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言情小说推荐_女生小说在线阅读 – 潇湘书院

首頁陳學軍續紅樓夢

后記七紅樓眾生命運結局探佚

【高山流水探佚】

在《紅樓夢》續寫創作的浩瀚星空中,補佚類續書猶如一顆璀璨而獨特的星辰,散發著幽遠而迷人的光芒,承載著無可替代的文學價值與意義。相較于廣為人知的程本后四十回,補佚類續書最為引人注目的特色,便是其濃郁得化不開的悲劇氛圍。這悲劇氛圍,如同深秋時節的濃霧,彌漫在續書的每一個角落,從字句的縫隙到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縈繞著揮之不去的哀愁與凄涼,使得書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愈發顯得悲慘動人,令人揪心不已。

金陵十二釵,作為《紅樓夢》中眾多女子中的翹楚,她們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在這部鴻篇巨制的文學天空中熠熠生輝。她們的命運,不僅是“探佚學”孜孜不倦探尋的核心話題,更是補佚類續書在創作過程中著力刻畫、深度挖掘與重新演繹的關鍵所在。每一位釵裙的結局走向,都如同懸在讀者心頭的千鈞重石,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弦,引人無限遐想。

在原著的字里行間,有關金陵十二釵結局的線索,猶如散落在茫茫沙漠中的珍珠,數量繁多卻又極其零散,且隱晦難辨。這些線索,往往以一種含蓄、隱晦的方式呈現,僅能為我們提供極為有限的信息。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線索,如同一個個微小的拼圖碎片,吸引著無數續書作者憑借對原著的深刻理解、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超凡的想象力,展開天馬行空的聯想。他們如同技藝高超的工匠,精心拼湊這些碎片,創作出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十二釵結局。這些結局,猶如百花齊放,各具獨特魅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展現了續書作者對原著的獨特解讀、深厚的文學功底以及卓越的創作才華。

著名學者俞平伯先生在其經典著作《八十回后底〈紅樓夢〉》中,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敏銳的洞察力,對金陵十二釵的結局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梳理與分類。他將除秦可卿外的十一釵結局,巧妙地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無問題的”七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以及李紈、黛玉、妙玉。這七位女子的結局,在原著第五回太虛幻境的判詞和畫冊中有著較為明確的預示。那些簡潔而富有深意的判詞,配上形象生動的畫冊,猶如一盞盞明燈,照亮了讀者和研究者探尋她們命運的道路。第二類是“可揣測的”二人,即鳳姐和巧姐。她們的結局雖然在原著中也有所暗示,但這些暗示往往隱藏在復雜的情節和人物關系之中,方式極為隱晦。解讀這些暗示,猶如在黑暗中摸索前行,需要讀者和研究者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入挖掘文本背后深意的能力。第三類則是“可疑的”二人,湘云和寶釵。她們的結局線索最為復雜,充滿了神秘莫測的色彩,宛如一團濃厚的迷霧,將她們的最終命運緊緊包裹。這使得人們對她們的未來充滿了無盡的好奇與猜測,每一次的探討和解讀都仿佛是一次全新的冒險,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驚喜。

《石頭記》作者自云“此書大旨談情”,這里的“情”絕非簡單的男女之情,而是作者將靈魂深處最真摯、最深厚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傾注于“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的不幸命運之中。這種“情”,是對封建社會底層女性飽受命運摧殘的深切同情,是對人性美好一面的贊美與歌頌,是對世間真情的執著追求。《石頭記》實則是一部以談情為主題的言情巨著,但這“千紅”“萬艷”所共同遭遇的不幸命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當時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猶如一張無形的大網,隱藏在字里行間,需要我們以細膩的心思、深入的思考去挖掘,才能發現其中隱藏的奧秘和玄機。

紅學大家周汝昌先生對曹雪芹的創作意圖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他認為,雪芹之《石頭記》絕非僅僅是一首為逝去的美好而吟唱的挽歌。雪芹著書之“大旨談情”,實際上蘊含著更為豐富、更為深刻的內涵,它涵蓋了真善美三者。雪芹筆下的“情”,專指那種純粹的、毫無雜質的真情、至情。當這種情達到極致時,便會誕生出所謂的情癡、情種。那些能夠以這種真情、至情待人接物的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善良與美好,無疑是至善之人。而這種至善之人,他們的言行舉止、氣質風度都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必然是至美之人。因此,書中的諸釵群芳,每一位都具有真善美之質素,她們或才情出眾,或心地善良,或品德高尚。然而,命運卻對她們如此殘酷,她們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在家族興衰的洪流中,慘遭無情的涂炭與毀滅,這無疑是一場令人痛心疾首的巨大悲劇。

