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喪母悲痛哭泣也被其父孔仲尼呵斥,可見孔子對亓官氏的不喜薄情。
章簡書一直覺得古代圣賢多虛偽,在他們對待身邊人的態度上便可見一斑。
孔子當時只是一個落魄的貴族,是其父在年老之時與其母無媒茍合生下來的孩子。
為能回歸家族祭祖,才求娶的貴族身份的亓官氏。二人一開始可能就是利益的結合。
相互之間必有所圖,妻族是他進階的工具,他是妻子的賭注押寶。
但是孔子在婚后卻對妻子頗為嚴苛,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便是他提出的,曰八不食,僅此一事便可見一斑。
原話就不拿來說了,翻譯就是魚和肉不新鮮了不吃,烹飪不當不吃,不是節令的食物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調料醬汁用的不對不吃,市場上買得熟食酒肉不吃,姜放多了也不吃。
前幾條好理解,后面就有些過了。
你一個落魄貴族,錢財不多規矩不少。既然對妻子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其做一個完美女人賢內助,那妻子是否也能提出相應的請求,期待封妻蔭子光耀門楣呢。
誒,這事上孔圣人就雙標了,曰:(其妻)口多言,又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聽聽,人言否?
歷朝歷代多少人為其洗白,章簡書很是不解,這句話在當時是十分無禮的,畢竟在那個君子重諾的年代,小人是十分為人所不齒的。開地圖炮將二者相提并論,實在可惱。
男人可能覺得這句話沒什么,那你聽見另一句話你就有感覺了,華夏人與狗不得入內!什么感想?其實一樣的,一樣的侮辱人。
孔子后面又出妻,你周游列國無人管家時你咋不出妻,你兒女幼小無人照看時你咋不出妻,你妻在家侍奉老人時你咋不出妻,你窮困潦倒不事生產,你妻子養家糊口時你咋不出妻。
啊,孩子大了,老人死了,妻子老了,你休妻了。
史書記載:伯魚之母出而死。被休出門很快便死了。
禮記記載: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嘻,其甚也。兒子死了媽,多哭幾聲爹都要訓斥,嚇得兒子不再哭了。
懦弱兒子無情爹,完全忘記了往日的情分。
看看,人干事?
當然又有人開始為上述人和事辯解,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你講事件,他給你講當時禮法,你講律法,他又來給你講人情。
一個人如是被打上圣人的標簽,那他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自有腐儒為其糊裱。
歸根結底,屁股決定腦袋,兜售權威,才能讓自己顯得理直氣壯。
那孟子也是不遑多讓,因妻子在內室坐姿不雅便要休妻。好在他有一個明事理的母親。
章簡書覺得這理由也是絕了,兩口子在臥室不整點花活的嗎?至于嗎?
曾子,孔子的好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及其妻以蒸藜不熟,因出之。蒸藜沒蒸熟就要休妻。
更不要說孔子家族接連四代休妻,難道都是妻子的錯嗎?
呵呵,說到這里便讓章簡書想起了后世的專家,研究歷史時,不知他們是出于何種心態,總能為“古圣先賢”們的所作所為辯解開脫。
開脫的前提便是受害者有罪論,要知道一個人若認定了另一個人有罪,那他總會從她生活的蛛絲馬跡中尋找錯處。
“看出問題的本質了嗎?”章簡書開口道。
見眾人望向她,她便開口解釋道:“人天然的便會維護自己的利益。”
章簡書說道:“孔孟之流,便是這規矩利益的制定者。”
“三綱五常,君臣父子,而女子便是他們利益的犧牲品,是他們壓榨的對象。”甚者都不用刻意的壓榨,直接無視,根本不在意她們的意愿和死活。
“上位者只做符合自己利益之事,孔孟之道迎合了君王才能大行其道。”
沉默片刻,待眾人消化完剛聽到的話,章簡書又開口道。
“那顏真卿代表的是儒生學士階級,這類人往往很會吸人血,家人和妻子便是很好的吸血對象,一二十年不事生產,讀書科考耗費家資。”
“因著讀書科舉,便能推去一切外務,若有些許才華,更是自命不凡。”
“這類人若家資豐厚,便有大把的佃農、長工可供其驅使奴役,若是窮困,家中必是要設法為其娶妻的。”
“一旦娶妻,窮便成了他的護身符,一旦妻子想要離開便是嫌貧愛富,決計不是因愚孝、家暴、輕慢等原因。”
“士大夫階級只會共情他們的懷才不遇,絕不會承認女人的遇人不淑。”
無論他成功與否,總有人為其付出代價供其壓榨。
見眾人若有所思,章簡書再添一把火,“歸根結底,是與現在的社會結構有關。”
眾人一副愿聞其詳的樣子。
“當下社會是男權社會,父權、夫權,這兩項男性的權利將女子牢牢地桎梏住了。”
“何謂三從四德,為何三從四德?”
“七出,三不去又是何解?是否合理?”
