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獎典禮的燈光比程遠想象中還要刺眼。年僅三十二歲就獲得如此殊榮,他本該感到興奮,但此刻站在領(lǐng)獎臺上的他只覺得喉嚨發(fā)緊,手心冒汗。臺下坐滿了文學(xué)界的泰斗和各國媒體,他們的目光像聚光燈一樣灼燒著他的皮膚。
“...因此,瑞典文學(xué)院決定將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予中國作家程遠先生,以表彰他'在探索人類心靈深處孤獨與聯(lián)結(jié)方面做出的卓越文學(xué)貢獻'...“
掌聲雷動。程遠機械地鞠躬致謝,目光卻不經(jīng)意間掃過記者席。就在那一瞬間,他看見了她——一個扎著馬尾辮的女記者,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鼓掌,而是皺著眉頭在筆記本上寫著什么,嘴角帶著一絲若有若無的嘲諷。
這個表情像一把鑰匙,突然打開了他作為作家的好奇心。
“...感謝評委會,感謝我的讀者...“程遠念著提前準(zhǔn)備好的演講稿,心思卻飄向了那個女記者。她是誰?為什么對他的獲獎似乎并不買賬?
提問環(huán)節(jié)開始后,程遠刻意點了她。
“《文化周刊》蘇晴,“她站起來,聲音清澈得像山澗溪流,“程先生,您的獲獎作品《孤獨者的自白》探討了現(xiàn)代人的疏離感,但有人批評您筆下的'孤獨'過于浪漫化,忽略了真正社會邊緣群體的生存困境。您對此有何回應(yīng)?“
會場一時安靜。這是個尖銳的問題,帶著刺。程遠感到一陣興奮從脊椎竄上來——終于有人不把他當(dāng)成需要小心對待的“新科諾貝爾獎得主“了。
“蘇小姐,“他微微傾身,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孤獨就像愛情,每個人體驗到的都是最真實的那一種。邊緣群體的困境值得更多關(guān)注,但這不意味著都市白領(lǐng)的孤獨就是虛假的。文學(xué)的魅力不正在于它能夠同時容納千萬種真實嗎?“
蘇晴挑了挑眉,似乎沒料到他會這樣回應(yīng)。她正要繼續(xù)追問,主持人卻宣布時間已到。程遠看到她不甘心地抿了抿嘴,那樣子莫名讓他想起自己小說里那個倔強的女主角。
典禮結(jié)束后,程遠在酒店大堂意外地又遇見了蘇晴。她正和同事討論著什么,表情生動活潑,與提問時的嚴(yán)肅判若兩人。
“看來我的回答沒能讓蘇小姐滿意?“程遠走過去,故意問道。
蘇晴轉(zhuǎn)過身,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恢復(fù)了專業(yè)記者的鎮(zhèn)定:“程先生,我只是在做我的工作。不過您確實比我想象中...更善辯。“
“善辯?我以為作家應(yīng)該擅長的是寫作。“程遠笑道,“不如這樣,為了證明我不只會耍嘴皮子,我邀請你做我的第一個獲獎后專訪?“
蘇晴的同事在一旁倒吸一口氣,這可是個大獨家。但蘇晴只是冷靜地打量著他:“為什么是我?“
“因為...“程遠故作沉思狀,“你是今天唯一一個沒為我鼓掌的人。“
蘇晴忍不住笑了:“那恐怕是因為我當(dāng)時在記筆記,程先生。不過...這個專訪我接了。“
就這樣,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程遠和《文化周刊》記者蘇晴的故事,從一個不太友好的提問開始了。
一周后,程遠在自家書房接受了蘇晴的專訪。與頒獎典禮上的正式不同,今天的他穿著簡單的白襯衫,袖子隨意地卷到手肘,露出線條分明的小臂。
