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收儀式結束后的第三天,當“夢想之橋“的車隊駛離巴馬科時,小悅發現父親的行李箱里塞滿了當地孩子送的禮物:用炮彈殼改造的地球儀、棕櫚葉編織的籃球網,還有阿瑪畫在樹皮上的全家福。畫中,蘇然投籃的姿勢與林悅揮動畫筆的剪影被纏繞在猴面包樹上,樹冠間閃爍著用碎鏡片拼成的“家“字。
“你們看!“林悅突然指著車隊前方。晨霧中,十幾個孩子正舉著用廢鐵焊成的“夢想之橋“路牌,上面歪歪扭扭地畫著籃球和畫筆交織的圖案。托戈的聲音穿透薄霧:“我們成立了'小悅藝術體育社',每周三都來教弟弟妹妹們畫畫和打球!“
歸國的航班上,小悅的速寫本始終攤在膝頭。她畫著阿瑪在驗收儀式上投進制勝一球時顫抖的指尖,畫著蘇然教孩子們用竹竿當平衡木時滑稽的托舉動作,最后一頁卻突然停筆——畫紙右下角,是她自己在驗收日深夜修改展板設計時,無意中在丙烯顏料里混入的淚水痕跡。
“這是你最特別的簽名。“林悅輕聲說,指尖撫過那道淚痕。舷窗外,非洲大陸的輪廓漸漸隱入云海,小悅突然發現母親的鬢角不知何時染上了霜色。
回到國內的首個清晨,蘇然在晨跑時遇見了表姐。這位常年在非洲做醫療援助的醫生正在江邊散步,手里攥著張泛黃的照片——二十年前,正是這張長江邊的籃球場照片,讓初到馬里的孩子們第一次知道了“遠方“的模樣。
“托戈他們來信了。“表姐遞過手機,視頻里那個曾經用樹枝畫三分線的男孩,如今正站在猴面包樹下指導一群孩子:“小悅老師教的'彩虹防守陣型',我們用壁畫顏色來區分位置......“
當晚,林悅在工作室發現了異常。小悅的畫架上鋪著大幅設計圖:非洲傳統紋樣與籃球場線條交織,角落里寫著“移動夢想站“的字樣。顏料盒旁散落著計算草稿——是用卡車車廂改造可移動教室的方案。
“我想把'夢想之橋'變成流動的課堂。“小悅的聲音有些哽咽,“托戈說,馬里北部的游牧部落還在用牛糞當燃料,但他們的孩子......“她突然轉頭看向父親:“爸,您不是總說籃球是會走路的課堂嗎?“
蘇然望著女兒眼中的星光,想起二十年前那個在江邊撿廢球的女孩。他輕輕握住小悅的手:“還記得你五歲那年,為畫不出完美的三分線哭鼻子嗎?后來是誰教你的?“
林悅在工作室門口輕笑出聲。月光透過天窗灑在畫布上,那些非洲的星空與長江的燈火在顏料中漸漸交融。小悅突然抓起父親的舊運動服,將它鋪展在設計圖上:“媽媽,您看,用退役的球衣做窗簾,既能隔熱,還能當畫布!“
三個月后,第一輛“移動夢想站“駛出港口時,蘇然特意在車頭貼了張特殊車標:那是小悅用猴面包樹的種子和馬里婦女編織的彩線制成的。當車隊途經長江邊的老家,小悅突然指著江邊的籃球場驚呼:“快停車!“
褪色的籃筐下,十幾個孩子正在用樹枝和塑料袋自制籃球。領頭的男孩舉起樹枝做成的“獎杯“:“我們看了驗收直播!以后這就是'小悅隊'的訓練場!“
深夜的視頻會議上,陳老師發來最新消息:“日內瓦那邊想把'移動夢想站'推廣到敘利亞。“林悅的指尖在鍵盤上停頓片刻,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支教時,那個在廢墟上畫彩虹的小女孩——如今,她正是馬里項目的協調員。
“讓小悅帶隊吧。“蘇然的聲音混著江邊的晚風傳來。小悅的速寫本上,最新一頁是敘利亞孩子們用彈殼和碎布設計的“和平籃球“,旁邊畫著父親教她的那句老話:“好球不一定要圓,但夢想必須完整。“
當第一輛“移動夢想站“穿越戰火駛入敘利亞時,小悅在日志里寫道:“今天,我們在廢墟上畫出了第100個籃球場。有個孩子問我,為什么彈坑要畫成笑臉形狀?我說,因為每個傷疤里,都住著一顆想飛的星星。“
暮色降臨時,蘇然和林悅依然保持著視頻通話。手機屏幕的光映在他們眼角的皺紋上,仿佛二十年前江邊那個夜晚——那時他們剛成立“夢想之橋“,對著一盞煤油燈規劃未來。如今,那盞燈的光暈早已化作萬千星火,照亮了無數個“遠方“。
而在小悅的速寫本末頁,夾著一片從猴面包樹上飄落的葉子,葉脈間殘留著丙烯顏料的痕跡。她用鉛筆在旁邊寫道:“真正的夢想,是讓每個傷痕都成為畫布,讓每雙沾滿泥土的手,都能握住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