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源向晏殊辭行后,回房精心籌備與包拯的會面。客房里,燭火跳躍,她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凝眉深思,把司法改革的思路梳理得條理清晰。
第二日天剛破曉,楊啟源穿上洗得泛白卻整潔的布衫,將記滿司法弊端與改革設想的筆記小心揣進懷中。正準備出門時,晏殊恰好路過。
晏殊見他行色匆匆,心中已然明白,神色關切地叮囑:“包大人剛正不阿,但當下局勢復雜,你與他交談務必坦誠又謹慎,不可操之過急。”楊啟源鄭重點頭,感激道:“多謝晏公提點,啟源定當銘記。”
抵達包拯府邸,楊啟源深吸一口氣遞上拜帖。很快,門房引他入府。包拯已在正廳等候,見他進來便起身相迎。楊啟源趕忙行禮,恭敬說道:“前幾日剛剛與包大人相見,今日冒昧拜訪,望大人海涵。”
包拯微笑示意他坐下,開門見山地說:“聽聞小友有要事相商,不妨直言。”楊啟源打開筆記,將司法體系里權貴干預斷案、冤案積壓等沉疴一一指出,言辭激昂:“包大人,如今司法黑暗,百姓申冤無門,若想撥亂反正,非得徹底改革不可。”
包拯面色凝重,聽完后緩緩點頭:“小友所言皆是實情,這些問題我也一直在關注。只是改革觸動多方利益,推行起來談何容易。”兩人就此深入探討,從完善律法條文到強化司法監督,楊啟源從包拯的見解中深受啟發,許多模糊的構想逐漸清晰。
與此同時,晏殊得知官家近日打算出宮微服私訪,心中暗叫不好。他深知,官家若此時出宮,極有可能與楊啟源產生沖突,以官家對變革的審慎態度,定會給楊啟源招來災禍,甚至讓變革計劃付諸東流。
于是,晏殊匆匆入宮求見。在偏殿見到正要出行的官家,他大禮參拜后急切說道:“陛下,臣聽聞您欲出宮,臣以為當下時機不妥。”
官家微微皺眉,問道:“晏愛卿,為何不妥?朕不過是想出去體察民情。”
晏殊低頭,誠懇諫言:“陛下,臣已安排專人收集各地民生近況、稅賦詳情以及民間疾苦,不出三日,這些詳盡的民情卷宗便會呈到陛下案頭。陛下在宮中審閱這些卷宗,既能全面了解民間狀況,又能避免宮外諸多未知風險,豈不更好?”
官家思索片刻,微微點頭:“如此甚好,那就依晏愛卿所言。”
晏殊心中暫時松了一口氣,卻發現官家坐在雕花楠木椅上,周身散發著上位者的威嚴。他手中隨意把玩著一枚羊脂玉佩,目光卻銳利如鷹,緊緊盯著下方恭敬站立的自己。
“晏愛卿,”官家開口,聲音低沉卻不容置疑,“聽聞近日有個宮女,膽大妄為,四處宣揚朝廷變革之事,還與宮外之人有所勾結,攪得朝堂上下暗流涌動,你可知曉此事?”
晏殊心中猛地一沉,瞬間明白官家所指正是楊啟源。但他面上依舊波瀾不驚,鎮定自若地拱手道:“陛下,臣近日忙于政務,對后宮瑣事并未過多關注。若真有這等目無法紀的宮女,定是后宮管理疏忽,臣定會協同內務府嚴查。”
官家微微瞇起眼睛,將玉佩輕輕放在桌上,發出清脆聲響,仿佛一記重錘敲在晏殊心上。
“晏殊!”官家突然厲聲喝道,“你可知楊啟源犯下了多大的罪孽?她私自出宮也就罷了,竟還擅自前往西夏、遼國,還與朝中諸多大臣秘密會面,卻獨獨不肯來見朕!這分明是沒把朕放在眼里,而你們,大半個朝堂的官員,一個二個阻擋朕追捕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