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蘭極之戀
作者:夏錦曦
臨危受命有擔當,攘外安內建偉業。
文治武功享盛譽,鷹揚天下皇太極。
后宮春色無屬意,一見辰妃誤終身。
美人香消失蹤跡,情深不壽尋芳魂。
正文: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深愛,超越了生死,甚至超越了極限。海蘭珠雖然嫁過人,但皇太極對她的寵愛甚過了滿宮嬪妃,包括同出一門的姑姑哲哲和妹妹大玉兒?;侍珮O給海蘭珠的愛傾盡了所有的真情,在古代帝王中都是少見的。
天命六年,聘博爾濟吉特氏莽古思之女哲哲為福晉。
天命十年,納莽古思的小孫女布木布泰(孝莊)為側福晉。
天聰八年,迎莽古思的大孫女海蘭珠入宮為妃。
出于“撫綏蒙古,進攻明朝”國策的政治需要,皇太極的后宮嬪妃中蒙古女子占了半壁江山。其中博爾濟吉特氏一出手就貢獻了姑侄三人。然而,冰冷的政治聯姻卻結出了炙熱的愛情之果。
這次婚姻是在天聰七年四月,哲哲皇后之母科爾沁大妃偕次妃前來盛京訪問時商量決定的。
當時皇太極最小的弟弟多鐸,先已想要娶科爾沁大妃的小女兒,就是哲哲的親妹妹?;侍珮O最初不同意,因為他聽說此女才貌都不太出眾,而多鐸自幼嬌生慣養,心高自傲,放蕩不羈,十分任性??峙聝扇撕喜粊?,引起不愉快。這次科爾沁大妃親自前來,既是帶女兒走親戚,也有意讓多鐸相看小女的意思。多鐸相看之后,更加鐘情?;侍珮O不忍違背父汗留下的幼小弟弟的意愿,更不愿為徇庇戚屬而與幼弟發生矛盾?;侍珮O經過反復考慮,準備同意這樁婚事。
色授魂與,心愉于側。
皇太極帶領后妃造訪科爾沁次妃的幕帳,次妃熱情款待,由于有后妃的光臨,全部女眷出場承擔招待,海蘭珠也跟隨前來拜見姑母哲哲,和妹妹大玉兒見面。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常年生活在陽光之下,牧區缺水,氣候惡劣,膚色可想而知。然海蘭珠知書識禮、賢惠端莊、十分秀美,在諸多蒙古族姑娘中更加顯得苗條清秀,白皙嬌嫩,嫵媚動人。當時,閨閣姑娘多在十幾歲就出嫁,海蘭珠時年二十六歲,更具一種成熟的美。自古英雄愛美人,皇太極對海蘭珠一見鐘情。
這次大妃及次妃的來訪,也確定了皇太極與海蘭珠的婚姻關系。
后宮春色無屬意,一見辰妃誤終身。
天聰八年十月,海蘭珠在其兄吳克善陪送下出嫁皇太極為妃。被皇太極封為關雎宮宸妃,成了關雎宮的主人,地位僅次于中宮皇后。關雎宮,來源于《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佳句,是皇太極愛戀宸妃,并為之最動真情的象征。“辰妃”這一封號由唐高宗李治首創,原本打算賜予自己特別寵愛的武昭儀,但由于“宸”字逾越,最終未果。此后,“辰妃”成為皇帝對特別寵愛的妃子的封號,表示極受帝寵。古代后宮也只有四位后妃獲此封號。海蘭珠是皇太極后宮里唯一一個用滿語取名的蒙古人,含義為“心愛的人”。我把對你的愛都寫在你的名字里,即使后世千秋萬代,只要他們念起你的名字,走在替我向你告白。
崇德二年,入宮兩年、獨獲盛寵的辰妃就生了個男孩,即皇太極第八子,巧合的是皇太極也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于是,皇太極非常高興,召集文武群臣,頒發了大赦令。寵妃生子,大赦天下,這是不合禮制的事情。只有皇后才有此榮譽。但皇太極對宸妃一往情深,只愿與她廝守終老。她生的兒子將來是要繼承皇位的。所以才這樣的興師動眾的。
愛屋及烏,柔遠能近,皇太極封宸妃的母親為和碩賢妃,賞賜儀仗。對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一門大加封賞。除愛新覺羅家庭之外的封賞之隆僅此一家。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這是海蘭珠的功勞。