“可以開始了嗎?“蘇晴打開錄音筆,professionalism全開。
“隨時恭候。“程遠靠在椅背上,目光卻不由自主地落在蘇晴的睫毛上——它們在她低頭看問題清單時,像小扇子一樣在臉頰上投下淡淡的陰影。
專訪進行得很順利,直到蘇晴問到一個關(guān)于他早期作品的問題。
“《雨夜咖啡館》里那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女侍應(yīng)生形象,是否有現(xiàn)實原型?“
程遠的表情微妙地變化了一下:“為什么這么問?“
“直覺。“蘇晴直視他的眼睛,“你描寫她的方式...太具體了。那種右臉頰的小酒窩,還有總是把鉛筆別在耳后的習(xí)慣。這不像是純粹虛構(gòu)的細節(jié)。“
程遠不得不承認這個記者的觀察力驚人:“大學(xué)時的女朋友。我們分手后,她去了國外。“
“所以你把她的影子留在所有作品里?“蘇晴的聲音柔和下來,“即使獲獎作品里那個圖書管理員,也有相似的氣質(zhì)。“
程遠突然感到一陣不適,像是被人窺探了內(nèi)心最私密的角落:“蘇小姐,我以為這是個文學(xué)專訪,不是心理分析。“
空氣一時凝固。蘇晴關(guān)掉了錄音筆:“抱歉,我越界了。“
“不,是我反應(yīng)過度了。“程遠揉了揉太陽穴,“只是沒想到會有人讀得這么...透徹。“
蘇晴猶豫了一下,然后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她合上了筆記本:“今天的素材已經(jīng)夠了。不如...我請你喝咖啡?作為冒犯的補償。“
程遠挑眉:“記者請采訪對象喝咖啡?這不符合職業(yè)規(guī)范吧?“
“現(xiàn)在不是工作時間了。“蘇晴狡黠地笑了,“現(xiàn)在是...文學(xué)愛好者與作家的交流時間。“
就這樣,專訪變成了咖啡約會,然后又鬼使神差地延續(xù)到了晚餐。程遠發(fā)現(xiàn)蘇晴不僅是個敏銳的記者,還是個博覽群書的談話對象。他們從馬爾克斯聊到村上春樹,從古典文學(xué)辯論到后現(xiàn)代主義,就像兩個在荒島上突然發(fā)現(xiàn)同類的漂流者。
“我該回去了。“晚上十點,蘇晴看了看手表,“明天還要整理專訪內(nèi)容。“
程遠突然不想讓這個夜晚結(jié)束:“我送你。“
“不用,我開車來的。“
“那我至少陪你走到停車場。“程遠堅持道。
初秋的夜風(fēng)帶著微涼,蘇晴不自覺地攏了攏衣領(lǐng)。程遠注意到這個動作,默默脫下了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肩上。
“諾貝爾獎得主的外套,弄丟了可賠不起。“蘇晴開玩笑地說,卻沒有拒絕。
走到停車場,兩人之間突然彌漫著一種奇怪的沉默,像是都不確定該如何道別。
“專訪什么時候刊登?“程遠最終開口。
“下周一。“蘇晴遞還他的外套,“謝謝你的...配合。“
“配合?我以為我們剛才只是在聊天。“
蘇晴笑了:“最好的專訪往往就是聊天。晚安,程先生。“
“程遠。“他糾正道,“既然已經(jīng)不是工作時間了。“
“晚安,程遠。“蘇晴的聲音輕柔地飄散在夜風(fēng)中。
看著她的車尾燈消失在街角,程遠第一次感到諾貝爾獎帶來的光環(huán)之外的真實心跳。這個叫蘇晴的記者,只用了一天時間就讓他開始期待周一。
然而周一到來時,程遠卻接到了出版社的緊急電話——他必須立即飛往德國參加一個國際文學(xué)節(jié)。等他兩周后回國,那期《文化周刊》早已下架。
程遠站在報刊亭前,懊惱地嘆了口氣。他連蘇晴的聯(lián)系方式都沒留,除了知道她在《文化周刊》工作外,對這個突然闖入他生活的女孩幾乎一無所知。