“南枝,你來說說。”章簡書直接點名。
被點名的盧南枝,身軀一震,便挺直腰板回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此為三從。”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此為四德。”
“七出乃: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盜竊。”
“三不去為: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后富貴者。”意思就是婚后妻子沒了娘家、婚后妻子為公婆守孝三年、丈夫娶妻時貧賤,婚后富貴的。
“諸位,上述可看出婚姻對女性的桎梏,甚至一些不合理的規則都能堂而皇之的約束爾等。”
尤其是那七出之條,好多都是主觀意識形態上的東西,究竟如何還不是婆家張張嘴的事。
無子更是可笑,也有可能是男人的問題。
還有那惡疾,指傳染病。將一個身患重病的家人拋棄居然也是合理合法的。
“你們覺得合理嗎?制定這些規矩的人是誰?他能代表所有人嗎?”
“一個女人的一生,命運都在別人的手中,父親、夫君、兒子真的能為她負責嗎?”
隨著章簡書的話問出口,眾人陷入一片沉默。此刻眾人神色各異。
朱淑真已出離憤怒陷入沉思,盧南枝面含悲戚神色不甘。驚鴻閣的姑娘們也是面有戚戚,幸福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各有各的不幸。
在座的姑娘,有的從小淪落風塵,有的被哥嫂爺娘發賣。有的家道中落充入教坊,更有甚者走投無路自賣自身。
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適時的,章簡書打斷了眾人的思考,將話題引入了今日的正題--劇本研讀與創作。
“今日討論了這么久,想必你們也了解了今日創作主題。”
說完章簡書便將一打手稿發放下來。眾人便迫不及待三三兩兩的研讀起來。
便見那手稿的封面寫著:竇娥冤、漢宮秋、貴妃傳、鍘美案、王寶釧、孔雀東南飛。
待眾人將手中手稿梗概讀完便開始討論。
“掌事,這些劇目似乎都互有對應。”連城率先開口。
“正是,這漢宮秋與貴妃轉相呼應,同樣是宮城女眷,面對家國有不同的選擇,昭君出塞非所愿,貴妃自刎王命全。”
“君王自把綱常敗,亡國卻怨女裙釵。”朱淑真接道,“一個女子連自己的生死婚姻都不能掌控,卻能敗壞朝堂亡國滅君,實乃天大的笑話。”
“這昭君更是可悲可嘆,為國出塞,侍奉爺孫三代,最終求歸中原被拒,憤而自盡,反倒落得一個節義之名。”
盧南枝:“翁奪兒媳,侍二夫的楊玉環受萬人唾棄。草原三嫁,配爺孫的王昭君被世人稱頌。多么諷刺啊。”
李婉玉:“我看這秦香蓮與王寶釧也頗有意思。”
王明明:“哦?”
李婉玉:“你看這秦香蓮一介農婦苦熬家中奉養公婆兒女,卻遭陳世美拋棄暗殺,一氣之下狀告夫君求取公道。”
“再看看這王寶釧,名門閨秀苦守寒窯十八年,夫君歸家卻對她連番試探,最終確認這女子當真癡心不改,夫君為全道義奉其為中宮皇后。”
“妙就妙在這王寶釧苦守寒窯一十八年無事,當了皇后一十八天便香消玉殞了。王寶釧年老無子,無兄弟,其父王允為何謀反。”
“再有王允謀反,薛平貴和代戰為何能迅速趕來平反。”
“前來平反,最終卻得了皇位,又立罪女發妻為后,全了自己大義的名聲。”
“......”
章簡書聽得津津有味,見眾人談論完畢便開口道:“是不是看得很憋屈?”
“是不是又憋屈又想看?”
見眾人點頭,章簡書又道:“戲劇就是這樣,源于生活,充滿沖突,讓人欲罷不能。這幾出戲基本上囊括了婚姻中出現的風險問題。”
“婆媳矛盾,吃絕戶,貧賤夫妻,王侯將相,夫妻恩愛,反目成仇,同床異夢。”
“每個已婚女子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接下來幾天,連城你將戲本分派一下,帶領驚鴻閣上下抓緊熟悉唱詞排練,爭取在中秋節之前排演完畢。”
連城:“是,掌事。”
“淑真姐、明明姐、婉玉姐,麻煩你們看看戲詞可有不妥之處,若有還請勞煩三位姐姐大駕不吝賜教。”都是直接系統出品的戲本子,章簡書確實不知道是否符合如今的審美。
“簡書客氣,姐姐就獻丑了。”朱淑真說完便拿起另外幾個劇本研讀起來。李婉玉與王明明也點頭示意,一起開始研究戲詞。
示意眾人繼續,章簡書又開口了,“諸位可曾聽過西游釋厄傳?”
“孫悟空的故事嗎?”
“如今打上天庭了么,不知戰況如何?”
“昨日說到正與二郎真君斗法呢,還請了托塔李天王相助。”
“啊,我上次剛聽到弼馬溫那回。”
眼見眾人聊天開來,章簡書連忙抬手示意,眾人見狀又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