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五年的梅雨漲破新安江堤,漫過徽州歙縣周家村的石墻。周家染坊第一代掌缸人周天工將最后一塊歙硯沉入祖宅天井——那是縣衙胥吏帶人丈量染缸時,唯一未入稅冊的傳家物。趁濁流漫卷之際,周天工偷偷帶著一口破染缸、一塊斑駁的徽州青石板,還有幾塊歙硯殘片,舉家順流東徙。船至珠街閣漕港河,他望著放生橋靜臥如虹,裝滿新稻的商船和靛青染料的竹排交錯停靠,晨霧籠罩下盡顯漕港河邊市聲深淺的繁榮之象。周天工舀起河水中的蓼藍碎葉見其盤旋如渦,恍惚間竟在漣漪交錯處,窺見了周氏族人未來三百余年滾滾向東的靛色年輪。
萬歷五年的梅雨漲破新安江堤,漫過徽州歙縣周家村的石墻。周家染坊第一代掌缸人周天工將最后一塊歙硯沉入祖宅天井——那是縣衙胥吏帶人丈量染缸時,唯一未入稅冊的傳家物。趁濁流漫卷之際,周天工偷偷帶著一口破染缸、一塊斑駁的徽州青石板,還有幾塊歙硯殘片,舉家順流東徙。船至珠街閣漕港河,他望著放生橋靜臥如虹,裝滿新稻的商船和靛青染料的竹排交錯停靠,晨霧籠罩下盡顯漕港河邊市聲深淺的繁榮之象。周天工舀起河水中的蓼藍碎葉見其盤旋如渦,恍惚間竟在漣漪交錯處,窺見了周氏族人未來三百余年滾滾向東的靛色年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