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在一旁,疑惑問:“那小說怎么發表,才能達到溫水煮青蛙的目的?”
周敦頤想了一下:“先在小報上連載,吸引讀者。”這些小報也有一批類似于今天的記者、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等工作人員,因為小報的出版發行不用經過官府審批,他們的出版發行速度比邸報要快,內容也比邸報要豐富。很多邸報不允許發布的或未經確定的消息,小報也會捅出去。有時為了發行量,還會對事件添油加醋以博眼球。因此,小報非常受歡迎,發行量很大。
“好主意!”楊啟源雙手一拍,眼神發亮:“報紙的受眾廣。”隨后興致勃勃地分析著:“在上面連載能讓更多人接觸到你的小說,慢慢影響他們的思想。然后有了閱讀量,推出思想,再結集出版。”
周敦頤贊同地點了點頭,目光中滿是贊許:“循序漸進,穩扎穩打。這樣一來,既能培養讀者群體,又能讓新思想更易于被接受。”
李公麟聽到這,笑著說:“這樣,官家都不知道怎么允許這小說傳播了。”
畢竟是潛移默化嘛,楊啟源用那兔的語氣:“等官家察覺的時候,怕是新思想已經有了一定的傳播基礎了。”
“這溫水煮青蛙的法子,妙啊!”李公麟不由自主地贊嘆道,隨后雙手抱臂,身體前傾,饒有興致地問:“那想好小說在報紙上連載的具體事宜了嗎?比如多久更新一次?”
周敦頤稍微思考了一下:“楊啟源可以女扮男裝,到白鹿洞書院邊學習邊發表小說,傳播思想,一天更新一次,如何?”
楊啟源興奮地站了起來:“能在白鹿洞書院學習,啟源求之不得,我看用楊煥之作為我男子名,方便在書院學習。”說完后心想,白鹿洞書院在大宋可謂是清華北大的存在,盡管千年后讀書方便,但清華北大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讀的。至于傳播思想,在新文化運動期間,也是通過大學這個場地,傳播思想,引發變革。
想到這里,楊啟源詢問道:“我能用白話文寫小說嗎?”
“什么是白話文?”周敦頤表示疑惑。
楊啟源解釋:“假如將我們說的話一字不差的記錄下來,形成文章,就叫白話文。”
“原來如此,”周敦頤單手輕撫著下巴,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地點點頭:“以平常說話之方式記錄,倒也通俗易懂。”隨后,爽快地說:“可以這樣做,有利于傳播思想,讓更多的人知道。”
楊啟源看了看周敦頤,心里充滿了感激,仿佛間,又看到了他的后代,寫了一篇又一篇的白話文小說,影響整個中華民族,也使得白話文運動,用民族共同語的形式。因為,這是面向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民大眾的。這些更加淺顯、生動的口語說法,老百姓一聽就懂,一看便知。
楊啟源打算提前做這個事,同時又與文言文并行,讓思想變革進行的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