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畢業我考不了高中,只得報中專校。我了解到,上海電機制造學校,上海機器制造學校是劉少奇主席視察過的學校,在中專校中是比較好的學校。尤其是上海電機制造學校,條件更好一點,是四年制的。
上海電機制造學校,有電機專業、鍋爐專業、工廠供電專業、儀表專業。電機專業是其中最好的專業,也是最熱門的專業,當時我國的電機制造最方興未艾急需這方面的人材。我報考了上海電機制造學校電機專業,錄取通知來后,我也如愿以償地進入電機班學習。
上海電機制造學校位于閔行。閔行是上海新興的工業基地,我在學校里上學時,只有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電機廠,后來又有上海的鍋爐廠、上海重型機器廠搬遷至閔行,這四家企業都是A重型大企業,有近十萬工人,在國家的工業領域創造了輝煌的成就。
閔行離SH市區挺遠的,我到學校要走到淮海路,在婦女用品商店門口,乘26路公共汽車到徐家匯,徐家匯有徐匯線,直達閔行一號路,要到我學校還得走好多路,但我們學校每周有專車接送學生的,所以每周六中午有校車從學校出發,到徐家匯,學生下車,周日下午3點半開始有校車等在電校(上海電機制造學校簡稱)候車站,坐滿一車開走,沒有坐位的同學就要等下一趟車,半小時發一趟車。周日下午6點半以前學生必須回學校,晚上7點要上夜自習。坐一次的車票是5角錢。
上海電校特別大。一進校門,迎面是三層磚木結構的教學樓,經過教學樓后面有食堂、操場、醫務所,最后是學生宿舍,學生宿舍共六幢,全部是“人字頂”的三層樓,左邊是男生宿舍,右邊是女生宿舍。
一進宿舍大門,每層都是南北各二排房,中間是走廊。因為北邊宿舍老見不到太陽,每年學生宿舍南北會調整。
每間宿舍放著四張架子床,住八個人,宿舍窗底下放一張簡易的木桌、一個凳子,窗的兩邊各放四張架子床,靠墻的架子床中間放木制的臉盆架,學生的行李放在下鋪的床底下,窗口有晾衣服架子(兩邊是角鐵中間繃鐵絲),學生還在兩排架子床中間拉繩子,掛毛巾腳布。
廁所在宿舍外面,是公共的,每天有人打掃、洗澡要到大澡堂,一個澡堂有十幾個蓮蓬頭,人少時一人可以一直站在一個蓮蓬頭下沖,人多的話,就得二三個人一起沖洗,因為大家都穿著木拖板,地上有積水,有腳氣的人把細菌沖在水里,無腳氣的人經常傳染上。我總是挑人少的時候去洗。冬天澡堂快關門了,我去洗,水不太熱,但比較干凈點,就這我還是傳染上了腳氣,到醫務所去看病,要了治腳氣的藥水,涂抹了一個月才好。
我們的作息時間很規則的。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6點去操場跑步,6點半進教室自習,7點半去食堂吃早飯,8點上課。
早上5點半起床,夏天還可以,冬天很冷,人鉆在熱乎乎的被子里不想起來,那時室長就挨個兒叫起來。冬天跑步跑完了回教室真是饑寒交迫,那也得忍,忍到7點半才能吃飯(教室是沒有取暖設施的)。吃飯時間只有半小時,8點上課。
我們是上大課,一堂課1小時50分鐘,中間休息20分鐘,12點下課,去食堂吃飯,吃完飯后回宿舍睡覺。
休息到下午兩點半上課,四點半下課,自由活動,6點半吃晚飯,7點上自習,9點半下自習,11點宿舍熄燈。
到了四年級,有些同學專業課跟不上,在宿舍熄燈后就在走廊上背書,但超過12點,管宿舍的老師會攆人。
每到開飯時間,每班放飯盒的蒸籠就放在各班指定的地方,飯碗是學校統一買的搪瓷碗,外面是藍顏色的,上面都噴有數字的紅漆,里面是白的。我們每個人領一個碗,記住碗上的數字,以后這個飯碗是屬于自己的,碗里大約蒸上三兩米飯,男同學不夠吃還可以從食堂窗口添飯。
