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這一鴻篇巨著,宛如一面映射世間萬象的明鏡,將人間百態、人情冷暖一一呈現。書中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恰似一張緊密交織的大網,而賈雨村成為林黛玉老師這一情節,乍看之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賈雨村,那個被脂硯齋毫不留情斥為“小人”的角色,又怎能站在如仙子下凡般的林黛玉身旁,成為她學問路上的引路人呢?然而曹公之筆,猶如神來之筆,每一處著墨都暗藏玄機,不妨讓我們抽絲剝繭,細細探究其中緣由。
賈雨村其人:落魄中的不凡
賈雨村,出身于詩書仕宦之族,書中原文提到“這賈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詩書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盡,人口衰喪,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鄉無益”。雖逢家族末世,家業凋零、人口衰喪,獨剩他孤家寡人一個,卻難掩其骨子里的底蘊。想那賈府,在外人眼中是詩禮簪纓之族,最是重視家風傳承與子弟教育;甄家亦是顯貴非常,且以好禮著稱。賈雨村的家庭出身,恰似那蒙塵的明珠,即便黯淡,也有曾經的光輝可尋,旁人初見,難免會覺得他是個知書達理、謙遜守禮之人。
彼時,科舉之路艱難異常,“雖才干優長,未免有些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員皆側目而視”,從賈雨村后來的官場遭遇,便可側面看出科舉之路的不易,其難度堪比如今考清華北大。可賈雨村一心重振家業,數年如一日,寒窗苦讀,不敢有絲毫懈怠。為了夢想,他暫居葫蘆廟,靠賣字勉強維持生計,窮得連進京趕考的路費都湊不齊。脂硯齋曾調侃“想是過午不食的了”,這般詼諧之語,背后卻是賈雨村貧寒生活的真實寫照。
但賈雨村的外形,實在令人過目難忘。在嬌杏的眼中,“敝巾舊服,雖是貧窘,然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他雖身著敝巾舊服,一副貧窘模樣,卻生得腰圓背厚,面闊口方,更兼劍眉星眼,直鼻權腮,周身散發著一種不凡的氣度,仿若天生就該是那大富大貴之人。這般形象,若是放在今日,也極易贏得他人的同情與幫助。
甄士隱,作為當地望族,家境殷實且為人善良正直。他與賈雨村相交,常予以幫助,倒也在情理之中。而賈雨村雖窮困潦倒,卻不失骨氣,若非賣字攢錢實在無望,斷不會向甄士隱開口求助。正如原文所寫“故士隱常與他交接”,甄士隱真心相待,不僅備好豐厚路費,還細心選好黃道吉日,滿心期許日后再相見。可賈雨村一心只想著考取功名、擺脫困境,心急如焚,得了路費的第二日,天還未亮便匆匆進京,全然不顧甄士隱的一番心意,他的世界里,此時唯有自己的前程最為重要。
功夫不負有心人,賈雨村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知府,多年苦讀終得回報,一展抱負。初入官場的他,滿懷壯志,急于做出一番成績,行事不免嚴苛。又自恃才華,不屑于迎合上司,不愿與同僚同流合污,結果還沒摸清官場的門道,就被無情地革職。不過,作者對賈雨村也留了幾分情面,借他之口說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惡兩種,余者皆無大異。若大仁者,則應運而生,大惡者,則應劫而生。運生世治,劫生世危。堯、舜、禹、湯、文、武、周、召、孔、孟、董、韓、周、程、張、朱,皆應運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紂、始皇、王莽、曹操、桓溫、安祿山、秦檜等,皆應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惡者,撓亂天下。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殘忍乖僻,天地之邪氣,惡者之所秉也”的“正邪兩賦”之論,足見他在讀書識事、致知格物、悟道參玄等方面,并非毫無建樹,還是有一定能力的。
