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夜,沈青崖在修補沈家祠堂的匾額。金絲楠木上“墨耕堂“三個字被蟲蛀得斑駁,他握著祖父用過的雕刀,每一筆都像在剖開舊時光。蘇枕雪提著琉璃燈過來時,他正將最后一粒金粉填入“耕“字的裂痕。
“沈先生看這個。“她展開從蘇家祠堂取來的功德簿,光緒二十四年那頁的墨跡突然變淡,“我用艾草熏過,顯出新墨覆蓋的舊賬。“
琉璃燈湊近泛黃的紙頁,沈青崖看見兩組筆跡在廝殺——祖父清峻的楷書記錄著真實糧款,其上覆蓋著蘇家三房浮夸的行草。二十年的迷霧散開,原來當年蘇家三爺挪用賑災銀,反誣沈家賬目不清。
“父親上月病中囈語,反復說'墨耕堂的債該還了'。“蘇枕雪指尖撫過沈父的信,“他書房暗格里鎖著這個。“鎏金匣中躺著半塊魚符,與沈青崖在雷擊柏下找到的正好契合。
月光漫過殘破的滴水檐,沈青崖將魚符合攏。青銅咬合的瞬間,內壁顯出一串名字——都是當年被蘇家構陷的匠戶。父親的字跡在最末:“沈氏蒙冤,不敢忘諸君。“
梆子聲驚起夜鴉,蘇枕雪忽然解下翡翠鐲子。“這是蘇家掌庫鑰匙。“她將鐲子浸入桂花釀,翡翠遇酒顯出暗紋,“三日后中元祭祖,庫房要開倉清點...“
沈青崖想起那個暴雨夜,母親隔著蘇家朱門哭喊:“我們沈家的東西,你們也敢拿!」此刻鐲子在酒液中浮沉,像一彎被囚禁的月亮。
中秋當日,蘇家派人送來纏枝蓮紋食盒。蘇枕雪揭開盒蓋時,沈青崖看見二十年前被抄走的沈家器物——祖父的雕刀、父親的琴徽、母親的纏臂金。最底下壓著泛黃的《維摩演教圖》,蓮花上的血漬已化作暗褐的蝶。
“母親說物歸原主。“蘇枕雪將畫軸展開,破損處新補的絹紗上繡著沈家族徽,“她當年從拍賣會贖回這些,一直鎖在祠堂暗室。“
沈青崖指尖拂過母親的血跡。那個暴雨夜的哭喊忽然變得遙遠,取而代之的是蘇枕雪研墨時的側臉——她總將袖口挽到肘間,翡翠鐲子磕在硯臺邊的聲響,不知何時成了他心底的更漏。
暮色四合時,他們在老宅廢墟擺起團圓宴。蘇枕雪抱著新釀的桂花酒過來,發間別著沈母留下的桃木梳。“祠堂匾額補好了。“她仰頭飲盡杯中月影,“沈先生可愿為我奏一曲?“
松風琴擱在殘存的青石階上,沈青崖奏起《佩蘭》。蘇枕雪和著琴聲輕唱,月光在她腕間空蕩蕩的印痕上流淌。曲至半闕,她忽然按弦止音:“其實我早知道聯姻對象是茶商吳家。“
一片云掠過月輪,沈青崖看見她睫毛上凝著露水。“那日摔琴不是任性。“她將琴尾焦痕對準月光,顯出燒灼的“不悔“二字,“姑祖母留下的,如今該由我續寫。“
更鼓聲中,吳家退婚的消息隨夜風傳來。蘇枕雪拆開素箋,竟是吳公子親筆:“聞卿心有所屬,不敢誤良緣。“她笑著將信箋折成紙船,放入河燈順流而下。
子夜祭月時,沈青崖在供桌上發現蘇夫人送來的木匣。打開竟是沈家地契與墨耕堂印鑒,還有張泛黃照片——十歲的蘇枕雪抱著那錠偷藏的松煙墨,在蘇家庫房笑得狡黠。
“母親說沈蘇兩家的債,該在我們這代了結。“蘇枕雪將新雕的“墨耕堂“匾額掛上祠堂,“明日正式歸還老宅地契,沈先生可愿收個學徒?“
沈青崖望著她沾了朱砂的指尖。二十年光陰仿佛在此刻回流,父親刻刀下的木屑,母親埋酒時的笑靨,與眼前人鬢角的桂花香重疊。他忽然握住她懸在空中的手:“墨耕堂的規矩,學徒要先學紉秋。“
河燈漂過二十四孔橋時,蘇枕雪腕間已換了新的銀鐲。這是用沈母的纏臂金熔鑄的,內側刻著“月渟“二字——父親信中曾說,這是祖父為未出世的女兒取的名字。
桂香染透青衫時,沈青崖在補全的《佩蘭》曲譜旁添上批注:“甲辰年中秋,與卿重修墨耕堂。舊時月色,今朝新曲。“
霜降那日,墨耕堂重開。蘇枕雪在門前栽下新竹,忽然聽見身后環佩叮咚。轉身見沈青崖捧著描金漆盒,盒中躺著翡翠鐲子與銀鐲,被紅絲線纏成同心結。
“蘇家的債還清了。“他將鐲子戴回她腕間,“沈家的債,要用余生來還。“
第一片雪落在新匾額上時,閣樓傳來琴聲。這次彈的是新譜的《紉秋曲》,琴尾焦痕處系著銀蝶穗子,隨弦音輕輕搖晃。河對岸的茶樓上,蘇夫人望著女兒的笑靨,將沈家地契折成紙船,放入初雪融成的溪流。
二十年前的雨,終于在此刻放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