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辭別杭州,一路來到蘇州地界。蘇州城外,楓橋橫臥河面,兩岸紅葉似火,映照清澈河水。
暮色降臨,四人緩步踏上楓橋。墨緣仰觀楓橋之上,月明星稀,江水悠然,心念一動,吟詠道: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為唐代張繼詩文《楓橋夜泊》,千古名篇。”玉靜道。
“張繼落榜后,曾在此地夜聽鐘聲,排解心中憂愁。”
玉靜莞爾一笑:“你亦為落榜書生,而今卻做了道人。”
墨緣苦笑不言,不覺間行至十字街口,見一雜貨店鋪門庭若市。
玉靜上前與圍觀者交談,得知此店欲要兌賣,需紋銀一百兩。
言語間,一位中年男子急急闖入店中,從懷中掏出精致銀盒,從中摸出紋銀交與掌柜。
圍觀人識得此人,是貨郎趙大成。白天他走街串戶,買賣貨物,夜晚則睡于破廟,日子過得緊巴。
群人皆感驚奇:“趙兄何以有如此多銀兩?”
趙大成神秘一笑:“此不便透露,我欲在此經營雜貨。”
眾人好奇之下,見趙大成又自銀盒中取出三兩紋銀,交與一匠人:
“煩請為我做一牌匾,上書‘大成雜貨店’,可否?”
匠人得銀,欣然應允。隨后趙又從銀盒中掏出五十兩銀子,高舉眾人前:“諸位久居此地,趙某今日欲請大伙兒酒樓一聚,共慶得店之喜。”
眾人紛紛叫嚷:“趙兄今日得了大財,定要痛飲一番!”
待眾人散盡,四人議論此人生活拮據,那銀盒似乎暗藏玄機,或許為妖物所贈。
玉靜眼波流轉:“且待酒宴過后,我等尋機詢問,或能得知一二。”
“小師妹所言極是,但不可打草驚蛇。”
午夜,酒宴余韻漸消,街坊紛紛離去。趙大成尚在沉醉之中,未察覺四人靠近。玉靜輕步上前道:“趙兄,此銀盒是家傳之物?”
趙大成酒意熏熏,迷糊看著四人道:“此銀盒并非家傳之物,乃是我偶然所得。”
“趙兄能否方便透露些許?此物似乎非同尋常。”
趙大成擺擺手,搖頭道:“此物來歷非凡,我亦未敢深究。各位若有興趣,日后我自當詳述。”
眾人皆感失望,見他醉醺醺離開酒樓,步履蹣跚向寒山寺而去。
寒山寺,位于楓橋之畔,因唐代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鐘樓懸掛巨鐘,名叫寒山鐘,鐘聲悠揚,曾引文人墨客駐足。
趙大成行至寒山寺后,尋得一柴房,便倒頭睡下,將銀盒緊握于懷,不久鼾聲漸起。
渡濟旋即口中念念有詞,施展道法。片刻后,趙大成囈語連連。
“趙大成,你如實說來,此銀盒有何來歷?”
趙大成囈語道:“銀盒……銀盒是狐仙贈送于我。”
“前因后果,煩請詳細告知。”
原來半月前,趙大成挑擔憩于路旁,突然,有兩只小狐貍從山口竄出,含淚凝視,頻頻點頭。
望遠一看,有一群獵狗與三獵人追來。趙大成心知其意,遂將小狐藏于擔中,以破衣雜貨遮掩。
不大工夫,三獵人上前詢問:“貨郎,可曾見兩只狐貍逃竄?”
趙大成用手一指:“哦,方才往西邊兒去了。”
等獵人們遠去,他將兩狐貍抱出,欲放回歸山,轉念又擔心二狐再遇獵人,故帶回破廟留宿。
半夜時分,破廟內忽聞窸窣響動,趙慌忙點上油燈,瞧見一只大狐舔舐二小狐。大狐見到趙大成,淚目叩首,三鞠躬后,領二小狐離去……
翌日破曉,趙大成又挑擔行商。此半月他生意獲利頗豐,欣喜之余,遂至酒肆犒賞自己。
正飲酒間,門外一青袍中年人邀飲。趙大成亦不拒絕,二人把酒言歡,日漸投機,一直喝到日落西山。
中年人邀其至家,趙大成欣然而往,不久來到一處大宅院,聽聞兩扇大門“吱呀”而開,門口站著一男一女二童子。
中年人問:“你等瞧瞧,是誰來此?”
二童子連忙行禮:“恩公!”
中年人引趙大成至正廳,設宴款待,半晌道:“恩公心善,我實言相告,二童為我家孩,是昨日恩公所救小狐。為報恩公,我有個主意,楓橋十字街有雜貨店欲售,恩公可去購下,此后便有家可回。”
趙大成長嘆一聲:“那倒是好,可無余錢。”
“我贈恩公一銀盒,可生金三次,晨起恩公速去購下此店。”
言畢中年人掏出銀盒遞與趙大成。至黎明時分,趙被寒風涼醒,發現竟睡于老槐樹下,四周更無庭院房舍。
趙大成心疑:“是昨日醉臥路旁?方才狐仙是夢中之事?”
但探手懷中,卻發現果有銀盒。喜出望外之余,遂依狐仙言語,往城中而去……
“狐仙家住何處?”渡濟追問。
趙大成面露難色:“委實抱歉,我并不知狐仙住于何處,只記得那宅院門楣上,寫著‘狐仙樓’三字。”
圓良道:“既如此,你新得雜貨店,可要經營得當,也需記得狐仙助力。”
“諸位放心,我一定用心經營,只是狐仙銀盒之恩,無以為報。”
渡濟收起法術道:“報恩之事不急。”
見趙大成仍舊鼾聲如雷,四人決定先前往蘇州城內,打聽狐仙樓消息。
天明,城內街面皆是蠶絲商鋪,工匠們正織絲造綢。絲綢于織機上流轉,成各類華麗錦緞,如同云霞絢爛。蠶農則將自家蠶絲出售,忙與商販議價。
蘇州養蠶業盛行,因氣候宜人,極適蠶桑生長。唐宋之時人口繁衍,絲綢需求大增,蘇州養蠶業隨之擴張。
朝廷亦提供桑樹苗圃、減免稅賦,以助養蠶業。其時蘇州蠶業達到巔峰,城內“蘇繡”、“云錦”享譽九州。
四人行至一蠶農面前,問其是否知曉狐仙樓。蠶農答道:“蘇州未知有狐仙樓,但有蠶娘廟。”
四人愕然,尋思這蠶娘又是何方神圣?蠶農手指東方:“廟宇建于山腳之下,四時可拜。”
四人拜謝蠶農,依其所指行去。沿途得知此廟已有數百年歷史。相傳蘇州某年大旱,桑葉短缺。蠶農憂心忡忡,唯恐生計受損,于是蠶娘傳說悄然流傳。
傳言蠶娘居于深山,能賜予豐饒桑葉。有膽大蠶農決意赴山尋蹤,歷經艱辛,終抵深山,于一片茂密桑林中,見蠶花娘子蹤影。
娘子溫婉如水,賜予蠶農桑種,并傳授養蠶秘訣。蠶農歸來后,將其恩賜告知鄉親,群人感激涕零,紛紛入山朝拜。自此蘇州蠶業再度繁盛。蠶農對蠶娘崇敬有加,視為神祗。
四人聽聞此言,愈覺廟宇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