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課的下課鈴剛響,陳教授用解剖刀敲了敲福爾馬林池邊緣:“經教研室研究,林萍同學擔任解剖課助教。“
唐曉蕓的鑷子“當啷“掉進托盤,后排男生交頭接耳的聲音像春蠶啃食桑葉。何衛紅突然鼓起掌,軍綠挎包上的團徽撞得叮當響:“咱們杏林社這回可長臉了!“
周淑華悄悄把凍瘡膏推過課桌,鏡片后的眼睛彎成月牙:“我今早去鍋爐房打熱水,孫主任特意讓我捎給你的。“玻璃瓶上還凝著水汽,在三月倒春寒里蒸騰起白霧。
最后一排突然傳來椅子拖拽的刺響。唐曉蕓抱著《人體解剖學》奪門而出,俄式披肩掃翻了講臺上的粉筆盒。彩色粉筆滾落一地,在林安琳腳邊碎成星星點點的虹。
“我去看看她。“何衛紅要起身,被老教授用藤杖攔住。
“都坐下!“陳教授突然劇烈咳嗽,枯瘦的手卻穩穩舉起教學骨架,“現在講肋間神經走向......“陽光穿過標本陳列柜,在骨架的眼窩里投下跳動的光斑。
“安靜!“陳教授的藤杖戳著黑板上的血管圖,“下周實驗課考核,林助教會帶大家復習。“
林安琳攥著解剖刀的手沁出汗來。窗外梧桐樹沙沙作響,她望著母親年輕時的工位——現在擺著她的教案本,突然被周淑華塞了塊薄荷糖:“你嘴唇都咬白了。“
傍晚的302寢室飄著炒南瓜子香。唐曉蕓對著小圓鏡編辮子:“要我說就該民主選舉,去年護理系選課代表......“
“去年你發燒三天,是誰冒雪給你補課的?“何衛紅突然摔了軍用水壺,驚得搪瓷缸里的雞蛋羹直顫,“林萍給大伙改的論文,油印機都熬壞兩臺!“
唐曉蕓的紅頭繩突然崩斷,云南知青才懂的俚語在舌尖轉了三圈,最后化作聲嘆息:“我這不是怕她累著么......“
煤油燈將八張床鋪染成暖黃。唐曉蕓對著鐵皮餅干盒發呆,盒蓋上“上山下鄉光榮“的紅漆字已經斑駁。何衛紅突然掀開她的碎花床簾:“云南帶的普洱茶,喝不喝?“
“去年除夕......“唐曉蕓突然哽咽,“我發高燒說胡話,是萍萍背我去校醫院的。“她扯著褪色的枕巾,上面還繡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門外傳來周淑華哼《紅莓花兒開》的細碎歌聲。林安琳端著鋁飯盒進來,蒸騰的熱氣里裹著玉米面香:“食堂張師傅多給了半勺醬豆腐。“
三人就著搪瓷缸分食時,唐曉蕓突然把最稠的粥推到林安琳面前:“明天我幫你謄教案,我仿宋體寫得比油印機還規整。“
晨霧中的操場,林安琳被穿勞動布工裝的男生攔住:“林助教,能講講迷走神經分布嗎?“他攤開的筆記本上畫滿問號,頁腳還粘著食堂的玉米碴。
“這里要結合臨床實例......“林安琳撿起樹枝在沙坑畫圖,沒注意遠處陳教授正拄著藤杖微笑。老教授腳邊的公文包里,泛黃的實驗記錄本露出一角,俄文批注與林安琳教案上的字跡如雙生花。
深夜的古籍館,林安琳被俄語詞典壓皺的袖口突然被人撫平。“你母親也愛這么枕著書睡。“陳教授將保溫杯推過來,枸杞在紅棗間浮沉,“當年我們在圣約翰大學......“
“陳老!急診室需要會診!“護士的呼喊打斷回憶。林安琳沖進手術室時,無影燈已經亮起。胎位不正的產婦抓住她手腕:“大夫,保孩子......“
“都要保!“林安琳的聲音驚飛了窗外麻雀。當她示范著旋轉胎位時,沒看見玻璃窗外陳教授濕潤的眼眶——三十年前,林秀云也是這樣對難產的農婦說的。