十人一桌,桌上放著一葷三素一湯。葷菜是大魚大肉,大塊雞。比如吃大排骨,一盆大排骨十塊,每人一塊。早上、晚上比較簡單,吃粥,也是放在碗中拿了就能喝,另外有饅頭、糕等,有時也吃肉包子,肉包子特別大,也是一人一個。菜就很簡單,早上是涼菜,晚上有炒菜,也有葷菜,就是炒肉絲等,周六、周日誰不吃飯,提前去生活委員那里登記。
下課后,不管你走得快走得慢,總要等十人到齊才能開飯,所以下課后大家都很自覺,盡量走快些,別讓其他同學等。
60年到62年,國家三年自然災害,我們都沒有吃過飽飯,到了學校,每頓都能吃得飽,食堂里的廚師炒的菜很好吃。每頓也能吃好,進學校時我們也就16、17歲的人,還是長身體的時期,在學校里吃好飯后,一個個長得又高又胖。別的學校的同學說:“上海電校的女生都是豬。”
我們剛到學校,不習慣在外住宿、生活,特別想家,所以開學第一周,周六上午第四節課,上到一半,開始有同學跺腳,很快十幾人都跺腳,后來一半同學都在跺腳,“踏踏”的聲音蓋過了老師講課的聲音,無奈之下老師笑著說:“提前給你們放學,你們悄悄地走下去,別影響其他班的講課。”于是我們躡手躡腳地走出教學樓,一出教學樓一個個比兔子跑得還快,跑回宿舍拿起背包就往停車場跑,到十二點,放眼一看,都是歸心似箭的電機班的新生,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在學校里要學四年,前二年是基礎課。語文、高等數學、電工學、理論力學、制圖,后一年半上專業課,全相學、電機學,最后半年是實習。
我這個人呢,天生沒有數學頭腦,不喜歡高等數學。其實高等數學是一門很實用的課。主要有:微積分,包括極限、導數和積分,是高數的核心內容;線性代數,涉及向量、矩陣、線性方程組等;概率論與數學統計,研究隨機現象的數量規律性,應用于數據分析風險管理等;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用于描寫自然界是的各動態過程。
高等數學注重理論的嚴謹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通過對復雜數學問題的研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的高數老師是一個很年輕的女老師,她講得很好,我也能學懂,但就是不喜歡,為了面子好看,我還是下功夫學了,學期終考還是滿分。
給我們教“電工學”的是電工教研組組長,大約五十多歲,個頭很矮,大約1米56公分吧,人略胖,兩眼炯炯有神,嗓音沉穩,在講臺上講課時底下是鴉雀無聲。他講課從不帶備課筆記,只帶一本”電工學”,每次翻到要講內容的一頁,就開始給我們講,他經常提問,一提問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同學舉手站起來回答,等老師提問完,允許同學提問題,什么問題都能問,老師會一一解答,有時老師還給我們講笑話,所以電工學課是上得最輕松的課。
老師講得通暢流利,我們感到簡單易懂,聽后記憶猶新,大家感到做作業很簡單,期終考試沒有一個不及格的。
理論力學的老師很年輕,20多歲,長得很帥,就是太矮了。他來給我們上課,愛八卦的同學告訴大家,上課時千萬不要讓手受傷,受傷流血,這個老師見血就會暈過去的,大家當作天方夜譚,但也注意不流血,所以二年中力學老師在其他班暈過去過一次,在我班一直是好好地講課。
在學校四年,我最歡喜的是制圖和電機學。
剛上制圖課時,老師拿出一張圖紙。圖紙上由圖形、符號、文字和數字組成,當時我們象看天書。老師說:“你們學會了制圖,不僅會畫圖,還能讓圖紙說話。”圖紙會說話,這多稀奇啊!
