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時間要么忙忙碌碌,要么無所事事。
即便偷閑半日,不是在家的環境里,也顯得有點理虧。不知道為什么,好像心只會在離家近的地方才安定。
人就是那么矛盾。
想家的時候回不了,回家的時候又期待離開。所以思念家,最渴望回家的時間總是在路上。
就像寫一本書還是寫一篇文章,最難的是開頭和結尾,最好寫的東西都在途中,在路上。
想家是什么感覺?是欲語淚先流,是抓耳撓腮,是咬文嚼字,是肝腸寸斷;是眼里相閉卻閉不上的眼睛,只是望向夜色的黑暗,心里想著那熟悉的再熟悉不過的燈火通明。沒有了母親熬夜工作的窸窣聲音,沒有了熟悉的轉動鑰匙開門的聲音,心里那種吶喊、渴望回家的聲音就越響,越清晰。
想家是一種風水。就算是最噩夢,在家醒來時一種釋然和安定,在異地,卻是陷入一種更加強烈的惶恐不安。
有朋友問,想家的情緒應該怎么辦?我看到詳細答案的最后一行說,如果情緒太強烈和持續,有必要求助心理醫生的幫助,來緩和和解決。
多么諷刺啊,不是說尋醫的行為錯誤,而是俗話說的好,解鈴還須系鈴人。
我們總有千千萬萬個理由要離開一個地方,但是回到家鄉根本沒有理由,故土的呼喚和號召,其實在你重新踩在家鄉的土地上的時候,那一瞬間的熱淚盈眶,就已經說明了答案。
不要給自己找借口。
你會說,那不如就行動,直接回家。
這是一個假命題。
離家而不能回,才是想家的滋味。
如果來去自由,人們怎么會知道寄人籬下的感受,在寂寞一點一點抓在心口的感受變得強烈,甚至于感受到了窒息、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的時候,是多么的真實真切。
情緒的軀體化,傷害的何止是一個人的心呢?
學會觀察身邊的人就會逐漸學會觀察自己,發現自己始終是異鄉人,不僅在于口音聽不懂,飲食不習慣,更是走在路上,總是與行人相背。
那些落葉紛飛的時節里,沒有人不寂寥,但想家的人卻格外滄桑。
言語總是無法盡然表達思鄉之情。但總要向前看的,總不能落得“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的境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