產婦的指甲在林安琳腕間抓出血痕。助產士舉著血壓計驚呼:“80/50mmHg!」
消毒柜藍光中,林安琳忽然想起溶洞老婦接生時唱的民謠。她將銀鎖片塞進產婦掌心:“握緊了,這是能保平安的。“
當胎心監護儀響起警報時,陳教授蒼老的聲音突然穿透雨幕:“用枕橫位旋轉法!“老人不知何時站在手術臺旁,白大褂下露出居家穿的千層底布鞋。
表彰大會那日,大紅綢花在主席臺前烈烈如火。趙振國帶著校辦工廠的青工們拉橫幅,勞動布工裝沾滿油彩。周淑華踮著腳往林安琳辮梢系紅頭繩:“我奶奶說本命年要戴紅的。“
陳教授致辭時,話筒突然嘯叫。何衛紅一個箭步沖上臺調試設備,軍挎包里的老虎鉗碰著主席臺砰砰響。臺下爆發出善意的哄笑,老教授趁機抹了抹眼角。
周淑華用紅紙剪了朵牡丹別在林安琳胸前:“咱們公社宣傳隊得獎時才用這紅紙。“唐曉蕓突然擠過來,往她兜里塞了包大白兔:“上海親戚寄的,甜得很。“
“下面請陳繼周教授講話!“掌聲中,老教授顫巍巍展開稿紙:“今天我要推薦位年輕人參加全國醫學研討會......“
林安琳望著禮堂穹頂的五星燈,忽然被何衛紅戳了下腰眼。順著她視線望去,后排有個穿中山裝的青年正專注記錄,胸前的“水木大學“校徽閃著金光。
散會后,青年在梧桐樹下攔住她:“我是陳教授侄孫陳向學。“他遞來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方才的發言,“你在QH縣的溶洞菌株研究......“
“小林!“陳教授的呼喚從教研室傳來。林安琳轉身時,發梢掃過青年手中的論文稿,那上面畫滿的問號與她當年在母親筆記旁的批注如出一轍。
春雨淅瀝的傍晚,陳向學舉著油紙傘出現在解剖樓:“爺爺讓我送蘇聯期刊來。“他白球鞋踩在水洼里,濺起的水珠沾濕了林安琳的教案。
唐曉蕓扒著門縫偷看,忽然被周淑華拽走:“校辦工廠新到了油墨,咱們去印《急救手冊》增訂版......“
蟬鳴漸起的五月,林安琳在實驗室熬紅了眼。梅雨季的解剖樓泛著青苔味。陳向學將油紙傘靠在門邊,傘骨上凝著水珠:“這是爺爺托人從上海捎的蝴蝶牌縫紉機線,說縫實驗服扣子比棉線結實。“
林安琳正在給流浪狗換藥,聞言抬頭:“替我謝謝陳老。“紗布在她指間翻飛如蝶,驚得培養皿里的菌株微微顫動。
窗外傳來姑娘們跳皮筋的童謠:“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陳向學突然掏出個鐵皮盒:“大白兔換你半管溶洞菌株樣本,成交嗎?“陳向學默默遞來薄荷膏,忽然說:“我申請了去QH縣調研的名額。“
窗外傳來姑娘們的嬉鬧聲。何衛紅正帶著新生練包扎,紗布在梧桐樹間翻飛如練。林安琳望著培養皿中分裂的菌株,忽然想起母親筆記里的句子:“醫學是代代相傳的火種。“
畢業典禮前夜,陳教授將銀鎖片放進她掌心:“秀云當年托我......“話沒說完,就被禮堂傳來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打斷。老教授哼著走了調的旋律,藤杖在月光下畫出銀色弧線。
林安琳跑向燈火通明的禮堂時,聽見陳向學在身后喊:“我在QH縣等你!“夜風送來油墨香,新印的《赤腳醫生手冊》正在姑娘們手中傳遞,扉頁上整整齊齊印著所有參與者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