筆者在創作這部續書時,懷著對原著的無限敬畏之心,仿佛置身于一座神圣的文學殿堂,小心翼翼地探索著每一個角落。筆者對前八十回文本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梳理,如同一位嚴謹的考古學家,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線索。筆者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背景,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文化傳統、政治局勢,力求精準捕捉原著中每一處伏筆與暗示。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星,等待著筆者去發現。通過整合眾多探佚成果,筆者汲取了前人的智慧和經驗,以滿腔的熱忱與嚴謹的態度,大膽地踏上了創作的征程,進行著一次充滿挑戰的創作嘗試,力求恢復曹雪芹后四十回的原著精神。

在這部續書中,筆者始終將對原著的敬畏之心銘記于心,如同守護著珍貴的寶藏,竭盡全力去契合曹雪芹的原著精神,精心雕琢每一個人物的結局,尤其是賈寶玉和十二釵的命運走向。故事的主題緊緊圍繞“大旨談情”的脈絡展開,如同一條潺潺流動的溪流,流淌著真摯的情感。筆者將故事主線設定為補天石、神瑛侍者、絳珠仙女下凡歷劫,他們分別化身賈寶玉、北靜王和林黛玉,與十二釵及眾多閨閣女子共同演繹出一段段愛恨情仇、跌宕起伏的人生傳奇。

賈寶玉與林黛玉自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本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璧人。他們的愛情,如同春日里盛開的花朵,純潔而美好。然而,命運卻如同一個頑皮的孩子,總是喜歡捉弄人。賈寶玉在家族的安排下錯娶寶釵,原本美好的愛情瞬間破碎,他的人生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和迷茫之中。在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看透了世間的繁華與滄桑后,他最終選擇了出家,遠離塵世的喧囂。他化作一塊烏龜石墩,靜靜地守護在黛玉的陵墓旁,用這種獨特而又深情的方式,表達著他對黛玉至死不渝的愛意,這份堅守令人動容。

林黛玉錯愛一生,卻始終對賈寶玉生死相隨。她的愛情,如同飛蛾撲火,不顧一切。她歷經三世三劫九十年,淚水流干,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最終,她在無盡的哀怨與無奈中淚盡而亡,她的一生就像一首凄美絕倫的詩篇,令人扼腕嘆息。而北靜王對林黛玉恩愛有加,初心不改。他的愛,如同溫暖的陽光,始終照耀著林黛玉。在故事的最后,他舍身飼虎,以一種無私的犧牲精神,最終得道成佛。他的這種高尚行為,令人肅然起敬。

在這部別具一格的《紅樓夢》續作里,主要人物的命運走向與其他已面世的續作相比,可謂大相徑庭,時常出乎讀者的意料。作者極力突破常規,旨在為讀者展現出一個全新的視角,賦予紅樓故事別樣的解讀。

史湘云,曾于宴會上抽到“只恐夜深花睡去”的花簽,在此續作中,她的生命終結于海棠花下。彼時,花瓣如雪般紛紛飄落,似在為她的離去低吟挽歌,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

賈元春,這位身處宮廷漩渦中心的女子,在激烈殘酷的宮廷斗爭中,終究沒能逃脫命運的擺弄,如絢爛的煙火般消逝,徒留一聲嘆息。

賈探春,才情出眾卻命運多舛,被迫遠嫁琉球王國。背井離鄉的她,在異國他鄉嘗盡孤獨與凄苦,最終客死他鄉,令人扼腕。

賈迎春,生性懦弱,嫁入豪門后,猶如羊入虎口,飽受丈夫的欺凌與折磨,在無盡的痛苦中含恨而終,讓人唏噓不已。

妙玉,本是高潔之人,卻深陷塵世泥淖。于瓜州渡口,她的命運急轉直下,最終香消玉殞,“王孫公子嘆無緣”成了她命運的注腳。

寶琴,雖有著出眾的容貌與才情,卻也未能幸免命運的捉弄。歷經“不在梅邊在柳邊”的人生變故,命運坎坷,令人心生憐憫。

薛寶釵,起初嫁給寶玉,本以為能收獲一份安穩,卻事與愿違。后來無奈委身于賈雨村,在歷經諸多波折后終于醒悟,毅然前往五臺山尋找寶玉。怎奈天不遂人愿,在途中“金簪雪里埋”,死于茫茫大雪之中,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至于平兒、鴛鴦、小螺、鶯兒、襲人、麝月等一眾丫鬟,也各自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或悲慘凄涼,或平淡度日,在那個封建時代的深宅大院中,她們的命運如風中浮萍,身不由己。