開始老師拿簡單的圓柱體,教我們畫三維視圖。正視圖、側視圖、領俯視圖;就是讓我們從正面、左右、上面觀察一個圓柱體而畫出的圖形。
后來又拿比較復雜的零件讓我們畫六視圖:
1、主視圖:從零件的前面看
2、俯視圖:從主視圖上面往下看
3、左視圖:從主視圖左面往右看
4、右視圖:從主視圖右面往左看
5、頂視圖:從主視圖下面往上看
6、后視圖:從主視圖背后往前看
學會了六視圖,一個比較復雜的零件全部可以畫出來了,等我們會畫比較復雜的零件后,老師來了個更復雜的零件模型來,讓我們畫,我們畫出了外部后,老師把模型拆下一塊,只見里面有圓孔溝槽,那我們不知如何畫了,老師就開始講解剖視圖。
剖視圖是表達零部件內部的結構形狀,假想用一平面或曲面的切面剖開零部件,將需要觀察的部分用視圖表示出來。如果零部件復雜,可以多畫幾張剖視圖,這需要想象力,真正的零部件是不可能讓你剖出的。我練了幾次,才學會了剖視圖。最后老師又拿出來一個零件,從外表看上面有大小不一的兩孔,左右有長方孔。老師告訴我們,上面二孔與長方孔相交,讓我們畫全剖(把零件一分為二,畫中間的結構)。我畫了一張三視圖,孔的位置是空的,零部件的空白處都畫上45度的斜線(剖面線),別人看了就知道是剖視圖,老師看了我們的剖視圖很滿意,表揚大家學得好。
至此我才明白老師說的“圖紙能說話了”。因為圖形、符號、文字和數字等組成的圖紙,是表達設計意圖和制造要求以及交流經驗的技術文件,被稱為工程的語言。
在學制圖的同時,要求同學學習仿宋體,按正規要求,圖紙上的說明,要用仿宋體書寫的。
仿宋體是一種源于宋代,具有宋代刻書字體特點的漢字印刷字體,屬于宋體字的一種變體,仿宋體:字形秀麗,它的字體筆劃流暢,轉折自然,字形秀麗而不失端莊,給人一種文雅的感覺。仿宋體結構嚴謹,橫平豎直,比例協調,整體布局和諧,適用排版和印刷。
我特別喜歡仿宋體,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二年中有時間我就練練,故我的仿宋體字寫得相當漂亮,老師也夸我寫得好。
英語是學得時間最長的一門課,學了三年,教英語是一位女老師,長得胖胖的,白白凈凈,外語學院畢業的,一口流利的英語特別純正,但我不喜歡這個女老師。我說她是“東施效顰”,很做作,明明長得很一般,卻故作高雅,讓人看了很不暢快,當然我沒有因為不喜歡老師而放棄學習。我還是拼命地學,因為中專的英語已經涉及到專業用語了,學習這些專業術語,帶上英語詞典,就可以看簡單的外文資料了。
這幾年的英語學習使我的英語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拿著英語詞典我可以翻閱簡單的電機學的資料。還是應該感謝英語老師的辛苦付出。
到了三年級,我們開始學專業課,其中兩門比較難,一門是金相學,一門是電機學。
金相學主要研究金屬或合金內部組織和結構,通過金相學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來研究金屬與合金化學成分。冷凝條件、壓力加工、焊接、熱自理所引起的內部組織結構的改變和其對性能的影響規律。
內部結構的具體形式有馬氏、奧氏、鐵素體、球珠光體等等。
教金相學的老師是位中年的男老師,臉圓圓的,戴副眼鏡,氣質很好,一看就是個地道的學者。
金相學很枯燥無味,盡管老師講得很詳細,但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太多。比如:馬氏體的溫度為200℃~500℃,一般通過淬火工藝達到;奧氏體的溫度為727℃以上,保溫后冷卻得到,名稱發生變化,金屬的結構、含碳量、性能都發生變化……這些內容要死記硬背,還要前后連貫,本身這門學課就難,而考試的方式更難。
畢業考試時,老師別出心裁,將來考試分成兩部分:筆試、口試。
筆試是全班同學統一試卷,大家在課堂里統一答卷。口試是老師坐在講臺上,一個人一個人進去,拿出講臺上小盒子里的紙條(紙條上是一個試題),同學就站著回答,老師聽完回答后會不斷提問,問到最后,老師認為滿意了,同學就可以出去,最后同學回答不出來也可以出去。
