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一個暈船的人當海軍司令?”
“是的。”楊啟源臉上露出自豪地微笑:“那位海軍司令,他陸上打仗也非常厲害。”
李公麟不作聲,只聽楊啟源繼續說:“從東北一直打到海南島。其實,不僅僅是他,那支部隊將領都做到了。后來,在新的種花家成立之,他被教員任命為海軍司令。”楊啟源說到這,突然發現是對著宋朝的人說了,便拉著李公麟回到船艙,拿出世界地圖,邊指邊講解:“我們在分析歷史和現代政治經濟外交的時候,往往不得不考慮地理層面的緣由,這個就是地緣分析。
在地緣分析中,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陸權論,它認為人類的主要活動范圍在大陸上,而占據有世界陸地三分之一的亞歐大陸必然會成為世界的中心,擁有亞歐大陸,那么其他地方都不足以與之爭鋒。世界島的優勢在于他擁有著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量,最豐富的資源,最多的人口,這些對于工業生產無疑是最重要的,一旦掌握了亞歐大陸就能完成經濟上的大陸內循環,從而邊緣化其他的地緣板塊。
第二種,與陸權論針鋒相對的是海權論一國最重要的就是制海權,將來,世界各國通過工業生產商品,通過商業,遠銷海外攝取利益,這樣可以遠遠超過傳統的農業,手工業的獲利效率加速著人類文明的成長,作為主要的經濟方式,工業和商業這一鏈條式的過程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因素。海洋的主要航線可以給國家帶來大量收益,為了保護這個利益,海洋的軍事安全就是頭等大事,而且海洋力量也可以將戰火屏蔽在生產生活的核心地帶大陸之外。因此,未來制海權甚至比制陸權還要重要。
對于瓷而言,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陸權國家,我在陸上被通輯時,會選擇到海上飄;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海權國家,糾結不清明知道我在海上飄,也因為遼國的側軸,想占朝鮮半島或日本也變得有心無力。
瓷是一個既是陸權國家,也是海權國家,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其實就是一個深向太平洋的大半島,換個稱為華夏半島,這個半島構成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
瓷因此擁有了海陸兩條戰略邊界
華夏半島的統一和開發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厚重禮物,這一遺產穿越了時空直到今天,依然在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原動力。縱觀歷史,中華文明之所以能一次次倒而復起衰而復興,正是因為有華夏半島做壓倉石。故我們沒法重陸輕海,也沒法重海輕陸,只能是海陸并重。
陸權,我們目前生產生活大多數依賴于農業,農業條件的優越與否和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低密切相關,畢竟土地才是根本,不然怎么稱為中土呢,用更確切的說法是中原王朝。但中原王朝時不時受另一種文明姿態相威脅,這是完全不同的文明姿態,即游牧民族,或者叫種植業文明,他們來自北方形成一個橫貫歐亞的游牧帶,游牧民族由于更加依賴天時,缺乏改造自然的手段生產生活,更不穩定,政權也同樣不穩定。他們在遇到比較嚴重的災害時往往會劫掠農耕區的物產,以維持自己的生存。農耕游牧民族矛盾,而這個矛盾又讓兩大類型文明不斷進行著毀滅,重生的涅槃過程對人類來說無疑是影響深遠。
對于瓷目前而言,游牧民族無異于遼國,還有他內部的蒙古和女真了。故瓷非得統一不可。這也是我支持范仲淹改革的原因。所以,我才不管糾結不清怎么想?”
楊啟源話音剛落,李公麟回憶“我聽介甫說過,他看您考察遼國寫的報告時,范希文等人正好都在場看完最后一頁,他將奏折往龍案上一擱,長嘆一聲,滿臉無奈。當時,雅子就考慮到這一步。”
“是的。這畢竟是身為陸權國家應該考慮這一步。”楊啟源又繼續講:“說完陸權,重點說海權。畢竟瓷明顯重陸輕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