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僅是節氣也是節日,這個延續兩千五百年的節氣,“天人合一“是自然節律與人文精神交織的生命課,幼時覺得清明節是不太吉利的節日,長大后對清明又有一種看法,清明節是一個讓人敬畏的節日。是一種敬畏天地宇宙。對神靈的那種莊嚴而肅穆的敬仰感,一種敬畏心。讓我們心中都有一個信仰,神圣的那一束光照亮我們心中,對逝者的尊敬,就是一種信仰,一種人性的敬畏。他們是構成了我們記憶里的美好存在,是這個社會的生生不息的那一種傳遞繁榮。墳塋前熄滅的紙錢青煙,與田間萌發的新芽形成蒙太奇般的對照。這種生死交替的辯證觀,恰如莊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哲思,一個自然真理的變化,自然界的理所當然的現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每清明節人們大概都會想起這首經典的耳熟能祥的詩歌,讓我們心中有所懷念。思念如春草,生生不息,掃一墓塵,敬一炷香,在青煙裊裊中與故人對話。將思念化作春日的露,那些未曾說盡的愛,就托付給風吧—
失去了不能再回來,這正是人生的可貴之處,讓人們懂得人生需要珍惜當下,把握當下,細嗅一瓣沾著春雨的梨花,那轉瞬即逝的晶瑩,不正是對“把握當下“最溫柔的注解么?珍重感情。既不忘來處,又向新而生。當年輕父母帶著孩子辨認野菜、講述家族故事時,他們正在完成最生動的生命教育,那束照亮心靈的光。每一次的離別都不知道下次還能不能再見,每一次的離別都要珍重。
清明是很好的一個讓人不再沉醉于那些吃喝玩樂,娛樂幻想,讓人很好的一個回屬于內心,屬于自己內心的那種純粹讓自己有一個心靈層次反思的最好的時機。當我們用指尖觸碰冰涼的碑石時,溫度傳遞的不僅是物理接觸,更是跨越時空的情感共振。蘇軾“十年生死兩茫?!暗膼濄?,在此刻化作具象的集體記憶?,F代心理學發現,這種儀式性行為能激活大腦默認網絡,使人進入深度自省狀態,讓人進入“心靈層次的反思“。讓陶醉于那些塵世名利世俗的人們。心里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敬畏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和內心。審視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意義和價值。人到底為什么而活著?人要怎樣活著?人活著要為社會,為自己,為什么活著,為什么而活的一個很好的反思的機會。清明讓我讓人們回歸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暫時的脫離那種城市的喧囂。讓自己回歸內心的純粹追逐自己內心,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而這個社會如何能夠變得更好。這個清明的時間是,所有的人都值得反敬畏的,對生命的對宇宙的對自然,對天地的一種敬仰心
清明教會我們的,或許就是在這種脆弱與永恒的交織中,找到安頓生命的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