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元生帶著至關重要的情報奔赴延州后,楊啟源便全身心投入到后續情報的搜集工作中。她深知,自己已然成為大宋在西夏境內不可或缺的耳目,回京城對她而言,不僅會中斷這來之不易的情報線,還可能陷入宮廷的復雜紛爭。
在西夏城中,楊啟源每日依舊守著鋪子,不過暗中卻擴大了情報網絡。她利用鋪子作為掩護,結識了不少往來的行商、當地的小吏。這些人看似普通,卻能帶來各方消息。她時常與他們閑話家常,從只言片語中敏銳捕捉對大宋有用的信息。
有一日,一位常來鋪子的行商無意間提到,西夏朝堂上對于是否再次進攻大宋產生了分歧。主戰派主張趁宋軍尚未完全調整好部署,一舉突破邊境防線;而主和派則擔憂戰爭會帶來巨大損耗,且大宋實力不容小覷。楊啟源表面不動聲色,心里卻清楚,這是個極為關鍵的信息。
為了進一步確認消息的準確性,她通過各種渠道,與西夏朝堂中的一位低級官員建立了聯系。這位官員雖官職不高,但在朝堂走動頻繁,知曉不少內幕。楊啟源以珍貴的中原絲綢作為誘餌,成功從他口中得知,主戰派正積極游說,試圖說服西夏王盡快出兵。
楊啟源迅速將這些情報整理好,藏在特制的香料包中,等待著與梁元生約定的接頭時間。然而,西夏城內突然加強了戒備,到處都是巡邏的士兵。原來,西夏王察覺到內部可能有情報泄露,下令嚴查。
楊啟源并未慌亂,她利用平日里與城中百姓建立的良好關系,將香料包藏在一位老婦人家中。老婦人是她鋪子的常客,對她十分信任。在士兵頻繁的搜查中,楊啟源憑借著在城中積累的人脈和巧妙的應對,一次次躲過了懷疑。
而在延州,范仲淹收到梁元生帶來的情報后,正加緊布防。但朝中的保守派卻不斷施壓,要求他謹慎行事,不可輕易調動兵力,以免引發戰爭。范仲淹陷入兩難,他深知楊啟源情報的重要性,可朝堂上的壓力又讓他不得不有所顧慮。
此時,梁元生再次出發,冒著風險返回西夏。他與楊啟源成功接頭,拿到了藏在香料包中的情報。看著愈發嚴峻的局勢,楊啟源決定,若有必要,她將親自潛入西夏軍營,獲取最直接的軍事部署信息。
回到鋪子,楊啟源開始精心準備潛入所需的衣物和偽造的通行令牌。她知道,這一去危險重重,但為了大宋邊境的安寧,為了無數百姓的安危,她已做好了赴湯蹈火的準備......
在福寧殿中,官家端坐在御座之上,臉色陰沉得仿佛能滴出水來。歐陽修小心翼翼地站在下方,大氣都不敢出。
“范仲淹、韓琦,他們眼里還有沒有朕!私自調兵遣將,還與一個小小宮女攪和在一起,成何體統!”官家猛地一拍龍椅扶手,怒聲呵斥。
歐陽修趕忙跪地,說道:“陛下息怒,范公與韓公皆是一心為國,楊姑娘傳遞的情報對邊境安危至關重要,他們實是為了大宋江山社稷著想。”
“住口!”官家打斷他,“即便如此,也不能擅自行動,這是公然違抗朕的旨意!”
與此同時,遠在延州的范仲淹正站在城墻上,望著遠方的山川,思考著下一步的軍事部署。他絲毫不知京城的這場風暴,只專注于如何憑借楊啟源傳來的情報,構建起堅固的防線,抵御西夏的進攻。
韓琦則在軍營中,忙著訓練士兵,籌備糧草。他一心撲在軍務上,期待著能在戰場上給西夏沉重一擊,保大宋邊境太平。
而在西夏的楊啟源,又探聽到一則驚人消息:西夏王打算聯合周邊部落,對大宋發動一場規模空前的進攻。她不敢耽擱,迅速將情報藏在一塊特制的玉佩中,準備與梁元生接頭送出。
在西夏城的秘密聯絡點,楊啟源見到了梁元生。兩人剛交接完情報,就聽到外面傳來一陣嘈雜的腳步聲。原來是西夏士兵接到密報,正在全城搜查可疑人員。
楊啟源和梁元生迅速躲進暗室,屏住呼吸。士兵們在外面翻箱倒柜,搜尋許久才離開。待危險過去,楊啟源深知處境愈發危險,但她沒有退縮,決定繼續深入西夏權貴圈子,挖掘更多關鍵情報。
京城這邊,官家雖未氣暈,但怒火難消,下令召回范仲淹與韓琦,準備當面質問。朝堂之上,保守派大臣們暗自得意,覺得扳倒政敵的機會來了,開始暗中勾結,打算在范仲淹和韓琦回京時,聯名上書彈劾,將他們徹底趕出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