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頷首沉吟片刻,眸底浮現贊賞之色:“觀楊姑娘你的詩作,皆是借物詠志,想來也是心向高潔之人。”負手踱步,望向院外竹影:“不知你可曾讀過我寫的《愛蓮說》?”
楊啟源淡淡笑了笑,因為這篇文章,才知道周敦頤的:“當然讀過,這篇文章思想主要體現在對蓮花高潔品格的贊美,以及作者借此表達自己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文章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引出后文對蓮花的描寫和議論。通過對比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盛愛牡丹和您獨愛蓮的不同態度,表明了自己對蓮花的偏愛及其原因。在描述中,蓮花被賦予了君子般的美好品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些特質象征著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莊重質樸、正直不茍、豁達大度、美名遠揚且行為端正等高尚品德。
同時,文中還以菊花象征隱士,牡丹象征富貴之人,從而進一步襯托出蓮花所代表的君子之風的難能可貴。作者通過對這三種花的品評,實際上是在表達對人生道路的抉擇: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也不愿像世俗之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而是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綜上所述,《愛蓮說》的中心思想是贊美蓮花的高潔品格,并以此寄托自己對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現在這個社會風氣的批判和反思。”
周敦頤不由得吃了一驚,楊啟源的解讀比較符合他的思想:“蓮花,在污濁環境中依然保持純潔,在清澈的水中也不失端莊的特質。我們這個時期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相對繁榮的時期,但同時也充滿了各種矛盾和沖突。社會風氣日漸浮躁,士人階層中出現了許多追求名利、忘卻道德的現象。吾對此深感憂慮,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喚醒人們對高潔品德的追求。”
楊啟源稍微思考一下:“無論是無極也好,還是蓮花也罷,都需要‘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只有內心平靜,才能安心做學問,使自己變得比較有智慧。哪怕以后遇到更多的艱難險阻,仍然能夠處之泰然。”
周敦頤點點頭,開玩笑:“所以,你才想到‘官家尋美人’,讓他廣為傳播?”
楊啟源呵呵一笑:“轉移他的注意力總是好的,畢竟他這朵‘牡丹’在萬人中央,一言一行都受關注,盡管光芒萬丈,但總受約束。一個當朝天子沒事干追美人,本來他就喜歡張娘子,寵妾滅妻就己經受非議了,再加這個,要是傳出去,官家的名聲可就變成‘愛美人不愛江山’,楊啟源食指微曲托于下頜,眸底閃過一抹幽光,話語里藏著不易察覺的諷刺:“官家還真是……那這消息要是放出去,只怕會鬧得滿城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