我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問了十幾個問題,我都能對答如流,后來老師問到“珠光體”時我停頓了一下,想了想也回答出來了,老師繼續“珠光體”問了幾個細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了,最后成績為“4分”。
這是我四年學生生涯中唯一的一個“4分”,懊惱沮喪的情緒幾個月都緩不過來。
其他一門“電機學”,我學得特別好。
電機學主要涉及電機的理論,原理和應用,以變壓器、直流電機、交流電機、同步電機這四大機種的穩態分析內容為主,分別介紹變壓器、直流電機、交流電機、同步電機的原理,基本結構,運行特性和主要分析方法。
其實電機學原理可以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洛倫磁力定律來解釋。當導體切割磁力線時,封閉回路中產生電流,而電流在磁場中產生力。簡單來說就是電磁力三者之間的能量轉換。如電機能轉動,就是因為定子通過交流電,產生交變磁場,交變磁場以正弦波的形式影響轉子,在轉子產生電流,從而產生力,電機就能運轉。
電機學死記硬背是沒有用的,它很抽象,運用好多數學公式,比較深奧難懂,必須先理解后背公式,才能融會貫通。
我們班有個男同學薛XX,特別特別用功,宿舍熄燈后他還在走廊啃書本,他也愛向學習好的同學問問題。我記得他那時來問我一道電機學的習題,我給他講了二遍,問他懂了沒有?他兩眼直盯著我看搖搖頭,我連續給他講了8遍,他才弄懂。給我們上電機學的老師是個蘇州人,長得廋高且黑,臉廋長,下巴外翹,他是學俄語的,老把“K”念成“卡”,我們給他起外號“Y/卡”。
他講課講得挺好的,盡量用簡單直白的語言講,但這門課難懂,必須要“電工學”的基礎打好,要求思維敏捷,才能跟上老師的思路。
電機學的畢業考試也分為筆試和口試,筆記好通過,但口試就難了,你不知道老師會問些什么問題,有些題是書本中沒有的。比如問,一臺電機A、B、C三相定子中,A相匝數少一組線卷,能不能啟動?有什么后果?答案是,A相少一個繞組可以啟動,但A相電流大,轉子平衡不好會振動,長期A相發熱,嚴重燒毀,這就要用電磁力的原理來解釋(定子繞組嵌后一定要用電橋測直流電阻)。
我們學電機學一年后,大概在65年吧,老師帶我們去上海電機廠參觀“雙水內冷發電機”。
上海電機廠在閔行一號路上,雙水內冷發電機是上海電機廠的工程師和工人們在廠領導支持下,1958年試制雙水內冷發電機的冷卻方式,定子和轉子繞給系用內部通水冷卻,定子鐵芯和端部結構處用空氣冷卻。
由于水冷和風冷,使發電機在高速轉動時,有很好地散熱,保證設備穩定運行。
雙水內冷發電機主要運行在水電站,與立式水輪發電機相比較,轉輪直徑小,重量輕,成本低,也便于維修。
當時定子水內冷國際上已有先例,英國已經造出來了,但是轉子內部用水冷卻,外國人也做過試驗,但失敗了,后來他們將發電機冷卻技術發展為,定子水內冷,轉子氫內冷。
上海電機廠制造的1.2萬瓦3000轉雙水內冷發電機是世界上“第一臺”,尤其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就成了轟動世界的新聞,發電機是制造出來了,但是還有缺陷。如:轉子漏水,?鋼片銹蝕,腐蝕物阻塞空心線圈,拐腳斷裂等問題。
他們用了3年時間,多次去水泵廠(水泵上有轉和不轉的水管連接),去汽車軟管廠(汽車上的油管有軟和硬的連接點),機床廠等學習,成立了12個攻關小組,經過90多次試驗,終于解決了以上的難題,63年水電部承認雙水內冷發電機為可用產品。1965年國家科委向上海電機廠、浙江大學和南市電廠頒發了發明證書。
我們到電機廠后,工人師傅很自豪的給我們介紹雙水內冷發電機的研制過程。
