?這鞋能下水洗?
孫秀月費了老大的口舌去解釋這是老外在屋里的穿的,地上鋪地板,地板上有地毯,室內有空調,一次性的,穿臟了就不要臉......
聽的人紛紛咋舌,這得多不會過日子!這么好的布料,這么暖和,竟然洗都不洗,難怪是萬惡的資本主義。
還有那個什么睡衣,睡覺竟然還要單獨換衣服!嘖嘖嘖。
陳隊長聽說這是要出口創匯的,立馬激動起來,咱鄉下人還能去賺外國人錢?他又想起劉木林說華西村就是企業搞得好......這個必須得大力支持,他立即問孫秀月還需要什么支持?
孫秀月把毛絨拖鞋放在劉河灘一是因為這個拖鞋的原材料耐造。
像真絲睡衣真絲浴袍真絲拖鞋系列雖然價格高,但是暫時還不適合劉河灘這邊滿是老繭的手去做。
這個毛絨拖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半加工后讓村民帶回家去再加工,加工后的成品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了。這樣,既可以省加工廠的人力,也可以給家家戶戶增加點收入。
至于棉睡衣,自然是加工廠人做了。不過,既然是做自己的東西,那么就不能再叫加工廠了,于是“幸福村家居生活用品廠”就此誕生。還舉行了揭牌儀式。孫秀月給每位員工都發了統一的工作服和圍裙,上面印上了“幸福村家居生活用品”的字樣。
三丫劉南梅初中畢業后就去了自家的小商品批發店做工,聽說孫秀月這邊成立了家居生活用品廠就找上了孫秀月,要求進廠。
孫秀月問她原因,她只是說“俺嫂,俺就是想認真上班,簡單做事。”
孫秀月想到小商品批發店現在三丫的大嫂、二嫂都在,還有找上門的其他親戚,了然。相比劉河灘而言,更多人的心里自然是傾向于到鄉里工作,更何況小商品批發店風吹不至于打不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