“先生要買什么雜志嗎?“報刊亭老板問道。
程遠搖搖頭正要離開,目光卻被最新一期《文化周刊》的封面吸引——“諾貝爾獎后的程遠:光環(huán)之下的人性溫度“,署名正是蘇晴。
他立刻買下雜志,站在路邊迫不及待地翻開。文章比他想象的還要精彩,蘇晴不僅準(zhǔn)確捕捉了他的文學(xué)理念,還巧妙地將他作品中的主題與現(xiàn)實中的他聯(lián)系起來,筆觸既專業(yè)又帶著微妙的個人色彩。
最讓程遠心跳加速的是最后一段:
“與程遠的對話讓人想起他作品中的一個反復(fù)出現(xiàn)的意象—文字迷宮。表面上看,他的文字構(gòu)筑了一個個精巧的故事迷宮;而深入交談后會發(fā)現(xiàn),作家本人同樣是一個迷宮,每一句坦誠背后似乎都藏著更多未說出口的故事。也許,這正是他作品如此打動人的原因:我們都能在這些文字迷宮中,找到自己試圖隱藏的那部分。“
程遠合上雜志,做了一個沖動的決定。他撥通了《文化周刊》的總機電話。
“請轉(zhuǎn)接文化部的蘇晴記者。“
“蘇晴?她上周辭職了。“接電話的人說。
程遠的心一沉:“辭職?為什么?“
“據(jù)說是和新主編有理念沖突。你是哪位?“
“我是...她的一個讀者。“程遠掛斷電話,感到一種莫名的失落。
接下來的日子,程遠忙于各種獲獎后的活動,但蘇晴的影子總是不期而至地浮現(xiàn)在腦海中。那個犀利的問題,那個咖啡杯沿留下的口紅印,那個披著他外套走向停車場的背影...
一個月后,程遠在一家偏僻的咖啡館偶遇了正在打字的蘇晴。她看起來疲憊但專注,面前放著半杯冷掉的咖啡和一堆資料。
“看來諾貝爾獎得主也喜歡這種角落里的咖啡館?“程遠站在她桌前,心跳加速。
蘇晴猛地抬頭,眼睛瞪大:“程遠?你怎么會...“
“我每周三都來這里寫作。“他指了指她對面,“可以坐嗎?“
蘇晴點點頭,迅速合上筆記本電腦:“恭喜你,那篇專訪反響很好。“
“我看到了。然后你就辭職了?“
“新主編想把文化版變成明星八卦。“蘇晴撇撇嘴,“我寧愿去自由撰稿。“
程遠注意到她眼下的青黑:“工作找得怎么樣?“
“有點...艱難。“蘇晴苦笑,“沒想到得罪主編等于得罪半個媒體圈。“
程遠突然有了主意:“我正在籌備新書,需要一個研究助理。你對二十世紀(jì)初的上海文化圈有了解嗎?“
蘇晴眼睛一亮:“我的碩士論文就是寫這個!但是...“她猶豫了,“你確定要雇我?我們不算很熟。“
“我看過你的文章,我們聊過五小時十七分鐘的天,“程遠認真地說,“這比大多數(shù)工作關(guān)系都要熟了。“
蘇晴咬著下唇思考了片刻,然后伸出手:“成交。不過我要提前聲明,我是個很挑剔的讀者。“
程遠握住她的手,感受到一陣微妙的電流:“這正是我需要的。“
就這樣,諾貝爾獎得主程遠和前記者蘇晴開始了他們的“工作關(guān)系“。最初幾天,兩人都保持著嚴(yán)格的職業(yè)距離。程遠專注于新書大綱,蘇晴則埋首于資料搜集。他們之間的交流僅限于工作內(nèi)容,客氣而疏離。
直到第四天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打破了這種平衡。
“看來我們被困在這里了。“程遠望著窗外瓢潑大雨說。咖啡館已經(jīng)準(zhǔn)備打烊,但雨勢絲毫未減。
蘇晴看了看表,嘆了口氣:“我今晚必須把這些資料整理完。“
“去我那兒吧。“程遠提議,“公寓就在對面,有足夠的空間工作,還有...“他神秘地笑了笑,“傳說中的私人藏書室。“
蘇晴的眼睛立刻亮了:“你早該用這個誘惑我!“
程遠的公寓寬敞明亮,充滿文藝氣息。正如他所說,一整面墻的書架確實讓蘇晴驚嘆不已。
