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晏殊的回稟,官家臉上的神情瞬間凍結,隨后一股怒焰“騰”地躥起,面龐漲得通紅,雙眼仿佛要噴出火來。“晏殊,你可知自己犯下多大的過錯?楊啟源公然抗旨出逃,你卻連她何時離開的都未能及時察覺!”官家咆哮著,猛地一腳踢翻了身旁的椅子,那椅子“哐當”一聲倒地,在空曠的大殿里回響。
晏殊“撲通”一聲跪地,額頭緊貼地面,冷汗順著鬢角滑落:“陛下請降罪,老臣疏忽大意,辜負陛下信任,萬死莫贖。”
官家在大殿中瘋狂踱步,嘴里不停地咒罵:“這個楊啟源,朕對她一再容忍,她卻這般無法無天!她以為跑得掉?傳令下去,全國各州府縣衙,即刻張貼畫像通緝,城門、渡口、要道,一個都不許放過!加派人手,日夜巡查,但凡有可疑之人,一律嚴加盤查,敢有包庇者,株連九族!”
此時,楊啟源早已快馬加鞭遠離京城。她身著粗布麻衣,面龐被塵土沾染,只有那雙眼睛依舊明亮而堅定。官道上揚起陣陣塵土,她一刻不敢停歇,心中清楚官家必定惱羞成怒,全力追捕。
路過一片農田時,楊啟源瞧見一位老農在田間唉聲嘆氣,便翻身下馬詢問。老農苦著臉說:“姑娘,今年這雨水不好,莊稼收成怕是沒指望了,可上頭的賦稅卻一點不少,這日子沒法過了。”楊啟源心中一沉,暗暗記下。
幾日后,楊啟源抵達一座小城。城中熙熙攘攘,她在街邊茶館歇腳,聽到鄰桌有人小聲議論:“聽說了嗎?上頭派了好多官兵下來,說是在抓一個重要的逃犯,弄得人心惶惶。”楊啟源心頭一緊,不動聲色地喝完茶,匆匆離開。
隨后低著頭去看看追捕畫像,覺得畫得挺像的:可愛的娃娃臉永遠笑著眼睛大大的望著你,連楊啟源自己都不禁要問,這是逃犯嗎?哪見過這么萌的逃犯?
楊啟源對自己的長相永遠是一致的:自己是相貌平平的,但屬于可愛型。想完,還將自己的追捕畫像撕下一張折好并往自己懷里一放,就收藏起來了,畢竟有人幫我畫像,我在大宋成名人了,這一切還真感謝官家。本來鬧大天是在京城有名,現可倒好,一個不懂得抓主要矛盾的官家,讓我這個小女子在全國有名,這樣的廣告效果,我只能說謝謝,如同當年草船借箭后,諸葛亮感謝曹操一樣。
夜里,楊啟源投宿在一處偏僻的客棧。剛準備休息,就聽到外面傳來官兵的喝問聲。她趕緊吹滅蠟燭,躲在門后,心跳急速加快。只聽官兵大聲叫嚷:“挨家挨戶仔細搜,別放過任何一個角落!”腳步聲越來越近,楊啟源屏氣斂息,手心里全是汗。好在官兵在客棧簡單查看一番后便離開了,楊啟源這才松了口氣,意識到往后的路只會愈發艱難,但她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心中沒有絲毫退縮之意,暗暗發誓:“官家,等我掌握了足夠的實情,定要讓你看看這大宋真正的民生。”官兵的腳步聲漸漸遠去,楊啟源緊繃的神經才慢慢放松。她知道,這樣的驚險還會不斷上演,可追尋真相、改變大宋現狀的決心,卻在心底燒得愈發熾熱。簡單收拾行裝后,她趁著夜色再度啟程,心中只有一個目的地——江寧府,那里有王安石。
一路曉行夜宿,楊啟源風餐露宿,躲避著官兵盤查。她不敢走大路,常騎馬沿著偏僻小道前行,餓了就啃幾口干糧,渴了便尋山間清泉,睡覺也是天當被地當床,如果冷了,睡馬背上,多余衣服蓋著。這天,她正穿行在一片茂密山林,突然聽到前方傳來一陣嘈雜聲。她警覺地躲到一棵大樹后,只見一群官兵押著幾個百姓,大聲呵斥:“說,有沒有見過一個女子路過?長得像畫像上的人!”百姓們嚇得瑟瑟發抖,紛紛搖頭。楊啟源心中一陣無奈,只能等官兵離開后,才繼續趕路。
終于,楊啟源抵達江寧府。剛踏入城中,她就感受到一股與別處不同的活力。街邊店鋪林立,往來百姓神色平和,偶爾還能聽到有人討論新政。她尋了個隱蔽的小客棧住下,稍作休息后,便開始四處打聽王安石的住處。
一番周折后,楊啟源終于站在了王安石居所外。她深吸一口氣,整理好衣衫,上前叩門。門開了,一個書童模樣的少年探出頭來。楊啟源低聲說道:“我從京城而來,有要事與王大人相商,煩請通稟。”書童打量她一番,猶豫片刻,讓她稍等。
不多時,書童回來,引她入內。在書房中,楊啟源見到了王安石。她當即跪地,懇切說道:“王大人,我乃楊啟源,如今被官家通緝,一路南下,只為向您訴說民間疾苦,共謀大宋變革之路。”王安石微微皺眉,將她扶起,心中已然有數,畢竟京城的事他通過晏殊、范仲淹等知道了不少,連自己府中都有議論,紛紛佩服楊啟源,連開門的書童也是其中之一:“楊姑娘,你一路艱險至此,必有緣由,不妨細細道來。”
楊啟源便將自己的情況,在各地所見所聞,從百姓被苛捐雜稅壓得喘不過氣,到土地兼并嚴重,民不聊生,一樁樁一件件,詳盡地說給王安石聽。王安石聽得神色凝重,時而嘆息,時而沉思。待楊啟源說完,他緩緩開口:“姑娘所言,與我所想竟有諸多契合之處。如今大宋積弊已久,變革勢在必行,只是這前路,必定艱難險阻。”
兩人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天色漸暗。楊啟源知道,自己在江寧府尋得了志同道合之人,可危險也悄然逼近。官家的通緝令或許很快就會傳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