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長江不僅僅是坐馬車,而是先將馬車放在船上,然后坐船。這一點非常耗費時間。但由于是官家出行,盡管微服私訪,這部分工作都有人做,就連官家都只能等待。
楊啟源相當討厭這等待的時間:在種花家,到處都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過長江小意思;在大宋,以前是一、兩個人也無所謂等待。為了不讓自己的暴脾氣發作,她選擇繼續給小竹回答秦嶺淮河的地理問題,耳語道:“在等待的時間,我們繼續講秦嶺淮河問題,不知你注意到沒有,現在已經冬天了,但河流不結冰。”
小竹掀起棉簾發現長江水面寬闊,冬日里水流湍急,渾濁的浪濤拍打著船舷。楊啟源繼續講:“秦嶺淮河地區以北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河流一般會結冰;以南地區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河流基本上不結冰。故這是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它大致與冬季0℃等溫線相一致,也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此外,它還大致與我國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相吻合,以北地區年降水量普遍少于800毫米,屬于半濕潤區;以南地區年降水量超過800毫米,屬于濕潤區。這種氣候上的巨大差異,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方式。比如北方冬季寒冷,人們需要供暖設備來度過漫長的冬天;南方冬季相對溫暖,供暖需求就沒那么大。”
小竹聽了楊啟源耳語這樣一大段話,不由得回過頭,問道:“那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
楊啟源微笑,繼續耳語:“首先,農業生產大不同。從農業生產來看,秦嶺淮河一線是水田農業和旱地農業的分界線。北方主要是廣闊的平原,降水相對較少,以旱地農業為主,種植小麥、玉米等耐旱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南方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降水充沛,以水田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茶葉等喜濕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小竹肯定聽說過有句熟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這句熟語就生動地體現了這條分界線兩側農業生產的差異。”
小竹點點頭,耳語:“是的,淮河以南的橘子,移植到淮河以北就變為枸橘。”
楊啟源見小竹聽懂了,繼續耳語:“而且,自然植被各有特色,秦嶺淮河一線同樣有著明顯的區分。北方以暖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一到秋天,樹葉紛紛變黃飄落,呈現出一片金黃的景象;南方則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四季常綠,郁郁蔥蔥。這種植被類型的差異,歸根結底也是由氣候和降水條件決定的。
飲食文化上,南北差異更是明顯。北方氣候干燥寒冷,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等為主,所以北方人多以面食為主食,像面條、饅頭、餃子,樣樣花樣百出。而且北方人口味偏重,喜歡咸香濃郁的食物,烹飪方式也多以燉、炒、炸為主,一道鐵鍋燉大鵝,滿滿都是北方人的豪爽。南方氣候溫暖濕潤,盛產水稻,米飯自然成了南方人的主食首選。南方飲食口味偏清淡,講究食材的原汁原味,烹飪方式多采用清蒸、煲湯、白灼等,比如廣東的白切雞,最大限度保留了雞肉的鮮嫩和營養。
不僅僅是在地理意義上重要,歷史意義上影響更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