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拆遷那日,陳守拙蹲在斷墻邊,用墨線丈量最后一塊松木梁。推土機轟鳴聲里,他聽見四十年前父親攥著戒尺說:“記住,榫頭要留三分謙。“
那年他七歲,父親在祠堂教他制木匣。油燈映著滿墻木匠工具,蜈蚣刨在父親掌心游走如活物,卷尺蛇形盤在腰間。他總在鑿榫眼時手抖,父親便握著他手指抵住鑿柄:“榫卯是木頭的骨血,錯半厘就成不了器。
十六歲進城讀書前夜,父親將祖傳木匠箱壓在他被褥上。箱底躺著枚乾師校徽,紅漆斑駁如血。“當年要是沒鬧饑荒…“父親摩挲校徽的手背裂著松脂燙的疤,終究什么也沒什么
拆遷隊來那天,七旬老父舉著魯班尺擋在垂花門前。尺上銅釘映著“癸卯年造“的銘文,尺端指著推土機駕駛室:“這宅子九千八百七十六個榫頭,當年我師父用觀音山杉木…“話音未落,老人突然栽倒在滿地刨花里。
醫院白熾燈下,陳守拙看見父親枯手仍虛握著鑿子。床底帆布包露出半截木構件——竟是按比例縮小的老宅模型,所有榫卯嚴絲合縫,連倒座房窗欞的冰裂紋都復刻得分毫不差。護士說老人住院三個月,夜夜都在雕這些木塊。
最后一夜,父親突然清醒,指甲深深掐進他手腕:“西廂房柱礎少刻了云紋。“監控儀警報聲里,老人瞳孔映著虛空:“當年你太師父說…木匠的魂在榫頭里…“
拆遷現場,陳守拙從廢墟里扒出祖傳木匠箱。箱底校徽下壓著泛黃筆記本,滿紙都是演算公式:1962年饑荒期,父親用微積分計算如何用最少木料打三十六張課桌。
朱砂寫著:“守拙,替我把老宅的魂續上。“
而今他站在自己設計的木構博物館前,展柜里陳列著父親未完成的微縮老宅。當游客驚嘆于不用一根鐵釘的穹頂時,總能看見白發館長握著墨斗,在修復區教孩童劃線:“留三分謙,榫頭才吃得進卯眼。“
某夜閉館時,榫卯咬合處忽然傳出輕響。陳守拙抬頭望見月光穿過穹頂,在地面投出與當年祠堂相同的花紋。父親那柄魯班尺靜靜躺在光束中,尺上銅釘正指向“癸卯年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