介紹完后帶我們去參觀生產過程,我印象最深的是定子加工車間,我們站在二樓,從欄桿往下望,只見一個很大很大的車間地上放著一個圓形的定子,工人們站在定子中間嵌線圈。定子很大,人站在里面顯得很渺小,定子也很高,象我這種身高的人,站進去看不到外面的情況,定子上方有吊車,不停地把空心銅線圈吊下來,下方的工人把線圈嵌入定子線槽內,嵌完線圈后打上槽固定。
我們又參觀了轉子裝配車間,翻砂車間等,在回校的路上,同學們都為雙水冷發電機的宏偉而驚嘆,更為中國工人階級而驕傲。
在畢業那年,女同學為了留在上海,有如上述X同學,指望找個老師做男朋友,這樣畢業分配時可以留在上海,也有女同學,找一個注定留上海的男同學做朋友,同樣可以留上海。
我班的女同學S,家里是繼母,本人長得很一般,為了留在上海,四年級下學期主動接近Z同學,那男同學啊,是他父母領養的,獨子,按政策規定Z同學鐵定留在上海。
Z同學是那種你看了第一眼后不愿看第二眼,個子約1米65公分吧,說話結結巴巴的,比“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鐘人長得略強些,女同學都不與他交往,S同學給他示好,他很快與S同學熱絡起來,同學都知道他倆是一對,畢業分配時S同學也如愿以償地留在了上海。
專業課結束后,我們到校辦工廠實習。
校辦工廠很大,里面只有十來個師傅,生產的電動機是賣到市場上去的,廠里沒有工人,因為工人就是我們這些學生。每屆學生都有半年的實習期,工廠里老是熱熱鬧鬧的。
我們穿著工作服,戴著帽子,每天八點上班,十二點下班,下午二點上班,六點下班,唯一的好處是早上不用跑步,不用上早自習,比較自由。
電機制造的工序很多,有:
繞組:將漆包線繞在木模板凹槽中,控制匝數。
浸漬:將嵌好線的定子先預烘,后進行第一次浸化,烘干,第二次浸漆烘干。
鑄造、精加工,將熔化的金屬倒入模具中,冷卻后得到機殼、端蓋、風葉。
沖片和鐵心制造:將硅鋼片沖制成定轉子所需要的形狀,疊壓成鐵芯。
裝配:把所有零件裝配成整體、噴漆。
測試:完成總裝后的電機進行各種性能測試,合格后方可出廠。
我們去實習,不可能每個工序都干,只能干一二個工序,我比較幸運,在繞線組和浸漆車間各干了3個月。
繞線組也分幾個步驟:繞線、嵌線、接線、測試。繞線就是把漆包線的銅線繞到繞線機的模板凹槽中,繞線機旁邊有計數器,繞到規定的匝數后停下,用一個細長的鉤子把棉線穿過模板,綁緊線圈,卸下緊固模板的螺絲,把線圈取下來。她們很忙,必須要繞夠嵌線要求的數字,才可以休息一下,休息完后去剪青殼紙,那是用來填定子槽的絕緣線。
嵌線比較簡單,先把青殼紙墊好,把線圈一根一根往定子槽中塞,定子線圈的槽滿率80%,最后幾根線較難嵌入,就用一根小木根塞進線槽內,用小木榔頭輕輕敲擊,再把最后幾根線塞入,用一個很薄半圓的纖子把露在定子槽外的青殼紙覆蓋到線圈上,再打入木槽鍥,這樣就算嵌完了一槽,定子有36個槽。我開始很生疏,嵌前30個槽時還輕松,嵌到最后6個槽時特別難,好長時間都嵌不完。老師傅給我們講訣竅,在下線時把線圈順捋,不能有線與線的交叉。這樣最后幾組線圈就好嵌了。嵌好線后轉到接線步驟,那些同學要把18個線圈、36個線頭除漆。按ABC三相把36個頭連接進來,焊好后套上黃臘管,留出六個頭,再轉入測試,用單臂電橋測三相繞組的直流電阻,符合標準后打耐壓,主要測青殼紙是否完整,合格后轉入浸漆車間。
我在繞線組干了三個月,離開時嵌線很讓熟練了,轉入浸漆工序。
所謂浸漆,就是把帶有線組的定子浸入環氧樹脂漆筒中,讓線圈都浸上環氧樹脂漆。這是一種高性能的防腐涂料,顏色透亮,很稀,具有優異的耐腐蝕性能和附著力,味道有點刺鼻。等浸漆烘干后繞圈與定子成為一體了。
在浸漆車間很輕松,定子浸漆,烘干都有吊車起吊(小電動葫蘆),我只要控制按鈕,定子進烘箱由男師傅來推,我只是值班看烘箱溫度。定子送來后先進烘箱預熱,溫度為130℃。烘干時間到了取出,讓定子冷卻到80℃時再放入漆筒中,浸泡20分鐘,取出送烘箱再烘10小時,溫度仍為130℃,時間到后取出再重復二次浸化,二次浸化烘干冷卻后,用搖表測相對地絕緣,相間絕緣,均為1.5兆歐以上就合格了,轉總裝車間。
