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過故宮東華門的鎏金匾額時,陳悅心正盯著X光成像屏出神。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的胎體內部,二十七個微型芯片排列成北斗七星陣,納米級導線在釉層下織就銀河般的網絡。
“這是國家博物館數據庫里沒有的型號。“技術員調整同步輻射裝置的參數,顯微圖像放大到十萬倍,“芯片封裝材料檢測出永樂年間官窯特有的高嶺土成分。“
陳悅心用鑷子夾起瓷片樣本,突然想起昨夜大理崇圣寺的定位坐標。當她把樣本放入質子激發熒光分析儀時,儀器突然報警——瓷胎內層竟檢測出2009年生產的環氧樹脂黏合劑。
“陳老師!“實習生舉著平板電腦沖進來,“天壇祈年殿的修復現場出事了!“
暴雨中的祈年殿三重檐泛著冷光。吳宗宇蹲在漢白玉須彌座上,指尖摩挲著新鑿開的混凝土碎屑。他身后展開的全息投影里,三維建模顯示西配殿的六根金柱內部被替換成鋼筋結構。
“這是上個月剛做的無損檢測報告。“他將電子檔案摔在工程監理面前,蘇州腔里壓著火氣,“當時顯示所有木構件都是光緒年間的老料,現在這些標號C30的混凝土怎么解釋?“
監理抹著冷汗后退,踩碎了地面積水里的琉璃瓦倒影。誰都沒注意到,無人機群正在云層間組成環形陣列,鏡頭聚焦在吳宗宇手中的混凝土樣本上。
同一時刻,國貿三期79層的全息沙盤前,言陽正將青花瓷芯片數據導入系統。當三維模型與香格里拉白水臺地形重疊時,二十七個光點突然構成莫高窟第328窟的平面圖。助理悄聲提醒:“吳氏地產的拆遷隊已經進駐景泰藍工坊。“
“讓劉博士去驗收。“言陽轉動尾戒上的藍寶石,監控畫面切換到陳悅心實驗室,“是時候讓青花瓷開口說話了。“
陳悅心在電子顯微鏡前猛地抬頭。她剛剛發現瓷片斷口處的金箔殘留,竟與母親調色本里記載的“錯金工藝“完全一致。手機突然震動,吳宗宇發來的混凝土樣本碳14檢測報告顯示:生產日期2009年7月。
雨夜十點零七分,陳悅心冒雨沖進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部。紫外線燈下,父親那本被撕去封面的《西北考古日志》殘卷顯出水漬痕跡。當她用氣相色譜儀分析紙樣時,突然在扉頁夾層發現半張航拍膠片——莫高窟九層樓前的沙地上,二十七個帳篷排列的方位與青花瓷芯片陣列如出一轍。
“這是1999年中德聯合考古隊的宿營地圖。“值班老館員推著老花鏡,“不過官方記錄里那次科考只持續了七天。“
陳悅心指尖發冷。膠片邊緣殘留的指紋經數據庫比對,竟然與三小時前言陽私人飛機衛生間發現的考古日記殘頁完全吻合。她打開民航追蹤系統,發現那架灣流G650此刻正在敦煌機場上空盤旋。
凌晨兩點十九分,陳悅心在實驗室有了驚人發現。當她用原子力顯微鏡掃描青花瓷芯片時,表面納米刻痕竟顯現出敦煌藏經洞封門石的拓片紋理。更詭異的是,芯片啟動時發出的電磁脈沖頻率,與吳宗宇提供的混凝土樣本中的鋼筋共振頻率完全一致。
“這是某種定位裝置。“聲學專家盯著頻譜分析儀,“當特定頻率的機械波傳入地下,能探測中空結構......“
話音未落,實驗室突然斷電。應急燈亮起的瞬間,陳悅心看見玻璃幕墻外有黑影閃過。她抓起紫外手電追到天臺,發現圍欄上系著條蘇繡帕子,金線繡的纏枝蓮紋在雨中泛著冷光——正是言氏集團的標志。
帕角藏著枚陶瓷存儲卡,陳悅心用文物局解碼器讀取時,全息投影突然展開:二十年前的莫高窟考古現場,父親正將青銅匣交給穿西裝的男人。雖然畫面經過處理,但那人抬手看表時露出的朱砂痣,分明是年輕時的言陽父親。
晨霧漫過天壇圜丘時,吳宗宇在拆遷工地有了意外發現。探地雷達顯示景泰藍工坊地下九米處存在金屬空腔,掃描圖像呈現標準的正十二面體結構。當他調取施工圖紙對比時,突然發現父親簽名頁的水印,竟是放大百倍后的琴譜金絲暗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