賈雨村的學生們:豪門中的輾轉
被革職后的賈雨村,給自己放了個大假,游山玩水,倒也逍遙自在。這一日,他來到揚州,先是因病滯留將近一月,而后又陷入缺錢的困境。畢竟做過知府,再像從前那般住寺廟賣字為生,實在有失體面。恰逢林家正在招家庭老師,賈雨村在朋友的幫助下,獲得了這一職位。書中原文“雨村正值偶感風寒,病在旅店,將一月光景方漸愈。一因身體勞倦,二因盤費不繼,也正欲尋個合式之處,暫且歇下。幸有兩個舊友,亦在此境居住,因聞得鹽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將賈雨村成為黛玉老師的緣由交代得十分清楚。
林如海為女兒黛玉挑選老師,那可是慎之又慎。此時站在他面前的賈雨村,進士出身,當過知府,雖被革職,但并非因為貪污腐敗等原則性問題,而是官場斗爭的犧牲品。在林如海看來,賈雨村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革職后還能悠然出游,可見為人豁達。與那些只會死讀書、一輩子困在書本里的腐儒相比,賈雨村實在是強了太多。就這樣,賈雨村成了黛玉的啟蒙老師。
在成為黛玉老師之前,賈雨村還曾做過甄寶玉的啟蒙老師。可甄寶玉生性頑劣,被祖母過分溺愛,常常刁難老師,還詆毀賈雨村。賈雨村不堪其擾,最終從甄家辭職。當了知府后,賈雨村的社交圈子發生了巨大變化,能夠與甄府、林府這樣的世家貴族攀上關系。但令人疑惑的是,他為何不直接與這些家族的當家人交往,反而選擇給小孩子當啟蒙老師呢?
林黛玉坐船入京時,賈雨村乘坐另一只船緊緊相隨。脂批曾道“老師依附門生,怪道今時以收納門生為幸”,原來,當時的社會風氣,很多老師都希望能收到有能力、有背景的門生,這對自己的發展大有裨益。賈雨村專門去貴族家庭做啟蒙老師,或許正是看中了這一點。他所謂的游山玩水,說不定就是在有朋友的地方尋找合適的目標,利用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通過孩子來迂回接近家族當家人。在甄家,他沒能達成目標,便果斷辭職;在林家,賈敏去世后,他本也想辭職另謀出路,卻被林如海挽留。好在后來,他確實得到了林如海的幫助,才不必再四處尋找新的機會。書中“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訓教之恩未經酬報,遇此機會,豈有不盡心圖報之理。但請放心。弟已預為籌畫至此,已修下薦書一封,轉托內兄務為周全協佐,方可稍盡弟之鄙誠,即有所費用之例,弟于內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勞尊兄多慮矣。’”,將林如海對賈雨村的幫助展現得淋漓盡致。
是“正”是“邪”:表象下的掙扎
回顧賈雨村的人生軌跡,刻苦讀書、考中進士、升任知府,卻又突然被革職,命運的起伏猶如過山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妥善處理公事,安排好家小,獨自一人踏上游山玩水的旅程,這份內心的強大,著實令人佩服。
得到甄士隱的幫助時,他表面平靜,內心實則波瀾起伏。天不亮就出發進京的舉動,早已暴露了他迫不及待的心情。被革職后,心中雖慚恨不已,面上卻仍喜笑自若,將情緒隱藏得極好,偽裝能力堪稱一流。
在林家做家庭老師的一年里,他是否向林如海提及推薦之事,書中并無明確記載。但這一年間,他對黛玉的教導,應當還是頗為負責的。直到朝廷起復舊官的消息傳來,他才向林如海開口求助,而林如海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伸出了援手。這漫長的等待,足以證明他的隱忍。
在人生的低谷期,輾轉做家庭老師的歲月里,甄家、林家、賈家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救命稻草,所以他表現得謙卑、真誠、矜持。再加上他相貌堂堂,極具親和力,很容易贏得他人的好感。那些圍在達官顯貴身邊的人,大多趨炎附勢,言行令人厭惡,而賈雨村看似正人君子,巧妙地掩飾了內心的趨炎附勢,自然能讓林如海、賈政對他另眼相看。