“這些...你都讀過?“她撫摸著精裝書脊,像個進入糖果店的孩子。
“大部分。“程遠遞給她一杯熱茶,“小心臺階,書房在樓上。“
他們并肩坐在書房的大工作臺前,各自忙碌。雨聲成了最好的白噪音,時間悄然流逝。當(dāng)程遠終于從稿子中抬頭時,發(fā)現(xiàn)蘇晴已經(jīng)趴在資料堆上睡著了。
臺燈的光線柔和地勾勒出她的側(cè)臉輪廓,睫毛在臉頰上投下細小的陰影。程遠不由自主地伸手,卻在即將觸碰到她發(fā)絲時停住了。他輕輕拿起一旁的毯子,小心翼翼地蓋在她肩上。
就在這時,蘇晴突然睜開眼睛,兩人四目相對,近在咫尺。
時間仿佛靜止。程遠能聞到她頭發(fā)上淡淡的洗發(fā)水香氣,能看到她瞳孔中自己的倒影。一種強烈的沖動讓他想要吻她,但理智最終占了上風(fēng)。
“你...睡著了。“他聲音沙啞地說,迅速直起身。
蘇晴坐起來,毯子從肩上滑落:“幾點了?“
“凌晨兩點。“程遠退到安全距離,“你應(yīng)該留宿,雨還沒停。“
蘇晴望向窗外,點點頭:“謝謝。沙發(fā)就行。“
“別傻了,客房一直空著。“程遠帶她來到一間溫馨的臥室,“浴室在左邊,有新的洗漱用品。“
“程遠,“蘇晴在門口叫住他,“謝謝你...給我這份工作。“
他轉(zhuǎn)過身,看到燈光下的蘇晴顯得格外柔軟脆弱,與初見時那個犀利記者判若兩人:“不,是我該謝謝你。這兩周是我獲獎后最...真實的時光。“
他們的目光再次相遇,空氣中有什么無形的東西在流動。最終是蘇晴先移開了視線:“晚安,程遠。“
“晚安,蘇晴。“
關(guān)上門,程遠靠在墻上,心跳如雷。他意識到一個危險的事實:他正在無可救藥地愛上這個看穿他所有的女孩。
接下來的日子,兩人的工作關(guān)系逐漸模糊。蘇晴開始為程遠做飯,程遠則養(yǎng)成了每天為她帶一束鮮花的習(xí)慣。他們一起工作到深夜,討論文學(xué),分享各自的生活故事,像兩個找到知己的孤獨靈魂。
一個周末的下午,程遠提議休息一天去郊外踏青。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小湖邊,蘇晴脫下鞋子踩進淺水,發(fā)出歡快的笑聲。
“你也來啊!“她向程遠招手,陽光在她發(fā)絲間跳躍。
程遠卷起褲腿加入她,兩人像孩子一樣嬉戲。當(dāng)蘇晴差點滑倒時,程遠及時拉住了她。兩人濕漉漉地緊貼在一起,呼吸交錯。
“程遠...“蘇晴輕聲喚他的名字,眼神迷離。
這一次,他沒有抵抗。當(dāng)他低頭吻上她的唇時,感覺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只剩下湖水的輕響和彼此的心跳。
“這...不在工作合同里。“分開后,蘇晴紅著臉說。
程遠捧起她的臉:“那就撕掉合同。蘇晴,我愛上你了,就這么簡單。“
蘇晴眼中泛起淚光:“我也...天啊,我也愛你。從你回答那個挑釁性問題的那一刻起。“
他們在夕陽下?lián)砦牵褂持@對戀人的剪影,像一幅完美的畫。
然而,幸福的日子總是短暫。程遠的新書進展順利,蘇晴也接到了一家知名文學(xué)雜志的橄欖枝。就在一切看似完美時,一場意外風(fēng)波打破了平靜。
程遠的前女友林悅突然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接受采訪時聲稱自己是程遠多部作品的“真正靈感來源“,甚至暗示他們一直保持著曖昧關(guān)系。
“這都是胡言亂語!“程遠憤怒地將雜志摔在桌上,“我和她分手后就再沒聯(lián)系過!“
蘇晴冷靜地翻看著報道:“她選在你新書即將完成的時機爆料,很聰明。“
“你不相信我?“程遠難以置信地看著她。