但是誰都不能阻擋福臨的皇帝之路。八阿哥出生半年,還沒有來得及命名就夭折了。皇太極為之傷心不已。懷胎十月、一朝分娩的海蘭珠當然更傷痛,日日夜夜哀思亡兒,大大傷了身子。當然,皇太極對她的愛并未因此而稍減,反而更加倍地憐惜她,希望能為她分擔憂傷,恢復健康。
祟德六年九月,皇太極親率大軍攻打明朝的松山、杏山,在松山城西北十里處安營扎寨。一天,朝中大臣滿篤里、穆成格等從盛京來到軍營,報告了宸妃患病的消息。皇太極立即召集軍事會議,對圍困杏山等地做了具體的部署,然后,他就啟程返回盛京。
由于路途遙遠,時間緊迫,皇太極跑死了八匹戰馬,不顧自己的身體,徑直騎馬沖進了關雎宮,遺憾的是,他見到的卻是海蘭珠冰冷氣絕的尸身?;侍珮O傷心欲絕,痛哭流涕。大臣們都勸他節哀,但效果不大,仍然茶食不進。
一天中午,皇太極突然昏迷了過去,嘴里胡話不止,而所有的胡話幾乎都是在呼喚著海蘭珠。嬪妃和大臣們非常害怕,以為皇帝中邪了,趕忙在神像前擺設祭物,進行祈禱。
過了好大一會兒,皇太極才蘇醒過來。大臣們把他昏迷說胡話的情況講了一遍?;侍珮O開始受到震動。他懊悔地對大臣們說:“自知過于悲悼,乃大悔日:‘天之生朕,原為撫世安民,今乃過于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過,以此示警。朕從今當善自派遣也。”
皇太極感慨:“太祖病逝時,我也沒有這樣悲痛過。我怎么能就為一個婦人而活著呢”。
男兒有淚不輕彈,頻頻泣珠皆因情。
后來,皇太極出獵路過宸妃墓地時,還是不能自制,放聲大哭,可見皇太極對宸妃的感情之深。
為表示對愛妃的悼念,皇太極為宸妃舉行了隆重的喪禮,賜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這是清代妃子謚號中字數最多的。但宸妃埋葬后,由于懷念宸妃,皇太極仍然不時地悲傷。大臣們看他那個樣子,就勸他說:“皇上每天居住深宮,憂傷的心情沒有全部消除,不如出外打獵,換一換心境。”皇太極聽從了大家的勸告,遂和眾大臣外出狩獵。當走到蒲河岸邊,看到宸妃的墳墓時,他又開始痛哭起來。此后皇太極再也沒有重返戰場,結束了他四十幾年戎馬征程。他每次出獵,必經過宸妃墓地,總是下馬佇立,長時間地憑吊默哀,以茶酒奠祭,痛哭不止。
皇太極的雄才大略可謂當世英主,一個以武功見著、馳騁疆場的皇帝,竟有如此真摯的兒女之情,實在令人耳目一新,這也說明了皇帝是人,不是神。他親臨戰場作戰,流血犧牲都不離開戰場。卻為了宸妃在最不能離開戰場的時侯離開了,而且是永遠。當初在戰場上的指揮若定,運籌帷幄,此時隨著海蘭珠的去世而消失殆盡。
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世上最令人感動的就是這種鐵漢的柔情。
美人香消失蹤跡,情深不壽尋芳魂。
對宸妃的魂牽夢索,使皇太極難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極頻繁地舉行各種祭典活動,并請僧道人等為宸妃布道誦經,超度亡魂?;侍珮O親撰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淚下。
松錦大戰捷報頻奏,關外四座重鎮全部歸屬清朝,關外障礙既除,那么揮師人關,逐鹿中原亦指日可待。然而,戰爭勝利的喜悅,似不能沖刷掉皇太極的悲傷。對宸妃的思念與難解的憂傷,嚴重損害了皇太極的健康,以致他的身體日漸衰弱,甚至連日常朝政也“難以躬親辦理”。在宸妃去世兩年之后,皇太極也病入膏盲,死在清寧宮,靈魂追尋宸妃而去了,享年五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