實際上,賈雨村并非單純地游山玩水,他是在積蓄力量、尋找機會、耐心等待。一旦機會來臨,哪怕自降輩分,也要緊緊抓住。他深知,失去一次機會容易,再次獲得卻難如登天,所以絕不可能輕易放過。到這一步,我們已然能看到他的城府、心機與手段。而他再次做官后,是將這些能力用在正道,還是走向邪路,就如同“正邪兩賦”之論所依賴的環境一般,全在他的一念之間。可惜的是,他最終選擇了后者,淪為奸險小人。
在《陳學軍續紅樓夢》里,賈雨村的奸雄形象險更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且說賈雨村獲罪流放之訊,猶如疾風驟雨,頃刻間傳遍京都之街巷閭里,人人皆聞之色變,議論之聲不絕于耳。眾皆嗟嘆世事之無常,人生之如夢泡影,轉瞬即逝。此一番天翻地覆之變故,正應了那首流傳甚廣之歌謠:“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皆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此言誠然不虛,人生恍若一夢,富貴榮華猶如浮云過眼,皆不過是一場空幻泡影,轉瞬即逝。
后值新皇登基,圣恩浩蕩,大赦天下,賈雨村于流放途中亦逢特赦,得以重歸故里。至于黛玉曾否為恩師說項求情,世間傳言紛紜,莫衷一是,亦難辨其真偽。
且說賈雨村歸途之中,至瓜州渡口,偶遇昔日故人甄士隱。士隱見雨村落魄至此,心中不勝感慨,遂攜其至智通寺中。寺內清幽寧靜,梵音裊裊,雨村于此剃發修行,悟道參禪,欲洗盡塵世之鉛華,求得心靈之凈土。此乃后話,不足為外人道也,唯留一段傳奇,供后人茶余飯后,閑談笑語耳。”
賈雨村其行徑令人發指,有其時代特征,將他的奸雄本性展露無遺,也讓讀者對他形象真相更添幾分理解。
小結:命運的安排與人性的反思
我們之所以覺得賈雨村不配做黛玉的老師,是因為我們站在了上帝視角,知曉了他后來的奸險行徑,帶著對后期的批判去審視前期的他,自然滿眼都是險惡。可若我們拋開這層上帝視角,以當局者的身份置身其中,或許也會對前期的賈雨村心生好感。這就如同現實生活中,那些“塌房”的明星,曾經也是粉絲眼中的完美偶像,一旦真面目被揭露,才讓人驚覺“當初真是瞎了眼”。
在《紅樓夢》構建的世界里,每一個末世的貴族,似乎都需要賈雨村這樣的人物,來推動家族走向衰落。賈雨村的使命,便是憑借他的虛偽與奸險,一層一層地攀附各個家族,讓讀者得以深入窺探家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領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世態炎涼。這一切,皆是作者曹雪芹的精心安排。
甄賈寶玉、黛玉都沒有被賈雨村的表象所迷惑,內心對他十分厭惡,這也算是給讀者的一絲慰藉。我們雖無法決定自己的老師是誰,但能決定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就像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我們不能改變他人,卻可以堅守自己的本心。而《紅樓夢》這部奇書,也正因為有了賈雨村這樣復雜多面的人物,才顯得更加真實、深刻,讓我們在閱讀中不斷反思人性、感悟人生。
脂硯齋評語
眉批:雨村初登場,潦倒落魄卻心懷壯志,其言行舉止已露日后奸雄之端倪。“正邪兩賦”之論,看似高談闊論,實乃為己之行為開脫,此等心思,不可不察。
夾批:賈雨村為黛玉之師,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其攀附之心,借教書之名得以施展,林如海竟未察覺,可悲可嘆。
總評:賈雨村一生,從貧寒書生到官場沉浮,再至奸險小人,其人性之復雜,令人唏噓。作者以如椽巨筆,將其刻畫得入木三分,實乃警世之鐘。《陳學軍續紅樓夢》中對賈雨村奸險的續寫,雖略有夸張之嫌,卻也符合其人物性格發展,為紅樓故事添一抹別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