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沂回府時,暮色已沉。
府內燈火零星,唯有西側練武場仍亮著幾盞風燈,在初春的晚風里搖晃。他本欲徑直回房,卻在經過庭院時聽見劍刃破空的聲響——清厲、克制,卻又帶著一絲生澀的力道。
蕭沂駐足,目光穿過半掩的月門。
他的弟弟蕭沉星正在練劍。
少年一身素白勁裝,身形修長如新竹,劍招卻拘謹得近乎刻板。萬氏——蕭沂的繼母,蕭沉星的生母——正端坐在一旁的石凳上,指尖輕叩茶盞邊緣,目光如鉤,釘在少年每一個細微的動作上。
“手腕再抬高三分。”萬氏冷聲道,“這一式‘回風拂柳’,講究的是輕靈飄逸,不是讓你像砍柴似的往下劈。”
蕭沉星抿唇,額角沁出細汗,卻一言不發,只是依言調整姿勢,重新揮劍。他的動作依舊僵硬,劍鋒劃過空氣時,甚至帶出一絲不穩的顫音。
蕭沂靜靜看著。
他記得蕭沉星小時候不是這樣的。
五歲那年,這孩子曾偷偷溜進他的書房,踮著腳去夠架上的木劍,結果摔了一跤,額頭磕出血來。蕭沂替他包扎時,小家伙明明疼得眼淚打轉,卻還仰著臉問他:“兄長,我以后也能像你一樣厲害嗎?”
那時候,蕭沉星的眼睛亮得像星子。
而現在——
“啪!”
萬氏手中的茶蓋重重一合。蕭沉星手腕一抖,劍尖偏了方向,招式頓時亂了。
萬氏冷笑,“練了三個月,連最基礎的劍式都學不會,你還有什么用?”
蕭沉星垂眸,握劍的手指微微發白,卻仍低聲道:“母親教訓的是,兒子再練。”
蕭沂皺了皺眉。
他本不想插手——自從萬氏進門,他與這個弟弟便漸行漸遠。可此刻,看著蕭沉星近乎自虐般地一遍遍重復錯誤的劍招,他終究還是邁步走了過去。
“劍不是這么練的。”
他的聲音不高,卻讓場中兩人同時一怔。
萬氏轉頭,眼底閃過一絲不悅,卻很快掩去,笑道:“沂兒回來了?怎么也不提前說一聲,我好讓人備膳。”
蕭沂沒接話,目光只落在蕭沉星身上。少年握著劍,怔怔望著他,眼底有細微的光亮起,又迅速被壓下,最終化作一個規規矩矩的揖禮:“……兄長。”
蕭沂“嗯”了一聲,徑直走到他面前,抬手握住他的手腕,輕輕一托。
“手腕放松,力從肘出,不是靠蠻力壓劍。”他淡淡道,“‘回風拂柳’的要訣在‘借勢’,不在‘強攻’。”
蕭沉星愣住,下意識順著他的力道調整姿勢。這一次,劍鋒劃過時,竟真帶出一縷輕盈的風聲。
萬氏瞇了瞇眼,笑道:“沂兒倒是會教人。可惜沉星天資愚鈍,怕是要辜負你的指點。”
蕭沂依舊沒看她,只對蕭沉星道:“再試一次。”
少年抿唇,深吸一口氣,依言揮劍——這一次,劍招竟流暢如行云。
蕭沉星自己都怔住了,轉頭看向蕭沂,眼底的敬佩與欣喜幾乎藏不住。
蕭沂微微頷首,終于看向萬氏,語氣平靜:“弟弟天資不差,只是教的人不對。”
萬氏臉色一沉。
蕭沂卻已轉身離去。
書房內。
北國公蕭遠山負手立于窗前,背影挺拔如松,鬢角卻已染了霜色。聽到腳步聲,他未回頭,只笑道:“回來了?”
蕭沂拱手行禮:“父親。”
蕭遠山這才轉身,眉目間帶著幾分難得的笑意。他上前拍了拍蕭沂的肩膀,力道很重,是武將慣用的贊許方式。
“好小子!“蕭遠山突然大笑,重重拍了拍蕭沂的肩膀,“孟家那小子在軍報里把你夸得天花亂墜。潛入海匪巢穴三個月,里應外合端了他們在東海的老窩——這份膽識,不愧是我蕭家的種!“
蕭沂神色未動:“若非孟兄及時率水師接應,兒子未必能全身而退。“
“少來這套謙虛。“蕭遠山從案幾上拿起一份奏報,“朝廷已經議定,要給你和孟景行記首功。不過..”