“我當(dāng)然相信你。“蘇晴握住他的手,“但公眾不會。這會影響新書發(fā)行。“
程遠緊緊抱住她:“我不在乎別人怎么想,只要你相信我。“
風(fēng)波愈演愈烈,林悅甚至公布了所謂與程遠的“親密郵件“。雖然程遠堅稱那些郵件是偽造的,但輿論已經(jīng)開始對他不利。
更糟的是,蘇晴在整理程遠新書草稿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關(guān)鍵情節(jié)與她曾經(jīng)私下告訴他的家族故事驚人相似。
“你用了我的故事?“蘇晴難以置信地問,“關(guān)于我祖母在**期間的經(jīng)歷?那是我們家的私密往事!“
程遠臉色大變:“我只是借鑒了一些元素,故事內(nèi)核完全不同...蘇晴,創(chuàng)作就是這樣,我們會無意識地從生活中汲取素材。“
“但你甚至沒告訴我!“蘇晴聲音顫抖,“這讓我懷疑...你接近我是不是就為了獲取素材?就像林悅說的那樣?“
“你怎么能這么想?“程遠受傷地說,“我愛你,這與任何作品無關(guān)!“
“我需要時間思考。“蘇晴抓起外套沖出門外。
程遠沒有追上去。他站在窗前,看著蘇晴的身影消失在雨中,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諾貝爾獎的光環(huán)在此刻毫無意義,他寧愿用所有榮譽換回蘇晴的信任。
接下來的日子,蘇晴避開了所有程遠的聯(lián)系。媒體報道繼續(xù)發(fā)酵,將程遠塑造成一個利用身邊人感情的冷血作家。新書出版計劃被迫推遲,出版社建議他發(fā)表聲明澄清。
但程遠拒絕了這個建議。他把自己關(guān)在公寓里,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重寫了整本書,刪除了所有可能涉及蘇晴家族故事的段落,并在結(jié)尾增加了一封致讀者的公開信:
“...如果文學(xué)是一場盜竊,那么我承認自己有罪。我們偷取生活的片段,他人的故事,甚至愛人的眼淚。但有些東西不該被偷取,比如信任,比如真心。這本書原不是這樣,我修改它,不是為了澄清什么,而是為了向一個特別的人證明:在我心中,她比任何作品都重要...“
當(dāng)蘇晴在雜志社收到這本特殊的手稿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她翻開扉頁,看到程遠的親筆留言:
“給蘇晴——我的繆斯,我的批評者,我此生唯一想偷卻永遠無法真正擁有的故事。如果你愿意,今晚七點,老咖啡館見。我會等到打烊。“
雨越下越大,蘇晴站在窗前,淚水模糊了視線。時鐘指向六點三十分,她突然抓起外套沖出了辦公室。
咖啡館里,程遠坐在他們初次長談的位置,面前放著兩杯咖啡——一杯黑咖啡,一杯加奶不加糖。墻上時鐘的分針一步步走向打烊時間,咖啡館里的客人漸漸離去。
當(dāng)時鐘指向九點五十九分,門被猛地推開。渾身濕透的蘇晴站在門口,氣喘吁吁。
“你...真的等到打烊。“她哽咽地說。
程遠站起來,眼中閃爍著希望:“我會等到永遠。“
蘇晴沖進他的懷抱,雨水和淚水交織在一起:“對不起,我應(yīng)該相信你...“
“不,是我該道歉。“程遠緊緊抱住她,“我永遠不該讓你懷疑我的愛。“
咖啡館老板識趣地躲進了后廚。在溫暖的燈光下,這對歷經(jīng)誤會的戀人終于找回了彼此。窗外的雨停了,夜空中隱約可見幾顆星星。
“所以,“蘇晴靠在程遠肩頭,“新書怎么辦?“
程遠親吻她的發(fā)頂:“重寫。這次,我們一起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