而紫鵑,對黛玉一片赤誠,終身相伴左右,主仆情誼令人動容;齡官與賈薔結緣,小紅與賈蕓情牽一線,他們的結局在這眾多悲劇中,顯得相對圓滿,為這沉重的故事添了一抹溫情。

就連劉姥姥,這位賈府興衰的見證者,也在起起落落中,飽嘗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她的經歷也映射出那個時代小人物的無奈與堅韌。

這些結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每一個人物的命運,都有著其內在的邏輯和合理性。筆者在創作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成長環境以及他們在原著中的命運伏筆,使得每一個結局都顯得自然而真實,堪稱是對原著精神大膽且完美的詮釋。

筆者希望通過這部續書,能夠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穿越時空,走進那個充滿奇幻色彩的紅樓世界。讓讀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紅樓夢》的魅力與內涵,感受到曹雪芹原著精神的博大精深,領略到經典文學的永恒魅力。在這部續書中,筆者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熱情,力求為讀者呈現出一個更加完整、更加豐富的紅樓世界。愿這部續書能夠成為讀者心中的一份珍貴記憶,陪伴著大家共同探尋紅樓的奧秘與美麗。

【仿曹雪芹述、脂硯齋評語:】

嗟乎!紅樓一曲,千紅一哭,萬艷同悲。自芹溪筆下,金陵十二釵各秉靈秀,其命運遭際早伏于太虛幻境中。今之補佚諸家,皆懷探驪得珠之志,于殘編斷簡間尋蹤覓跡,欲復現芹翁“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之妙。此等續作與程高本相較,最是悲懷深摯——滿紙荒唐言,盡作辛酸淚,人物結局之慘怛,直叫觀者腸斷。

(脂硯齋:“千紅一哭”“萬艷同悲”,芹翁早定此書基調,后世續者能承此悲懷,方得紅樓真味。)

原書第五回判詞圖冊,乃十二釵命運之總綱。然芹翁筆法幽微,線索如散珠碎玉,或藏于詩詞隱喻,或伏于片言只語,非細究不能得。如“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寫黛釵,“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寫鳳姐,皆需后世學人披沙揀金。俞平伯先生曾將諸釵結局分作三類:元、迎、探、惜并李紈、黛玉、妙玉七人,判詞圖冊明示其蹤,雖路徑可尋,然“虎兕相逢大夢歸”“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等句,仍藏無限凄涼;鳳姐、巧姐二人,線索隱于“一從二令”“狠舅奸兄”之間,需結合家族興衰細揣;唯湘云、寶釵最為迷離,“金簪雪里埋”“湘江水逝楚云飛”,竟成千古懸案,引得無數才俊揮毫潑墨,各展機杼。(俞君分類甚妙,正合芹溪“真事隱,假語存”之法,看官須知判詞圖冊乃“迷津”之筏,非細參不得渡。)

或謂《石頭記》乃“大旨談情”之書,然此“情”非卿卿我我之私,實乃芹翁對天下薄命司女兒之大悲憫。看那黛玉“冷月葬花魂”,香菱“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哪一個不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悲愴注腳?周汝昌先生嘗言,芹溪之“情”,乃至真至善至美之謂——情到深處是癡絕,癡絕處見真章。故諸釵雖才貌殊絕,終難逃“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之劫,此等悲劇,非獨個人命運,實乃封建末世之必然,讀之令人掩卷長嘆。

(此論深得芹心!書中女兒皆“情癡”,情癡者,至真至善至美者也,然“美中不足今方信”,悲哉痛哉!)

