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那華夏京都西郊,香山腳下有一黃葉村,毗鄰正白旗四王府,與地藏溝相通,離河灘亦近。村口老槐,樹干粗壯,枝丫虬曲,仿若一位老者在訴說往昔。
追溯至1971年夏,正白旗三十九號老宅傳出奇事,有人竟發現曹雪芹于墻上所題之詩:“富者視鄰貧,禮尚往來稀;親疏因財散,此景世間多。”此后,黃葉村便被視作曹雪芹著《紅樓夢》之地,眾人遂建曹雪芹紀念館以志紀念。
歲月悠悠,哈佛大學東方文學院的華裔張教授,借回鄉探親之機,前往黃葉村正白旗三十九號曹雪芹紀念館瞻仰。繼而踏入張宜泉舊居,身為張宜泉后人,他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古董書畫,彌漫著家族昔日的榮光。此時,一面大理石壁畫吸引了他的目光,壁畫上山水清幽,泉石相映。張教授湊近細察,竟發現角落似有異樣,似藏玄機。
好奇心起,張教授輕觸壁畫凸起處,剎那間,壁畫旋轉,石門洞開,密室幽現。張教授略作遲疑,提步邁入,借手電筒之光探尋。只見墻上數首題壁詩,墨汁未干,字跡剛勁。其一云:“遙念芹溪處士廬,紅樓綺夢漫荒墟。千秋韻事今猶記,萬卷珠璣映故墟。”又一首道:“芹溪隱者臥云岑,筆硯相親度曉陰。素月清風長作伴,懶觀塵世守幽心。”還有一首:“探尋芹溪徑未訛,篁林幽處掩閑窩。香茗半盞論興廢,笑嘆紅塵盡若波。”
張教授心潮起伏,見室內仲尼式古琴、紅木家具、青花瓷碗等物,皆蒙塵已久,似在低訴往昔。正欲轉身離去,手電筒光偶然照見角落兩只鎏金紅松木箱,其上塵埃厚積。張教授以其學識,判定此箱為乾隆中期之物。
他緩緩走近,撣去灰塵,箱蓋圖案浮現,乃蘭花依石之景,清新高雅,旁有詩句:“并蒂花呈瑞,同心誼更真;一拳頑石下,時得露華新。”落款為:“題芹溪處士句,乾隆二十五年歲在庚辰上巳。”張教授輕聲誦讀,品味之間,心中忽生酸楚與感動。遂取古籍比對字跡,驚覺箱上之字與正白旗三十九號墻上之字極為相似,如出一轍。
張教授更為激動,見箱蓋后列有五條書目,首行寫著:“為芳卿編紋樣所擬歌訣稿本”。曹雪芹一生有三段姻緣,這芳卿便是他第三任愛人許氏,乃其從江南帶回的知音,于文學創作多有襄助。昔日“脂硯齋”之名,本為曹雪芹予許芳卿,后轉予張宜泉,致眾人對脂硯齋身份多有誤解。
張教授又察箱內,見數摞古書靜臥其中。其中有十二本線裝發黃之書,竟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翻開觀之,批注滿布。中有紅字批注,呈柳公權筆法,乃其祖上張宜泉手跡無疑。張教授斷定,此為張宜泉批注的曹雪芹《石頭記》早期全集真本,實乃稀世珍寶。
因張教授不日將返美,遂邀好友陳公居士前來共研。陳公不辭辛勞,趕赴京城香山黃葉村張宜泉舊居。見那兩只鎏金紅木書箱,置于古雅書房,暖燈映照,愈顯神秘莊重。陳公思忖,此或為曹雪芹昔日存放《紅樓夢》書稿之箱。
陳公輕啟一箱,箱蓋背面“春柳堂藏書”四字醒目,筆力蒼勁。春柳堂乃張宜泉堂號,其《春柳堂詩稿》亦頗負盛名。陳公翻閱《春柳堂詩稿》抄本,紙頁泛黃,字跡尚清。內有幾首詩,滿含對曹雪芹的思念與敬意。如《懷曹芹溪》:“闊別三秋,恍若一日,別后常夢與君逢。懷人無計頻相憶,鴻雁傳書恨難通。何時重聚把酒言歡,共賦新詩話離衷?”《題芹溪居士》:“揮毫潑墨展才情,西郊幽居韻自盈。山川美景入詩眼,花鳥清音繞心縈。不羨高官顯貴寵,難忘先賢立本情。誰解其中真意趣,白云悠悠伴君行。”另有《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廢寺〉原韻》《傷芹溪居士》等詩,皆情真意切。
