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三年·冬至卯時
鹽鹵的腥氣滲進鼻腔,林疏月在漆黑鹽道中摸索前行。謝云歸的玄鐵尺在地面劃出火星,映亮洞壁上前朝戰船的殘骸。船板縫隙間卡著半片生銹甲胄,鱗甲紋路與地宮腐尸身上的一模一樣。
“東南七步,有暗門。“謝云歸突然止步,尺尖挑起一簇鹽晶。鹽粒落地的聲響帶著詭異的空腔回音,林疏月摸到船板上的刻痕——是父親林寒江的字跡:“鹽重三錢,命輕七兩。“
暗門轟然開啟的剎那,腐臭撲面。
堆積如山的鹽包在月光下泛著慘白,每包上都蓋著崔氏蝠紋印。林疏月割開麻袋,細鹽中混著黍米碎粒——正是二十年前涼州軍斷糧時,戶部上報的“霉變軍糧“。
“原來軍糧是被換了...“她指尖捻起黍米,突然摸到硬物。鹽粒中埋著枚青銅箭鏃,鏃身刻著“謝“字——與地宮腐尸所用箭矢同源。
暗處傳來鐵鏈拖地聲。
“月兒...是月兒么?“沙啞的呼喚驚得林疏月渾身僵直。這聲音她聽了整整十年——每晚在浣衣坊柴房,盲眼阿婆都會哼著同樣的搖籃曲。
鹽堆后轉出佝僂身影。老人雙目覆著染血麻布,腳踝拴著孩童臂粗的鐵鏈。她干枯的手掌撫上林疏月臉頰,腕間銀鐲刻著蕭氏玄鳥紋:“老奴等了你十七年...“
謝云歸的劍鋒悄無聲息抵住老人咽喉:“前朝宮廷的鎏銀鐲,可不是浣衣婆子該戴的。“
“謝公子,“老人咧嘴露出半截斷舌,“您腰間螭紋玉玨的暗格,可還藏著蘇司星的遺發?“
林疏月看見謝云歸握劍的手驟然收緊。
老人突然扯開衣襟,胸膛上布滿燙傷的鹽幫刺青,心口處卻紋著完整的《千機圖譜》。她枯指蘸鹽,在地面畫出鹽道全圖:“真正的龍眼不在江南,而在...“
破空聲打斷話語。
三支淬毒弩箭貫穿老人心口,將她死死釘在鹽堆上。林疏月撲過去時,只來得及抓住半幅未完成的鹽道圖。
“崔家的狗來得真快。“謝云歸揮劍斬落后續箭矢,鹽包被劃破,傾瀉的鹽粒中滾出個鎏金匣。匣面密布針孔,正是林疏月幼時在柴房見過的機關盒——唯有蕭氏血脈可解。
弩箭如雨。
林疏月咬破指尖將血抹在鎖孔,金匣彈開的瞬間,鹽洞突然劇烈震顫。匣中灑金箋飄落,竟是先帝御筆的《平鹽策》,朱批處被大團污漬覆蓋,唯有一行小字清晰可辨:
“鹽稅十取七,三成入崔府“
“抓住他們!“
崔珩的厲喝從洞外傳來。林疏月被謝云歸拽著跌入突然開裂的地縫,腐臭的鹵水灌進口鼻前,她看見墜落的灑金箋背面顯出火浣布密文——是母親蕭玉璃的字跡:
“鹽井通幽冥,龍醒天下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