某雖不才,嘗發愿續貂,于前八十回字里行間鉤沉索隱。觀“甄家幾次接駕”知賈府敗落之由,察“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明諸釵離散之兆,更兼參詳各家探佚成果,方敢提筆補綴。今所續者,力求合芹翁“草蛇灰線”之法,寫寶玉黛玉“木石前盟”終成鏡花水月:寶玉誤娶寶釵,空對“山中高士晶瑩雪”,難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終至大徹大悟,拋卻紅塵,化龜趺守墓,踐“你死了我做和尚”之盟(“你死了我做和尚”,前八十回早伏此筆,今續“龜趺守墓”,既應警幻“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之嘆,又合“白茫茫大地”之讖,妙哉!);黛玉錯付深情,死而復生,終淚盡而逝,魂歸離恨天;北靜王水溶,本為神瑛侍者分靈,與黛玉有歷劫之緣,終舍身飼虎,證菩提道——此等結局,雖出人意料,卻暗合“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之主旨。(眉批:神瑛侍者分靈之說,暗合“一僧一道”度劫之脈,水溶終證菩提,正應“因空見色,自色悟空”之輪回,非俗筆可及。)

至若元春“榴花開處照宮闈”終成“大夢歸”,迎春誤嫁“中山狼”香消玉殞,妙玉“可憐金玉質,終陷淖泥中”,寶琴“不在梅邊在柳邊”終得善果,襲人錯系汗巾姻緣早定,紫鵑“慧紫鵑情辭試忙玉”終伴青燈……皆依判詞伏筆,參以時代背景,力求“不謬于前書,不乖于芹意”。雖不敢言盡復原稿,然一片苦心,唯愿觀者能于續貂之筆中,略窺紅樓悲劇之真髓。

芹溪有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今之續者,亦作癡人說夢,唯愿此夢不隔百年,能與千古知音共品“千紅一哭,萬艷同悲”之味耳。(回末總評:讀罷此記,忽憶芹翁“展眼乞丐人皆謗”“破席頹墻”之嘆。續者能于探佚中見真章,于悲劇中顯大義,可謂不負“紅樓”二字矣。看官記著:此書非為“大旨談情”,實為“為閨閣立傳”,千紅萬艷之悲,皆在“薄命司”三字中也。)

【芹溪遺韻,再探紅樓幽微】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石頭記》恰似那青埂峰下遺落的通靈寶玉,雖歷經歲月滄桑,卻始終散發著神秘而迷人的魅力。自問世以來,續貂之作如繁星浩渺,又如浩渺煙海,其間諸多補闕探佚之作,宛如殘荷承露,雖難復全璧之光華,卻自留存著清癯之韻致,引人探尋。

余遍覽諸般續本,程高本流傳最廣,然其以大團圓作結,終究遺失了雪芹先生“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精髓。唯有陳學軍氏所續之《補石頭記》,獨得“情癡抱恨”的真意,以枯筆蘸血,細細摹寫群芳的悲慘劫數。今特擷取數例,與諸君一同參悟其中玄機。

絳珠淚債:林黛玉“三劫九十年”讖解

那林妹妹本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恩,下凡以淚還債。陳氏續本最奇絕之處,便是將“淚盡夭亡”的讖語,演繹成九十年間三生石畔的宿孽。原書二十二回中,黛玉占花名,得了“莫怨東風當自嗟”之句,此句暗合昭君出塞之典故。陳氏由此巧妙生發,描繪出黛玉北嫁北靜王,成為王妃終為一品夫人,應了黛玉瀟湘妃子之號,也應了寶玉化作烏龜馱碑守護一品夫人之誓言。

更以“三劫”對應太虛幻境冊子中“三春去后諸芳盡”之語:初劫之時,錯愛那賈寶玉,一片癡心錯付;二劫之際,無奈悲嫁北靜王,命運弄人;三劫之時,與寶玉同時歸天,方悟前緣。脂硯齋曾批注“絳珠之淚至死不干”,而陳氏卻讓她在九十年間淚盡血枯,即便如此,仍抱情根,恰似那“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的悲音,聲聲泣血,令人肝腸寸斷。

通靈歸真:賈寶玉化龜石新詮

書中有一段情節,令人動容不已,將賈寶玉對黛玉的深情推至神壇。工部奉旨為黛玉與紫鵑構筑陵墓,那陵墓依北邙山之勢而建,傍清泉之畔而棲。遠觀之,氣勢恢宏,盡顯莊嚴肅穆;近看時,又透著雅致清幽之韻,仿若仙境。而在黛玉陵前,一尊重達三百六十千兩的三足烏龜石墩格外醒目。這看似尋常的石墩,實則是文妙禪師寶玉的石魂所化。

