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源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理解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接下來就要講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二者緊密相連,共同勾勒出社會發展的底層邏輯,對我們這場改革的走向影響深遠。”
晏清素滿臉求知欲,率先發問:“這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聽起來有些抽象,到底該如何理解呢?”
楊啟源不緊不慢地解釋:“所謂經濟基礎,其實就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而上層建筑呢,則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簡單來講,經濟基礎是根基,上層建筑是建立在這個根基之上的‘高樓大廈’。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沒有經濟基礎的存在,上層建筑無法獨立存在。就像一幢房子,支撐這幢房子的基礎是地基,地基足夠牢固,房子才能蓋起來。熟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就這道理。”
晏殊若有所思,微微點頭:“這么說,經濟基礎就像是房子的地基,上層建筑是房子的主體?”
“正是這個道理。”楊啟源肯定道,“地基打得怎么樣,直接決定了房子能蓋多高、多穩固。就拿歷史上朝代的更迭來說,當舊有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經濟基礎搖搖欲墜時,建立在其上的上層建筑,像政治制度、法律體系、文化觀念等,也會隨之陷入混亂,最終被新的上層建筑所取代。
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筑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取決于其經濟基礎的性質。例如,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地主與農民的關系,因此其上層建筑表現為封建貴族的政治統治和法律制度。
當一個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化時,上層建筑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
富弼皺著眉頭,憂心忡忡地問:“那放在我們現在,經濟基礎是如何決定上層建筑的呢?”
楊啟源神色認真,分析道:“如今商業日益繁榮,新的經濟模式不斷涌現,這就意味著經濟基礎在發生變化。舊有的一些政治制度、行政流程,卻還停留在過去的模式,無法適應新經濟形勢的需求。比如,現有的商業稅收制度繁瑣復雜,不僅增加了商戶的負擔,還阻礙了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對上層建筑進行改革,簡化稅收流程,制定更合理的稅收政策,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然而,上層建筑并不是被動地接受經濟基礎的決定,它也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時,它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反之,則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其二,上層建筑通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來控制和影響社會生活,從而影響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速度。這個原理不僅揭示了社會結構的基本規律,也為理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它強調了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質,將社會分為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并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
周朝王朝形態由奴隸制逐漸轉變為封建制,而封建制的必然結果就是封建地主們的兼并戰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器的大規模應用,能產出大量財富的田地,使得各諸侯國勢力膨脹,開始威脅周王室的安全,因此此時的諸侯國不但不是周王室藩屏,反而成為周王室的嚴重威脅。”
晏清素面露擔憂:“可改革上層建筑,涉及諸多方面,會不會引發社會動蕩?”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筑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楊啟源目光堅定,說道:“改革必然會面臨挑戰,但只要我們遵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律,穩步推進,就能化險為夷。我們要以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逐步調整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領域,讓其與經濟基礎相適配,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就像修繕一座老房子,我們先穩固地基,再逐步修整房屋結構,最終讓整座房子煥然一新。只要每一步都穩扎穩打,改革就能順利推進,為國家的繁榮開辟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