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紫藤密碼
梅雨季的潮氣在古籍修復室里凝成細小的水珠,順著玻璃展柜蜿蜒而下。林小滿用鑷子夾起浸過藥水的棉紙,輕輕覆蓋在殘破的書頁上。修復臺上攤開的筆記本正在發(fā)生奇妙變化,那些用紫藤花汁液寫就的文字,正在與二十年前的陽光產(chǎn)生化學反應。
“所以這些熒光字跡...“轉學生陸明川湊近觀察時,白大褂袖口沾到了松煙墨,“是用不同季節(jié)的紫藤花調配的隱形墨水?“
林小滿點頭,指尖撫過母親手繪的紫藤圖譜。淡紫色的花瓣標本旁標注著娟秀小楷:“立夏后三日采集,晨露未晞時研磨,輔以白礬水定色“。這些原本記錄在筆記本夾層里的配方,此刻正投影在天花板上,與窗外搖晃的紫藤花影重疊成流動的光河。
陸明川帶來的樟木箱里,泛黃的《營造法式》扉頁赫然印著“林月華藏書“的篆體印章。少年擦拭著眼鏡上的霧氣解釋:“父親說這批藏書的主人,二十年前曾在暴雨夜救下整庫古籍。“
這話讓林小滿想起七歲那年的雨夜。母親渾身濕透地沖進病房,懷里用塑料布裹著的不是退燒藥,而是本被雨水泡脹的《金石錄》。那時她不懂母親為何對著搶救回來的宋版書又哭又笑,就像此刻她不明白,為何母親日記里的每個日期都對應著星圖上的特殊坐標。
修復室的日光燈突然閃爍起來,筆記本上的紫藤標本無風自動。當陸明川掀開《芥子園畫譜》的封底襯紙,夾在其中的信箋飄落在化學藥劑盤里。淡綠色的液體中浮現(xiàn)出母親年輕時的字跡:
致二十年后的你:
當你看到這封信時,紫藤應該爬滿了古籍館的西墻。請帶著我的遺憾與希望,去修復那些在1998年洪水中損毀的敦煌遺書...
信紙突然劇烈顫動,林小滿這才發(fā)現(xiàn)襯紙背面用隱形墨水畫著復雜的星軌圖。那些交織的銀線與母親臨終前畫的波浪紋驚人相似,而當她將星圖對準窗外的獵戶座時,筆記本里突然彈出一個暗格。
“是魯班鎖!“陸明川接過檀木機關盒,手指在榫卯接縫處輕輕叩擊,“看這包漿,應該被摩挲過成千上萬次。“他的父親作為古建筑修復師,從小給他玩的都是這種傳統(tǒng)智力玩具。
隨著最后一道橫梁歸位,暗格里滾出枚纏著銀絲的紫藤花標本。花萼處綴著的琉璃珠里,封存著粒比芝麻還小的芯片。當林小滿將芯片放入讀卡器,投影在墻上的視頻讓兩個少年屏住了呼吸。
1999年的林月華扎著麻花辮,正對鏡頭展示手中的澄心堂紙:“今天成功復刻出唐代的流沙箋,雖然...“她突然轉頭咳嗽,工作臺上堆著的中藥袋和古籍修復工具一樣多,“但師父說這些技藝必須傳下去,就像紫藤的根,在地底綿延百年才能開出花。“
視頻里的咳嗽聲與記憶重疊。林小滿終于明白,母親總在深夜搗鼓的紫藤根莖,不是為了制作染料,而是在試驗古籍修復用的天然粘合劑。那些被鄰居嘲笑為“不務正業(yè)“的舉動,原來在延續(xù)著更宏大的文明脈絡。
暴雨再次傾盆而下時,陸明川指著星軌圖某處:“看這里,紫藤第七次開花的周期正好是二十年。“他手機里的天文軟件顯示,下周將有二十年一遇的紫藤座流星雨,“你母親說的彗星經(jīng)過的夜晚,會不會是...“
話音未落,走廊傳來急促的腳步聲。陳老板舉著滴水的油紙傘沖進來,懷里抱著沾滿泥漿的漆木匣:“剛有人捐了批被洪水泡過的經(jīng)卷,說是從...“他的聲音戛然而止,老花鏡片上倒映著木匣表面的紋樣——正是母親星軌圖中缺失的那塊拼圖。
林小滿輕輕拂去木匣上的紫藤花瓣,在匣底摸到凹凸的刻痕。那是母親教過她的盲文,指尖傳來的觸感拼湊成一句話:當月光照亮第七根紫藤,所有的等待都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