寶玉一生對黛玉情根深種,昔日曾于月下對黛玉盟誓,愿化身為龜,為其馱碑,只盼能解其病痛之苦。如今,他的石魂真的化作這尊烏龜石墩,毅然屹立于黛玉陵前,默默守護,不離不棄。寶玉雖已圓寂,但他的石魂帶著生前眷戀與記憶,再度降臨塵世,在北邙山之巔,櫛風沐雨,任憑歲月更迭,風吹雨打,霜侵雪壓,始終堅守對黛玉的承諾,守護著她的安寧。這份跨越生死的深情,使賈寶玉的形象,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與令人動容的力量。

據第八回“女媧煉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詩讖,將通靈寶玉本體煉作玄龜石砫,永鎮瀟湘館遺址。此非妄作,實暗合脂批“青埂峰下別有洞天”之語。此處遙應首回“無材可去補蒼天”偈語,將個人情孽升華為補天遺恨。正如周汝昌所言:“寶玉之悟,非棄世也,乃以情補天。”

“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新解讀

于第一百二十回對寶玉圓寂情節的描述里,“寒潭度鶴影,冷月葬花魂”這句讖語,仿若命運絲線,將寶玉與黛玉緊緊相連。寶玉恰似寒潭邊振翅高飛之仙鶴,掙脫塵世重重羈絆,向著自由與解脫奮力翱翔;而黛玉則如被冷月埋葬的落花,香消玉殞之際,也徹底擺脫人間無盡煩惱與痛苦。

此夜,于他們而言,既是痛苦的終結,更是靈魂的重生。他們的靈魂跨越空間界限,緊緊相依,攜手奔赴那永恒安寧之所。在太虛幻境之中,他們再續前緣,終于了結前世所有糾葛,從此共享那永恒的寧靜與幸福。這一情節,將寶黛愛情的浪漫與悲劇色彩展現得淋漓盡致,亦進一步強化了賈寶玉對黛玉獨一無二的深情。

妙玉遇難:王孫公子嘆無緣

陳氏筆下妙玉的結局,真真石破天驚。據靖本批語“瓜州渡口...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鋪陳妙玉被“枯骨老賊”強虜至常熟郡,被王孫公子陳也俊所救,陷入情感泥潭,終于和陳也俊一同抗爭惡魔,雙雙葬身瓜洲河。

此段筆墨,恰似將第四十一回“仍將番役使來,將成窯茶杯充了官”的讖語化作血火蓮花——既應“欲潔何曾潔”判詞,又暗藏“王孫公子嘆無緣”之諷。尤令人拍案叫絕者,寫其舍身取義,應了邢岫煙“僧不僧,俗不俗”之譏,真真“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完美解讀寶釵“金簪雪里埋”命運結局

那寶釵本欲尋一安穩之依靠,以托付余生,卻不料陷入如今這泥沼之境,難以自拔。恰似那落花隨水,飄零無依,心中之亂,如麻團般千頭萬緒,剪不斷,理還亂。恍惚之間,思緒竟飄向了寶玉,那曾與她共居賈府,共度無數晨昏嬉笑之人。寶玉之影,猶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心中的迷茫,似能為她解脫這無盡的痛苦,帶來一絲渺茫之希望。

于是,寶釵心意已決,毅然踏上了前往五臺山之漫漫長路,誓要尋得那已然削發為僧的寶玉。時值寒冬臘月,天地皆被白雪覆蓋,銀裝素裹,宛如一片琉璃仙境,卻又透著幾分凄清與寒意。

忽聞天際傳來渺渺鐘磬,似是櫳翠庵妙玉烹茶時的古琴余韻,空靈悠遠,仿若來自另一個世界。恍惚間見一僧一道踏雪而來,那癩頭僧撫掌笑道:“好個‘不離不棄’的金鎖,終究鎖不住造化弄人!”跛足道將拂塵一揮,漫天飛雪頓作離恨天外紛揚的桃花,那桃花嬌艷欲滴,卻又帶著幾分凄美,片片落在金簪上,竟生出幾星碧色苔痕,仿若歲月留下的斑駁記憶。