在總裝車間中,把定子壓進機殼,先裝一個端蓋,隨后裝轉子,最后裝另一頭端蓋。兩端蓋上裝有軸承,轉子就固定在軸承上,再在轉子一端裝上風葉,風葉罩,這樣電機就安裝完了,安裝完的電機要通電看運轉靈活不靈活,有沒有噪音。
把總裝完的電機送噴漆車間噴漆,噴漆車間很嗆,漆的稀釋劑是香蕉水,味兒特別刺鼻,工人戴著口罩,手提著噴槍,有規則地將漆噴涂到電機表面。等電機漆干后轉入出廠試驗。
出廠試驗,首先檢查外觀,隨后測電機的相電流是否平衡,相對地絕緣,相間絕緣都要大于1.5兆歐,最后用轉速表測轉速(四極電機是1500轉/分),所有測試合格后,掛起合格證,裝箱出廠。
我們在實習工廠當了六個月的工人,每天都有出勤登記,最后由帶我們的師傅填寫對我們的評語,一般的評語都是好的。
就這樣,完成了畢業前的最后一課,終于可以拿到畢業證了。
在畢業分配前張老師分別找每個學生談話。雖然我諒解了我母親,但這個我爸我媽吵鬧十幾年的家我再也不想回去了,所以老師找我談話,我表示不要留在上海,要去XJ部隊里。(我班60個人,有30個人可以留在上海,如果我強調家里困難,要留在上海絕對是可以的),后因我家出身不是工人,不能去部隊,最終分配到北京清華大學。
在電校四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四年,在校園里40多個同學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真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誓為建設汗水流。
因為我很驕傲,不太和同學交往,尤其是男同學。我從不惹事,好像還有些同學對我恨之入骨,如徐XX(男)。當畢業分配方案公布后,我,董XX與一群要好的同學出去玩了回來,碰到以徐XX為首的一群同學,徐XX拍著胸脯對我說:“我們都是留上海的”。那囂張那不可一世的嘴臉,至今起想來還惡心。我與徐XX同班四年,從沒有關注過這位男同學,根本連話都沒有說過一句,只是在最后一個學期,“金相學”這門課我考了四分(那時是5分制),他考了5分,才對他有了關注,我自問沒有得罪過他,為何對我滿腹仇恨呢?莫明其妙!
可能是我的性格比較孤僻吧,要好的同學不多,與男同學的交往少得可憐。
董XX,我與他相遇到相知純屬偶然。在教室里,董XX身高比較矮,坐在前排,我個子高,坐在最后倒數第二排。
他管理學校廣播站的器材,也進行日常維修,很忙,下午放學后就去廣播站,只有在上課,課間休息他才在教室,平時見不到人,再加上坐位相差太遠,根本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
那次我們坐校車到徐家匯,兩人同乘26路到淮海路婦女用品商店下車。因為是同班同學,倆人就聊了一路,我感到他少年老成,盡管長得不高,不到1米60公分,人黑黑的,但兩只大眼睛很黑很亮。用“眸中燦若星河,恰似驚鴻照影”不為過。他思維敏捷,對問題有他獨特的見解,使人不由得想進一步去探索他。
我和董XX幾次一起坐校車回家開始熟悉起來。如果我們不回家(節假日),會在操場上、教室里,談論一些問題。比如,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原子彈爆炸成功,全國上上下一片歡騰,我問他有什么想法,他說畢業后他會去學電子學,讓自己有更深的電子基礎。我回答他,我這個人笨,技術之路到畢業為止了。他嘲諷我“沒出息”。
我們也聊周圍的老師,我說Y老師真怨,被貶出上海去了石家莊那個不地方。董卻說:“……這是好事,Y老師那么大年齡找不到女朋友,說明他條件差,如果不是去石家莊,X同學就是留在上海也不一定會與他結婚,而去了石家莊,X同學肯定會嫁給他的”。我想想也對,更荒唐的是,他說學習成績“3分”、“5分”在畢業證面前是平等的。開始我認為他腦子有病,后來仔細想他的對的,拿到畢業證,去工作崗位,誰會問你,你學習成績的好壞呢?
