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二人剛坐下沒多久,后廚就給墨蘭送餐,是一碗安胎定神的桑寄生杜仲貝母湯。
用紅棗煨得微甜,并一碟奶油松瓤卷酥一起送上來,同時也給華蘭送上糕點和茶湯。
墨蘭也并未避諱華蘭,問一旁的孫嬤嬤道:給春小娘的安胎湯送了嗎?
孫嬤嬤笑道:回大娘子的話,已經送了,還是砸了!
墨蘭手指輕敲桌面,思量道:看樣子胎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以后安胎湯都不用送了!
華蘭雖聽過傳聞,卻還是故作疑惑:春小娘?
“我大嫂那邊的遠房親戚,已經懷了身孕。”墨蘭無奈道,“人是個刁鉆的,又是窮門小戶出身,眼皮淺的不行,連我坐胎吃的補品都比著要。”
“當初咱們家的衛小娘,不就是貪吃管不住嘴,才胎大難產的?你說春珂那肚子,已經吃的圓溜溜了,我哪還敢隨著她吃?”
“可她怎么也講不通道理,非覺著是我克扣了她,總是嚷嚷著肚子不舒服要吃喝。”
“我只能讓人給她喝點安胎湯,至少吃不壞,誰知她還是不安生,見天的撒潑,遇見她這個渾人,真是被氣的頭疼。”
華蘭是個聰明人,一聽便知墨蘭把這個小娘治的死死的,她也沒說破,只微微一笑:妹妹倒是菩薩心腸。
墨蘭嘆了口氣:當年衛小娘胎大難產,我小娘自責不已,出嫁前反復叮囑我,遇上后院小娘有了身孕,一定小心照顧!她說我見慣了小娘的艱難辛酸,要多體諒她們!我做女兒的,怎敢違了她的話?
華蘭對這話半信半疑,她是看著墨蘭長大的,也見識過林小娘的做派。
很難想象林小娘會如此教導女兒,不過臉上卻依舊很誠懇:我早就知道,四妹妹是個孝順的。
這時梁夫人身邊的齊嬤嬤被領著進來,朝墨蘭見了禮,滿面堆笑打開手中的漆食盒。
她取出一盤糕點放桌子上道:今日太太在席上吃了道藕粉桂花糖糕,想著口味清甜有利孕婦,便讓老奴多要一份,帶給大娘子嘗嘗。
墨蘭不敢托大,忙起身還了半禮:多謝婆母慈愛,這大熱天的辛苦嬤嬤了,還請到隔間喝點冰飲,消消暑氣。
齊嬤嬤謝過墨蘭,又說了幾句話去了隔間,墨蘭對露種使了個顏色。
露種心領神會,也跟到隔間,悄悄拿出一封紅包送給齊嬤嬤。
華蘭哪見過這樣關懷體貼的婆母,忍不住艷羨地說:梁夫人對四妹妹可真好!
墨蘭微微一笑:大姐姐說笑了,我也是沾了孩子的光。
之后墨蘭又同華蘭聊了聊最近京城的局勢,但華蘭心思都在照顧家里的衣食起居上,并不怎么過問公事。
對那些朝堂大事也不感興趣,墨蘭只好再次把話題轉到家長里短上。
送走華蘭后,云栽有些疑惑:姑娘,我聽大姑奶奶說了半天,也沒說什么正事,難道今日突然上門,還真就是來看你的?
墨蘭冷冷一笑:我和她有什么交情?無非是外面傳聞聽多了,她想來看看,我是不是真的過得那么好?
王若弗聽華蘭說墨蘭在梁家的生活,心情非常復雜。
同樣是高嫁,嫡長女華蘭在婆家的日子,居然遠不及庶女墨蘭,老天不公啊!
可作為正室,她又佩服墨蘭的心機手段,明明打壓小娘還能落個賢惠名聲,這樣的美事上哪找?
而明蘭聽了華蘭的轉述,心里如同被針扎一般難受:若墨蘭用林小娘的手段對付春珂,日后只要有人把兩件事放在一起提一句,那誰都能想出點什么來。
但墨蘭反其道而行之,既打壓了妾室,還讓人們覺得,墨蘭為人寬厚,明明可以任憑妾室作死,卻還好心勸導。
最厲害的是,她無形中給林小娘洗白。
林小娘當年真不容易,衛小娘仗著懷孕要東西吃,她不好不給,結果衛小娘自己不知節制,害了自身和孩子,林小娘卻因此受責備。
連盛老太太都對明蘭感嘆:你那位四姐姐,竟是個扮豬吃虎的!
明蘭也意識到,四姐姐的手段,似乎不在自己之下。
她甚至認為四姐姐的刁鉆,也是一種偽裝:自己裝木訥,她就裝輕浮,一來掩蓋真實本領,二來活得瀟灑恣意。
其實墨蘭沒想那么多,只是認為送補品將胎兒喂大的方法不實用:一來成本高,二來見效慢,三來無必要。
人與人體質不同,吸收和消化能力也不一樣。
孕婦營養充足,更有可能生下一個白白胖胖,健康壯碩的孩子,自己何必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何況她對后院斗爭的理解,從來不是著眼在女子身上,而是放在男子身上。
就算春珂有了庶長子,完全可以說服梁晗,將孩子過繼給大郎,反正春珂是大郎夫妻硬塞給他的。
她前陣子不斷買水軍搞宣傳,現在正慢慢看到效果。
由于她“賢惠”人設經營十分成功,現在梁六出去參加宴會,已經沒人笑話他娶了個五品小官家的庶女,反而羨慕他有個賢名遍京城的娘子。
墨蘭利用梁家的資源,了解到了許多朝廷高官都是庶出,她認為這些庶出的的大佬,需要一個抒發內心遺憾的嘴替。
如果誰能幫他們喊出“庶出要比嫡出強”這種不好宣之于口的話,誰就能被他們高看一眼。
因此她積極利用庶出的身份,反復強調自己是小娘養的,因為是小娘養大,所以懂人間疾苦,懂女子艱難,懂體貼待人,比嫡出更上進更努力。
通過這種方法,她贏得了許多輿論和口碑,這些口碑又給她帶來了很多機會。
不少庶出的高官,在舉辦宴會時,往往會叮囑自己的大娘子,要邀請梁六家的。
表面理由是墨蘭為才女,實際上是借他人酒杯,澆心中塊壘。
而請的人一多,墨蘭身價無形中就慢慢提高了,越發有資格參加高等宴會,形成了正向循環。
許多昔日根本沒資格的宴會,都受到了請柬,逐步積累了許多人脈。