“寶姐姐!”極遠處似有寶玉呼喚穿透風雪,那聲音熟悉而又遙遠,帶著一絲焦急與關切。卻見通靈寶玉懸在虛空,映出太虛幻境癡情司匾額,那匾額上的字跡閃爍不定,仿若在訴說著人間的悲歡離合。那判冊無風自翻,原寫著“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的頁面,墨跡漸淡如煙,慢慢消散,唯余“雪”字最后一筆,斜斜拖向無垠蒼茫,恰似她那坎坷的命運,無盡的迷茫。

金簪終于從僵冷的指間滑落,在雪地上刻出淺淺溝痕,那溝痕仿若一條命運的軌跡,記錄著她的一生。紛紛瑞雪溫柔掩來,將牡丹紋飾與未干淚痕盡數遮蓋,只留素白天地一片鴻蒙。恰似一切皆未曾發生,她的故事,也隨著這漫天飛雪,悄然落幕。正是:

金簪空鎖三生約,冷月難圓半世盟。

雪掩芳魂歸太虛,寒塘鶴影了無痕。

湘云之死的唯美色彩

續本中描述:寶玉滿懷感激地看著她,緊緊握住她的手,眼中淚光閃爍,也隨之吟唱:“只恐夜深花睡去,保重,保重。”寥寥數語,飽含著對湘云的深深牽掛與祝福。

湘云恍惚間翻了個身,再睜眼時,寶玉的身影已然消失不見。她驚慌失措地四處張望,只見四周雪花紛飛,天地間白茫茫一片。她的心瞬間亂了,淚水奪眶而出。她匆忙起身,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外,徑直來到海棠樹下。此時,花瓣如雪般紛紛飄落,香氣氤氳在空氣中。湘云只覺身子輕飄飄的,仿若一片柳絮,緩緩躺了下去……

雪花如同白色的蝶兒,在夜空中蹁躚起舞,紛紛揚揚地飄落,將整個村莊悄然覆蓋。這一夜,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仿佛要將世間所有的悲歡離合盡皆掩埋。

次日清晨,椿齡和二丫頭醒來,見屋內一角空落落的,不見湘云的蹤影。二人心中一驚,趕忙穿衣出門尋覓。

只見屋外一片銀白,厚厚的積雪覆蓋了整個村莊。門前的海棠樹被雪壓彎了枝頭,往日嬌艷的花朵早已不見,唯有潔白的雪花在枝頭閃爍。

椿齡和二丫頭四處找尋,終于在海棠樹下發現了湘云。她靜靜地躺在那里,臉上帶著一絲微笑,仿佛在睡夢中仍沉浸于美好的回憶。

椿齡和二丫頭急忙上前,呼喊著湘云的名字,然而湘云卻毫無反應。她們心中一沉,已知事情不妙。

此時,天邊忽然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展眼吊斜暉,湘江水逝楚云飛……”歌聲如泣如訴,仿佛在訴說著湘云的一生。

椿齡和二丫頭抬頭望去,只見天邊的云霞被染成了絢麗之色,一道彩虹橫跨天際。陽光灑在湘云的身上,仿佛為她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嗚呼!續書如補天,豈易為哉?陳氏此作,非徒狗尾續貂,實乃以血書者。觀其寫黛玉被迫嫁王室,暗藏“玉帶林中掛”的畫讖;寫寶釵“金簪雪里埋”,暗喻寶釵亡于權貴。寫寶玉化龜,呼應“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詩讖;寫湘云死于海棠花下,點破“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命理。雖偶有“三世輪回”之奇想,然細按之,莫不有本。正如脂硯齋云:“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今之續者,能作如是觀,方不負雪芹“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之嘆。

陳學軍 · 作家說

上起點讀書支持我,看最新更新 下載App
推薦
舉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佳木斯市| 微博| 府谷县| 通化市| 富源县| 禄丰县| 滦南县| 五指山市| 韩城市| 施秉县| 蓬溪县| 林州市| 滁州市| 崇礼县| 文登市| 德州市| 仁布县| 肇庆市| 宣化县| 正镶白旗| 慈溪市| 师宗县| 江孜县| 巴里| 雷山县| 青浦区| 彭阳县| 如东县| 乳山市| 崇仁县| 呈贡县| 乌恰县| 柞水县| 德钦县| 武平县| 东莞市| 双辽市| 额尔古纳市| 宁波市| 寿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