諸如此類的看法折服了我,我更想去親近他。他可能感到我與其他女同學不同吧,自己有獨特的學習方法,性格豪爽,也愿意接近我。三年級之后,我們越來越投機,基本上是一同回家,回校時他在淮海路婦女用品商店門口等我,隨后我倆一起乘26路車,到徐家匯,坐校車回校。
有時候周日下午2點多他會來我家,與我隨便說會兒話,或者抱著我大外甥玩,我看他抱著小人,就像是哥哥抱著弟弟,純粹成了個大男孩。到三點半我們倆從我家出發到學校去,一回學校他去廣播站了,連人影也找不見了。
董XX看我除了學習、看小說書外,沒有其他愛好,只要廣播站閑點,他就教我下跳棋、下軍棋、下象棋、玩撲克牌、玩橋牌。
我對象棋很感興趣,學會后,只要他有時間,總會拉著他下棋,盡管我老是輸,但樂此不疲。董XX教會我以后,不斷鼓勵我找同學下棋。我就拉著S同學下棋,她很少回家,最后我迷上了象棋。三年級,學校舉辦象棋大賽,我是全校女生中的冠軍。
董XX又教會我學照相,當時照相機是高檔消費品,我們哪里買得起呢?他拿著廣播站的照相機,帶我去閔行幽靜的地方,教我玩照相機(膠卷是自己買的)。那時的照相機要自己調焦距,光圈、清晰度,掌握好了照出來的像很美,調不好照出來的像模糊不清。
后來照相機普及后,經常是我給大家照相,他們問我,平時也不見你玩照相機,你怎么會呢?我笑著給他們說:“我在學校里就會的呀!”
我倆在一起的時間,就是周六、周日,如果不回家,吃完飯下午在操場,山南海北地胡扯,他給講在廣播站的趣聞,我呢給他看過的小說里面的內容,有時我倆在教室里做習題,討論學習中的難題。那時總是我給他釋疑,其實我們真正能恬靜相處的時間只有回家,他來我家玩,那么二三個小時。
只有在四年級下半學期,我倆才有比較多的相處時間,他會帶我出去照相,陪我逛閔行。有時候,我倆吃完飯,在田徑小路上散步,按現在的說法是“花前月下”吧,我倆靜靜地走著走著,不說一句話,享受著大自然的寧靜。
其實畢業前夕,我們都很迷茫,因為我們是國家統一分配的,誰都不知道自己會分配在什么地方?所以我們只能是過一天算一天,還要讓每一天很充實。
學校規定四年中學生不準談戀愛,談戀愛要被開除的。而當時人們的戀愛觀是男大女小,如果女的比男的大,男生會受到別人的諷刺。
我比董大了兩歲,盡管我們相處得很親密,別人也不會把我們認為是談戀愛,更何況我從未想過要與同學談戀愛。我想找的對象應該比我大兩歲,大學生,中專同學是不符合我的要求的。董也可能意識到了年齡這個坎是過不去的,我們只能是知己。
畢業后,我去了BJ,他分配到咸陽,我們斷了聯系。后來聽說他去了張家界,我想憑著他的聰明能干,學習新事物的敏捷,工作中那種刻苦踏實,在下海的浪潮中必能掀起浪花。
四年的時光,是人一生中很短的一刻,但我懷念這四年。在這四年中我可以對一個絕對信任的人,推心置腹地訴說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從不厭煩,我可以叫他“小豬”、“小豬”,他只會露出無可奈何的笑容。與他相處,人特別輕松。這四年里,有一個從相知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從同學變為藍顏知己,整整陪伴我四年,真是難得至極。
這四年是我感到最溫馨的四年。
每當我想起董XX,我心里為他祝福;一生平安幸福!
徐XX是我最要好的同學,寧波人,短發頭,臉胖胖的,皮膚微黃,比我高一點。她精明,我任性;她心細如發絲,我大不咧咧;她大小事都計算得清清楚楚,我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她善于觀察周圍的人與事,我對一切都是熟視無睹。性格上的互補,使我們成為好朋友,不是姐妹,親似姐妹。
有人問我,為什么和徐那么要好,我回答說:“她對我挺好的,很真誠啊!”