于書箱深處,陳公翻出清代富察明義所著《綠煙瑣窗集》。其中《題〈紅樓夢〉絕句二十首》,對《紅樓夢》與曹雪芹贊譽有加。序云:“曹子雪芹,撰《紅樓夢》一部,盡述風月繁華。雪芹祖上,曾為江寧織造。其大觀園,即今隨園之舊地。惜乎此書未廣傳,世人鮮知其詳。吾有幸得見鈔本于此。”此組詩約作于乾隆二十六年,時曹雪芹尚在人世。詩中對《紅樓夢》情節、人物、場景描繪入微,如“佳園結構類天成,快綠怡紅別樣名。長檻曲欄隨處有,春風秋月總關情。”繪大觀園勝景;“怡紅院里斗嬌娥,娣娣姨姨笑語和。天氣不寒還不暖,曈昽日影入簾多。”寫怡紅院之熱鬧;“瀟湘別院晚沉沉,聞道多情復病心。悄向花陰尋侍女,問他曾否淚沾襟。”摹瀟湘館之幽情。第十七首嘆賈寶玉與林黛玉之情殤:“錦衣公子茁蘭芽,紅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夢魂多個帳兒紗。”第十八首感林黛玉之命運:“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第十九首與二十首隱示《紅樓夢》結局:“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縱使能言亦枉然。”“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富察明義此組詩,足證其對《紅樓夢》理解深刻,亦表明其或見《紅樓夢》原作全集或近全集之版本,于《紅樓夢》傳播與研究意義非凡。
陳公于書箱中又有驚喜發現,得清朝詩人敦敏的《懋齋詩鈔》和敦誠的《四松堂集》抄本。敦敏《懋齋詩鈔》中有數首與曹雪芹相關之詩,如《題芹圃畫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磈礧時。”《贈芹圃》:“碧水青山曲徑遐,薜蘿門巷足煙霞。尋詩人去留僧舍,賣畫錢來付酒家。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風月憶繁華。新愁舊恨知多少,一醉氈氌白眼斜。”《訪曹雪芹不值》:“野浦凍云深,柴扉晚煙薄。山村不見人,夕陽寒欲落。”《小詩代簡寄曹雪芹》:“東風吹杏雨,又早落花辰。好枉故人駕,來看小院春。詩才憶曹植,酒盞愧陳遵。上巳前三日,相勞醉碧茵。”《河干集飲題壁兼吊雪芹》:“花明兩岸柳霏微,到眼風光春欲歸。逝水不留詩客杳,登樓空憶酒徒非。河干萬木飄殘雪,村落千家帶遠暉。憑吊無端頻悵望,寒林蕭寺暮鴉飛。”
敦誠《四松堂集》亦有相關詩作,如《寄懷曹雪芹霑》:“少陵昔贈曹將軍,曾曰魏武之子孫。君又無乃將軍后,于今環堵蓬蒿屯。揚州舊夢久以絕,且著臨邛犢鼻裈。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接?倒著容君傲,高談雄辯虱手捫。感時思君不相見,薊門落日松亭樽。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贈曹芹圃》:“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衡門僻巷愁今雨,廢館頹樓夢舊家。司業青錢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阿誰買與豬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挽曹雪芹》:“四十年華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誰銘?孤兒渺漠魂應逐,新婦飄零目豈瞑?牛鬼遺文悲李賀,鹿車荷鍤葬劉伶。故人惟有青衫淚,絮酒生芻上舊坰。”此詩透露曹雪芹去世于甲申年,即乾隆二十九年。
由此可知,富察明義為滿洲鑲黃旗,與曹雪芹友善,其與兄明仁,與敦敏、敦誠常相聚,飲酒賦詩,共論文章,為曹雪芹文學世界添彩。他們所留詩集資料,珍貴無比,亦證曹雪芹乃《石頭記》作者,且出身曹家望族。
曹家于康熙年間,為正白旗包衣名門。雪芹祖上曹世選入旗籍,高祖曹振彥憑軍功嶄露頭角。多爾袞逝后,正白旗歸天子,成上三旗并入內務府,曹家與皇室關系緊密,忠心耿耿。雪芹祖父曹寅,字子清,號荔軒、楝亭,康熙年間威望頗高。早年任侍衛,后任多職,康熙二十九年起,先后任蘇州、江寧織造,兼兩淮巡鹽御史,權傾一時。曹寅身為織造官,兼皇上耳目,有密折專奏之權,康熙六次南巡,四次駐蹕江寧織造署,曹家彼時富貴至極。
然曹寅辭世后,其子曹颙繼任江寧織造,三年后早夭。皇上念曹家兩代寡婦,令曹寅侄子曹頫過繼續任,以保曹家地位。雍正帝即位,曹家因虧空錢糧遭清查,失寵。雍正六年,又因“騷擾驛站案”被抄家,曹頫被枷號追賠,直至乾隆登基方獲赦免。