燭火輕晃,蕭遠山的手指緩緩撫過案上那把未出鞘的劍。
“沂兒。“他忽然開口,聲音低沉,“這次剿匪,你做得很好,但——“
劍鞘被他輕輕一推,滑至蕭沂面前。
“鋒芒太露了。“
蕭沂垂眸看向那把劍。劍未出鞘,卻隱隱透出一股寒意,仿佛蟄伏的猛獸。
“兒子不明白。“
蕭遠山起身,負手踱至窗前。夜色沉沉,遠處傳來更夫的梆子聲,一下,又一下,像是敲在人心上。
“你潛入海匪三月,全身而退;里應外合,一舉剿滅東海十三寨。“他頓了頓,“朝中有人贊你'少年英才',也有人忌憚你'手段狠絕'。“
蕭沂神色未動:“兒子只做分內之事。“
“分內之事?“蕭遠山倏然轉身,目光如電,“你以為陛下為何要重賞你和孟景行?“
蕭沂沉默。
“因為你們把事情做得太漂亮了。“蕭遠山冷笑,“漂亮到讓人害怕。“
他走回案前,手指重重敲在劍鞘上。
“劍出鞘,必見血。但真正的殺招,從來不是鋒芒畢露的那一劍。“蕭遠山盯著蕭沂的眼睛,“而是藏在鞘中,讓人猜不透何時會出的那一劍。“
窗外一陣風過,燭火猛地一顫。
蕭沂緩緩抬頭:“父親是擔心......“
“我擔心你太像年輕時的我。“蕭遠山的聲音忽然蒼涼,“當年我也以為,只要劍夠快,就能斬盡天下不平事。“
他的手指無意識地撫上腰間玉佩——那是蕭沂生母的遺物。
“可這世上最鋒利的劍,往往最先折斷。“
蕭沂的目光落在那塊玉佩上,又很快移開。
“兒子明白了。“
蕭遠山深深看他一眼:“不,你不明白。“
他忽然拔劍——
劍光如雪,剎那間映亮整個書房。可下一秒,劍鋒已歸鞘,快得仿佛從未出過。
“藏鋒,不是不用。“蕭遠山的聲音輕得像嘆息,“而是要讓所有人都以為,你的劍,永遠在鞘中。“
傾香軒是京都內最繁華的酒樓。
孟景行踏入傾香軒時,樓內正飄著一縷清越的歌聲。
那嗓音如泠泠山泉,穿過喧囂的人聲,清晰地落入耳中。他腳步微頓,抬眼望去——
二樓回廊處,一名素衣女子正抱琴而立。她未施濃妝,只在鬢邊簪了一支白玉蓮花簪,面紗半掩,卻遮不住那雙如寒星般的眸子。指尖撥弦間,一曲《清平調》流轉而出,不似尋常歌妓的柔媚,反倒透著一股清冷孤絕的意味。
“這位是云荷姑娘,咱們傾香軒的頭牌,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引路的小廝見他駐足,殷勤介紹,“公子若喜歡,稍后可請她單獨獻曲……”
孟景行收回目光:“不必。”
他今日來此,是為應付逸王的邀約,而非尋歡作樂。
逸王斜倚在軟榻上,指尖輕叩白玉酒盞,笑意溫潤如玉,眼底卻藏著刀鋒般的審視。
“孟將軍,這'醉仙釀'是本王特意為你備的,嘗嘗?“
孟景行端坐案前,神色如常,只抬手一揖:“殿下厚愛,末將愧不敢當。“
酒盞未動。
逸王唇角笑意不減,眸色卻深了幾分:“將軍何必如此拘禮?本王今日請你來,不過是想敘敘舊。“
“末將與殿下,似乎并無舊可敘。“
“呵......“逸王低笑一聲,指尖摩挲著杯沿,“孟將軍果然快人快語。“
他忽然傾身,聲音壓低:“那本王也不繞彎子了——太子庸碌,朝中黨爭不斷,邊關戰事頻發,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孟景行抬眸,眼底寒光一閃而逝。
“將軍年少有為,胸懷韜略,難道甘心一輩子戍守邊關?“逸王指尖蘸了酒水,在案上緩緩寫下一個“從“字,“若將軍愿助本王一臂之力,他日......“
水痕未干,筆勢已轉,又成一個“龍“字。
“封地、爵位,任君挑選。“
珠簾外,樂聲悠揚,歌姬的嗓音如鶯啼婉轉,卻掩不住這一刻的死寂。
孟景行忽然笑了。
他端起酒盞,一飲而盡,隨后重重擱在案上——
“末將是個粗人,只認得軍令二字。“他起身,抱拳一禮,“殿下若無軍務相商,末將先行告退。“
逸王臉上的笑意終于淡去。
“孟將軍。“他輕聲喚住已轉身的孟景行,“你可知道,拒絕本王的人,都是什么下場?“
孟景行腳步未停,只留下一句:
“末將的劍,只斬該斬之人。“
珠簾晃動,人影已遠。
逸王獨自坐在案前,盯著那個漸漸干涸的“龍“字,忽而輕笑一聲,抬手將酒盞擲在地上——
“啪!“
碎瓷四濺,驚得簾外歌姬倏然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