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然的童年,是被灰暗色調所涂抹的漫長歲月,那些日子就像寒冬里的陰霾,沉重且壓抑,壓得她幾乎喘不過氣。
她出生在小鎮邊緣一座破舊的小院里,從記事起,父母的偏愛就像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橫亙在她和弟弟之間。家中的物件擺放,似乎都在彰顯著這種不公平。弟弟的房間里,有嶄新的玩具、柔軟的被褥,墻壁上還貼著色彩鮮艷的卡通畫;而她的房間,不過是一個狹小的角落,堆滿了雜物,僅有一張破舊的小床,床單打著補丁,散發著陳舊的氣息。
在餐桌上,這種差別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每次吃飯,父母總是將最好的菜夾到弟弟碗里,雞腿、魚肉,弟弟想吃多少就有多少,而蘇然只能默默咽下口水,夾著碗里的青菜,偶爾偷偷看一眼弟弟碗里的美食。有一次,蘇然實在忍不住,伸手去夾盤子里最后一塊紅燒肉,父親的筷子立刻重重地敲在她的手上,呵斥道:“就知道吃,也不知道讓著弟弟!”她委屈地縮回手,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卻不敢哭出聲。
上學的日子,也并沒有給蘇然帶來多少快樂。每天清晨,她總是早早起床,幫母親做完家務后,才匆匆趕去學校。因為家里沒錢給她買新書包,她只能背著母親用舊布縫的書包,那書包樣式老舊,在一群背著嶄新書包的同學中顯得格格不入。學校里,同學們的嘲笑和孤立,讓她愈發自卑。有一次,同桌不小心碰掉了她的書包,看到里面破舊的課本和用了一半的鉛筆,便大聲嘲笑起來,引得周圍同學紛紛側目,那一刻,蘇然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而每到新學期開學,交學費成了她最害怕的事情。父母總是滿臉不耐煩,抱怨著家里的開銷大,讓她自己想辦法。她只能厚著臉皮去找老師,請求晚些交學費,看著老師那略帶嫌棄的眼神,她的頭低得幾乎要貼到地上。為了節省學費,她總是撿弟弟用過的作業本,把反面也寫得密密麻麻。
蘇然的生日,永遠是被家人遺忘的日子。每年那一天,家里沒有蛋糕,沒有禮物,沒有一句祝福,就像平常的任何一天一樣平淡無奇。而弟弟生日時,父母會精心準備豐盛的飯菜,買昂貴的玩具,還會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她只能躲在角落里,看著弟弟被眾人圍繞,歡聲笑語,心中滿是落寞和苦澀。
初中畢業那年,家里的經濟愈發拮據,父母毫不猶豫地決定讓她輟學,回家幫忙干活。無論她如何哀求,如何哭泣,都無法改變父母的決定。她看著自己那些心愛的課本,被父母隨意扔在角落里,心中的夢想也隨著那堆舊書一起,被無情地碾碎。從那以后,她每天天不亮就跟著父親去地里干活,除草、施肥、收割,繁重的農活讓她稚嫩的雙手布滿了老繭和傷痕。夜晚,當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還要幫母親做飯、洗衣服,照顧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