曹雪芹生于此家族,康熙五十四年曹家抄家時已十三歲。其出生時曹家尚有富貴余韻,故雪芹于富貴中長成,然家族衰敗后,生活困窘。敦誠詩“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足見其晚年之貧。然雪芹仍具文人傲骨與非凡才華,擅詩畫,性曠達,好飲酒,詩風有魏晉名士遺風。敦敏《題芹圃畫石》“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盡顯其風采。脂硯齋云雪芹“淚盡而逝”,此語道盡雪芹著《紅樓夢》之深情與對家族命運、人生無常之感悟,其一生充滿悲劇色彩,令人嘆息。
陳公開啟一箱,見一側整齊摞著《廢藝齋集稿》,封面“曹雪芹著”醒目,此書八冊,涵蓋印刻、編織、園林、風箏、烹調、脫胎、印染等技藝。陳公取《南鷂北鳶考工記》略覽即放。另一側有一套發黃線裝書,竟是《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全集,一百二十回,分裝十二冊。陳公欣然開卷,見每冊開篇書“脂硯齋凡五閱評過”,第五冊至十二冊封面下有“甲申秋月定本”。書頁為乾隆朝竹紙,小楷工整,每冊十回,第十七回與十八回合為“第十七至十八回”,十九回與八十回無標題,部分回目詩詞不全,全書共一百二十回。甲申本墨批朱批約三千余條,有眉批、側批、雙行夾批與回前回末批等樣式。陳公翻閱間,仿若見曹雪芹與張宜泉筆跡,心潮澎湃。此書于研究《紅樓夢》意義重大,亦飽含文化深情。
陳公悉心探究整理,漸揭驚人秘密:此殘本集曹雪芹親筆手稿與脂硯齋、畸笏叟等化名批注者之見解,復有富察明義《題紅樓夢》詩及敦敏、敦誠等與曹雪芹相關詩集資料,皆為解讀《紅樓夢》之關鍵線索與依據。
終得真相:曹雪芹于黃葉村著《石頭記》,后易名《紅樓夢》。張宜泉以脂硯齋之名抄錄,成《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曹雪芹與脂硯齋,“一芹一脂”,歷十載,改五遍,成此巨著。
惜乎曹雪芹《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本原著未完整傳世。清朝程甲版《紅樓夢》出版人程偉元于序言亦嘆:《石頭記》原目一百二十卷,然傳世僅八十卷,雖有全本之說,終難覓蹤跡。后經多年尋覓,湊得二十余卷,又于舊貨擔中購得十多卷,整理抄刻,方使《石頭記》得以完本流傳。
今《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傳本有十數種,然回目皆不過八十回。此甲申本一百二十回全集抄本,尤為珍貴。推其成書于乾隆二十九年,距曹雪芹辭世未久。
《紅樓夢》版本繁雜,曹雪芹自乾隆十年始著,至乾隆十九年成一百二十回,其間十年修改五次,至臨終未輟,諸抄本皆留修改痕跡。甲戌本為現存最早版本,己卯本與庚辰本年代相近,屬同一體系。“己卯”“庚辰”為定稿年份,與甲戌本“甲戌”所指不同。己卯本名“脂硯齋凡四閱評過”,第三冊扉頁書“己卯冬月定本”,即乾隆二十四年冬定稿脂評本。庚辰本抄本雖早出二十余年,然原本晚一年,系乾隆二十五年據己卯本改定。
今甲申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全集抄本現世,陳公借人工智能之力,悉心整理研究,欲還原更貼近曹雪芹原著之《紅樓夢》。近推以甲申本為底本改編之白話文新版《陳學軍續紅樓夢》,附精選批注。新版承原著精髓,復有創新,異于傳世諸本。原著文字精妙,如草蛇灰線,伏筆千里,然傳抄本或因避禍,或緣個人意趣,有改、刪、增之處,難全現原著真味。新版以甲申本為基,詳析原著暗示、隱喻、象征與魔幻寫法,闡釋“煙云模糊”之意境,冀為讀者呈更真切流暢之閱讀體驗,亦為紅學研究獻珍貴資料。
時光飛逝,黃葉村所現兩箱古籍,為張教授攜至美國,后竟陪葬于其墓中,恰似王羲之《蘭亭序》陪葬乾陵,令人嘆惋。每論及《紅樓夢》,感慨萬千。張愛玲嘗言:“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今能補全此傳世巨著,實乃幸事。以下即為甲申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全集揭秘之白話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