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再心懷天下,回憶到這也忍不住笑了,食指曲起抵住下巴,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想:“這樣下去,明清兩朝的皇帝還真是省事不少,不過這也算是一種制度上的不同吧。”同時忍俊不禁:“若是官家真碰到了,怕是得愁死,那可是換年號的愁吧。不過,官家有楊啟源身邊,換年號鐵定換個更快,而且這些想法若是讓官家知道了,怕不是要氣得跳腳。”
高高在上的官家趙禎發現正在陷入回憶且笑著的范仲淹,提醒一下:“范愛卿,有什么好事給大家分享一下?”
范仲淹馬上回到現實,繼續朝堂辯論,“諸位大人,《實踐論》并非要摒棄祖宗之法,而是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實踐探索,讓祖宗之法更好地適應大宋的發展。如今大宋面臨內憂外患,若不革新,如何能保我大宋江山社稷?”范仲淹慷慨激昂地說道。
一位保守派老臣冷哼一聲:“范大人,你這不過是巧言令色。祖宗之法傳承千年,豈是你說改就能改的?改革只會讓大宋陷入混亂。”
范仲淹看著這位老臣,嚴肅地回應道:“李大人,時代在變,大宋的局勢也在變。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增強了趙國的實力。這些都是變革帶來的好處。我們大宋為何不能借鑒?”
雙方你來我往,辯論陷入了膠著狀態。而此時,官家趙禎在垂拱殿內,密切關注著朝堂上的辯論情況。他雖然對楊啟源的手段和能力感到驚嘆,但也擔心改革會引發更大的動蕩。
散朝后,官家聽完趙猛的分析后負手在大殿中來回踱步,沉吟片刻后看向趙猛:“你說這楊啟源究竟是何心思?”
趙猛搖了搖頭:“臣看不出來,一個年輕的小姑娘,怎么會有那么多點子應對改革?而且,她對我們的了解很多。”
“這也正是朕所擔心的”趙禎神色凝重,背在身后的手不自覺地握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她對朝堂局勢和朝臣心思如此了解,我們卻對她知之甚少。”
“是啊,”趙猛右手摩挲著左手扳指,眼眸低垂叫人看不清神色,沉吟片刻后才緩緩開口:“她的想法著實難以捉摸,想改革又不到京城來。”
“或許她是有自己的考量吧。”趙禎左手撐著腦袋,右手在御案上輕輕敲擊,面上帶著幾分思索:“不來京城,行事也能更方便些。”
“官家,不在京城,信息并不方便。”晏殊這時進來。
趙禎深以為然地點頭,右手食指微曲托于下頜:“但她在地方上的一舉一動,朕也都有所耳聞,這信息傳遞雖有延遲,倒也不算大礙。”
“但可能就利用信息差。”晏殊分析后得出結論。
“利用信息差。”趙禎手指敲擊桌面的動作一頓,看向晏殊,眼神中多了幾分贊賞“你這說法倒是有理,她在地方上推行那些舉措,朕也只能事后知曉。知曉后又成趨勢,無法阻止,這正是她的高明之處。”隨之放下手,靠在椅背上,神色復雜,有欣賞也有忌憚。“待朕知曉時,也只能順勢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