徐經常提醒我,說話不要太直,當心不小心得罪人;她會告訴我,XX特別是非,少與她交談;XX特愛沾不便宜,一定要遠離,諸如此類的勸告很多,她處處為我著想,也不怕得罪其他同學,我感到特別貼心。
四年級下學期,全相學考試我得了4分,特別沮喪,四年來我每門課都是5分,唯獨這一門課得了4分,心里那種難受說不出來,徐陪我出去散步,我們默默地走在林間小道上,沒有語言,只是讓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洗滌內心的焦慮。她看我無意收拾床鋪,過來把我床鋪收拾干凈,宿舍輪到我值日,替我值日……她的關心無微不至,我的心情也漸漸平靜下來。
她學電機學比較困難,我主動幫她復習,解答難題。
我們在一個宿舍住了四年,畢業后她分配去了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開始我們還互相通信,后來各自成家了,漸漸斷了聯系。至今我還清晰地記住我們的情誼,她的形象歷歷在目。
我的另一位好友,董XX,她長得很美。
玉顏清雅勝群芳,
眉如遠山含黛色,
眼藏秋水如星河,
櫻嘴微啟吐蘭香。
她帶點異國女子的美麗,電校的女生都比較胖,而她個子高,身材苗條,大約1米63吧,扎兩個短辮。但走路卻不象個窈窕淑女,走得特快,性格直爽,快言快語,與我性格相仿。我倆很投緣,坐在一張課桌上。她電機學學不好,我經常給她講課,在上自習課時我教她做題的思路,考試前復習,我指導她如何以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我也欺侮她,給她起了個外號“冬瓜方”。她臉上只是露出淺淺的笑容,有時我倆也會拌嘴,到最后總是她讓著我,畢業后她分到XJ部隊里。
想想那一年(她是我們最后一年才來到我班的),我倆打鬧著、嬉笑著,無憂無慮、興高采烈,真是難忘啊!
另一個女同學更有意思,丁XX,留有二條長辮子,很粗,臉盤比較大,嘴角處有一個疤。人特別老實,不愛說話,只是靜靜聽我們山南海北胡吹。有時候我們談論到一件事征求她意見時,她會笑,實在要她表態時,她會說:“隨便”。她跟著我們一起上課一起玩,是我們這個群體之一。畢業分配后與董同學一起去XJ部隊。
到XJ去要在BJ轉車,她隨我一起到BJ。在北京清華,我們住學生宿舍,她睡上鋪我睡下鋪。那天晚上,我覺得床一直在晃。第二天我悄悄問她:“你晚上睡不著,有心事?”過了一陣,她才紅著臉吱吱唔唔地說,她想與鄭XX談朋友。我一聽樂了,說:“好啊,我去幫你說”。我心想就鄭XX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男生,還有人看上他,真是交了桃花運了。第二天我去給鄭XX說,不料人家一口否定,我很無奈,只能如實轉告給丁XX聽。丁XX聽后無言,沉默了好久,眼神是那么絕望悲哀,叫人看了心疼。
第二天,我送董同學、丁同學上火車去了XJ。
另一女同學施XX,我們住同一宿舍,她與我一樣,三年級下半學期,除了過春節,基本上不回家,我在學校里復習功課,看大量的小說,尤其愛看歐美名著,有時看得連飯都不想吃,施同學幫我去食堂拿飯。記得我看一本小說,整整24小時不睡覺,施同學嘲諷我:“你的精神可佳!”
施XX會下象棋,會打撲克牌,我會接拉著她,鉆在我的蚊帳內下棋(我的床在下鋪)、我與施也會找幾個不回家的同學打撲克,暑假就是在盡情玩樂中渡過,真愜意啊!
施XX的一手字寫得龍飛鳳舞,有一段時間我學她的字,盡管我花了很大的勁,但總跳不出仿宋體的框框,學不像。
見過我字的人都說我字寫得好,他們說從字體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說我:“方方正正,直來直去,點劃分明,毫無心計”。
他們說得對,我就是一個任性,情商為負數的人啊!畢業后,施XX因鄒XX而留在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